分享

张之洞出刁钻上联,让人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却被此人轻松对答

 山爷wzs0718 2022-11-13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咏出这个句子时,张之洞手扶银须,满含笑意的看着眼前的年轻人。
很明显,他有期待,但明显又期待不高的样子。
他深信他出的这个对子不是一般人能够对得出来的,毕竟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的上联,注定下联很多人难以招架。
尽管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名气很大,但谁知是不是虚张声势,虚名灌顶呢?
这个年轻人是谁?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能答出令晚清四大名臣,文采出神入化之张香帅满意的对答吗?

一、张之洞的对联与自负

张之洞是晚清中兴的四大名臣之一,相较其他的三位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张之洞的民间评价更趋向于正面,普通老百姓对张之洞的观感更趋于褒扬。
只因张之洞对华夏大地,对中华民族在富国强民方面所做的探索与贡献,以及他在工业以及教育上的付出与担当,足以对得起上至清朝皇上、太后和满朝文武百官,下至普通黎明百姓,对他的褒扬与肯定。
张之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其一生的轨迹来看,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文人。
虽然他官至一品的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也当过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等地方实权派,办过洋务,开过兵工厂,但他骨子里脱离不了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底子。
张之洞是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的官宦之家,其阶层出身,家学渊源,自身天资,都属上佳。
与曾国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之洞不满14岁就回原籍直隶府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进入县学。
两年后,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的资格。
相比曾国藩的各类考试屡试不中,资质天生愚钝,张之洞可谓上天眷顾,年少成名。
更让四大名臣中其余三人自叹不如的是,张之洞不仅很顺利的考中了举人,而且还一路参加会试、殿试,考上了一甲第三名的探花,可谓是一个一路开挂的学霸。
而此学霸却并非贬义,他不仅是学业上的翘楚,更是治世之能臣,不仅年少成名更是年长有为。
有别于其他早早成名却淹没于时代洪流中的普罗大众,张之洞的自负是有其可资炫耀的资本的。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反映了他的喜好,更反衬了他的内心。
张之洞年少成名,以天才之名冠绝华夏,就来自于他的文采,甚至可以说最初就来源于他的对对子。
他几乎张口就来,出口成章,五步成诗作对的例子府拾皆是。
在这种被人夸奖、受人夸赞的氛围下成长,对对联甚至成为张之洞潜移默化下融入血液基因的一种本能。
这种本能不管他是在待人还是接物上,不管他在办企业还是办教育上,都成为他识人、面人的一个拿手工具,也成为他鉴别人才、区别待客的一个道具。
而这个工具是否趁手,就看张之洞出手的速度与频率了。
从小被对联缠到大,张之洞出手机警,还真对过不少好事之徒的刁难之联,但张之洞都毫无困难地答出了不少好对子,也留下了一些足以传世的妙对子。
比如,有一次,有个朋友对张之洞出上联:“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未动。”这个上联运用了谐音的手法,相当有趣味,也颇有难度,而张之洞毫不犹豫,立刻对出下联:“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但真正能体现出他深厚功力的便是他写洞庭君山的长联,这个长联一气呵成,真正是让人拍案叫绝的绝绝子。
上联是:“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
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艭?
一个个头顶竹蓑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闇、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怀屈子。”
下联是:“三终聆帝乐,纵亲觅伶伦截管、荣援敲钟。竞响沨沨,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鼍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琼琴、丝弹桐柏。
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拔铜琵琶,唱大江东去。
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曒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洋洋洒洒的上下联一出来,可谓是名满天下,众人叹服。
纵观千年中华对联史,写洞庭君山的这个对子,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定要在中华对联史上写下一笔。
自己有这个最拿手的工具与兵器,那么随时出手一试别人有没有,就变成了人之常情。
俗话说得好,你手上有把锤子的话,你看到什么都像个钉子,以此成名,也必以此自持。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这个有没有,在张之洞的待客之道中曾留下来一则著名的公案。
说的便是刚出国回来的孙中山要面见张之洞,被张之洞以一幅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竟敢称兄弟!”拒之门外,而又因其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而被礼遇待之的轶闻。
凭什么孙中山应对上一个十几个字的对联就获得礼遇与厚爱?这是因为这幅对联中蕴藏着一个人的格局,胸怀,梦想与文采,而这却是自负的张之洞所自傲与自持的本心,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对文如其人的一种认定与坚守。

