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朕赦你无罪”的背后,是在宋朝发展到顶峰的赦宥制度

 梦想童年594 2022-11-13

因为古装影视作品的蓬勃发展,导致今人在了解古代各种制度时会收到很多不同的信息来源,多彩纷呈却又鱼龙混杂,但是有一点应该是有共识,就是当发展到皇帝登基这个剧情的时候,大都会伴随着大赦天下的活动,以此来表达举国同庆的喜悦。

文章图片1

天子登基这样的国家大典会有赦免罪犯的诏令,但并不是赦宥的唯一时机,大的国家庆典都会 有,所以在电视剧《鹤唳华亭》里,太子为了救被冤入狱的陆中丞,就企图通过产下皇孙大赦天下来达到目的。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在律法执行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赦宥的做法,以此来弥补单纯刑罚的不足。《易经·解卦》就有'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的记载,赦是对过失犯罪免除刑罚,宥是对其他犯罪从宽处理。包括《舜典》里'眚灾肆赦'的做法,即灾荒之年缓刑大赦,还有《周礼·秋官·司刺》中'三宥三赦'的量刑政策,都是中国赦宥制度的最初样子,就是单纯的法律宽恕行为。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当然重要的是出于封建王朝统治需要,到了宋朝的时候,赦宥制度在赦免、减轻刑罚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推恩、立法、行政等功能,加上赦宥类型、内容、程序、仪式等方面在这个时期的定型规范,赦宥制度在宋朝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

文章图片2

当然,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宋朝的赦宥次数为历代最多。宋朝的官家们觉得这个制度太好用了,为稳定封建统治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应对自然灾害、营造国家氛围等方面,能以超高的性价比带来成效,毕竟这种惠而不费的好政策,不用白不用。据不完全统计,宋朝各类赦免总计近七百次,《宋大诏令集》里记载的北宋赦书就有二百六十二道。

赦宥制度的顶峰

宋朝赦宥制度的进步发展,其根源就是宋朝'自祖宗以来,多尚宽仁'的治国方略与理念,然后再结合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完善,最终成型,因此它也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赦宥并不只是选个时机念一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行了,这个制度是一个体系,后面还涉及到方方面面。

  • 种类名目

'大赦天下'只是一个笼统的总称,宋朝人当时就根据对罪行的宽宥程度,将赦宥分为大赦、曲赦、德音三大类。

文章图片3

恩宥之制,凡大赦及天下,释杂犯死罪以下,甚则常赦所不原罪皆除之。凡曲赦,惟一路或一州,或别京,或畿内。凡德音,则死及流罪降等,余罪释之,间亦释流罪,所被广狭无常。

——《宋史》

大赦就是'大赦天下'的来源,也是赦宥中赦免程度力度最大的种类,除了明令禁止不得赦免的罪名外,杂犯死罪以下的罪名都可以赦免,当然,大赦也不是随便就能发,一般只有在皇帝即位、改元立储、明堂郊祀等重要的国家礼仪活动时才会颁布。例如宋太宗登基时,即位赦书里就写了,'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

曲赦和大赦,其实在赦免力度上差不多,区别只在于适用地区,大赦是全国都能用到,而曲赦则只有部分州以上的行政区域能够享受。比如在宋初时,每开拓疆土,朝廷都会在当地施行曲赦,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平定西川时就有,'罪无轻重咸除之',甚至在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联金灭辽短暂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宋徽宗都在燕云地区发布了曲赦令。

至于德音,就是大赦与曲赦的中间地带,'比曲赦则恩及天下,比大赦则罪不尽除',论赦免程度不如大赦,但全国通用又比曲赦适用范围广,所以德音发挥了机动调节作用。德音,本意是指对别人言语的敬称,后来又用来指代臣子对皇帝言语的敬称,从汉代开始,就专门代指皇帝诏旨,后来就演变成诏书的一种新的种类了。

文章图片4

宋朝赦宥的最大特征,就是结合三年一次的大礼活动会固定化实行,而不是以往只结合不确定性的时机组织,'三岁遇郊则赦,此常制也'。当然,正常随机性的名目在宋朝继续沿用,甚至还有增加,使得其名目变得更加多样。

  • 颁布流程

赦宥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国家活动,在宋朝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从遇到赦宥时机开始,到形成特定公文赦书,再到最后执行落实到位,都有着明确的制度规范,以此来保证赦宥制度达到预期目的。

赦书的形成。赦宥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形成法令性质的赦书非常关键。其基本流程应该是这样,第一步是皇帝选择时机,提出赦宥的想法;第二步是宰相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形成赦书;第三步是皇帝对赦宥等级及条目进行最后的修改决定;最后一步就是翰林院学士根据特定格式,对既定内容进行规范化公文写作,这样一份合格的赦书就产生了。

文章图片5

宫门

赦书的颁布。大赦天下基本都是和国家大事结合起来,并且有牵扯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就好得到全国的广泛关注,其影响也十分深远,因此颁布的流程就必须规范起来。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和信息传播方式,赦书的传达就必须有一个流转过程。赦书具有法律效力后,首先会在京城的宫城南门宣德门向京城百姓当众宣读(南宋比较简朴,只能在崇政殿向百官宣读),而后通过进奏院用最快的马递向各地州府传递,然后是州府对赦书组织承接,最后是向民间扩散传播。

宋朝的赦书,不只是包括对罪犯的赦免,还包括对百官及军士的恩赏,甚至还有一些政令内容,所以其落实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单就罪犯赦免这块,也因为直接打击了司法公正,所以早在宋真宗时期就出现了上下欺瞒的情况。

  • 不赦之罪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罪都能被赦免,不然宋朝那么多赦宥机会,犯罪成本也太低了,整个国家的司法体系就流于形式,社会自然就会动荡不安了。成语'十恶不赦',意思就是有十种罪行不会被赦免,而在实际情况中,遇赦不赦的罪名也不止这十种,由三大类罪都不会被赦免。

文章图片6

大赦

一是动摇皇帝统治的犯罪。常说的'十恶不赦'就属于这类,'十恶'是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此外还有'四杀不赦',即抢劫杀人、谋杀、故意杀人及打斗杀人;另外官员贪赃也不会被赦免,还有杀人放火、伪造印信等影响恶劣的社会犯罪都不在赦免之列。

二是等待大赦的故意犯罪。宋朝的赦宥最大特点就是定期,遇到三年一