二、梁启超的对联与人生

面对眼前这位拈须微笑的大人物张之洞,面对着“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的自负与才情,梁启超毫无犹豫,轻松对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事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此答一出,张之洞立马拍案,这小子确实可以呀。
面对这个小自己36岁的广东小个子梁启超,张之洞怜爱之情愈发明显,这个孙子一般大小的“南蛮子”,确实名不虚传,名如其人。
要知道自己出的不过是占着地利之便的优势,后面还跟着个第一?第二?面对这样一个小孩子,还争第一、第二,岂不是太小家子气了吗?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想到这里,张之洞又默默的在心里过了一遍自己的上联。
四水为江河湖海,四时是春夏秋冬,而江夏是与自己所居之地武昌暗合。
梁启超所对的三教,在华夏大地上,人尽皆知为儒释道。
三才在中华文化中即为天地人,而儒人即为书生,这一点完全可以对上。
最令人拍案称奇的是,这个小子居然面对朝廷一品大员,鼎鼎大名的湖广总督不卑不亢,这是有怎样的文才抱负与淡泊心性,才能面对这样的权贵名望之士不自卑,不自贱。
敢与之一较高下,“何敢在前?何敢在后?”在谦虚之中又有傲骨,这就难得了。
这何止对上了张之洞的脾气,事实上,张之洞何尝不是这样一种人呢,他深知面前这个年轻人不是池中之物,日后定然有很大发展,说不定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不会比自己差。
事实上也是如此,梁启超虽然出身南蛮之地的广东,可自小不是盖的,神童名声同样在他身上熠熠发光。
他12岁考上秀才,17岁就中了举人,此刻与张之洞不遑多让,后以22岁的年龄,上京城会试时,就与老师康有为一起,上演了一出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活剧“公车上书”,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活力与创新是张之洞不可比拟的。

三、自负与自负的交代

事实上,张之洞的预判非常准确,梁启超在后世的名气丝毫不亚于张之洞,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若论政治上的成就,梁启超任过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国民政府的司法总长,与张之洞也不遑多让,地位上也差不多。
他的声名之盛,以及对子女教育上的成功却是张之洞所不及的。
梁启超一门九子,个个栋梁,被外界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更为可贵的是梁启超以自身言传身教让9个孩子也拥有赤诚的爱国之心,9个孩子都在他的影响下,在各自不同领域为国家强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反观张之洞,其自身十分爱国,且注重教育。
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甚至自己写的《輶轩语》、《书目答问》两本书,成为教导书生士子读书做学问的必读书目,可以说对当时和以后的读书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且张之洞平生以身示教,对国家振作、反抗侵略、办理洋务付出了毕生心血,可他的儿子们却没有继承他的这一优良品质。
张之洞三个妻子两个小妾,先后为张之洞生养了13个儿子,这些孩子不仅没有张之洞的才华,更没有创建什么伟业。
其十一子张仁乐,十三子张仁蠡却成为两个彻头彻尾为日本人做事的汉奸,其最小的儿子张仁蠡甚至于1951年被新中国以汉奸罪处死。
可怜一代英豪、一代名臣张之洞,唯有自己的头衔和英名留存于世。
孙中山先生曾评论张之洞,“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毛泽东主席也曾评论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维新派代表人物,也是梁启超的亲密战友谭嗣同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众多名人权贵,上上下下都是一致的高度评价,这是对张之洞做出功绩的实事求是的褒扬,也是他自负的来源之一。
梁启超与张之洞的对联与回联,自负与自负的对撞与交代,不仅是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区分,更是每个时代在其身上留下的注脚。
1909年,张之洞于清庭摇摇欲坠中,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含恨去世。
这位提倡新政、利国便民的忠君之臣,最终在他的时代局限下,没有等到他理想的新政;后来的1929年,梁启超在北洋政府走马灯似的政府轮换中,也没有等来他梦想中的新世界。
两个自负的天才,无论是“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还是“何敢在前?何敢在后?”,都为国家民族,都为自己的梦想中国,献出了毕生的聪明才智。
这样的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是值得吾辈后人铭记尊崇的一个精神坐标。

参考文献:

1.《张之洞》唐浩明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全新精装珍藏版
2.《梁启超传》吴其昌著,台海出版社
3.《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吴荔明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杨度》唐浩明著,现代出版社202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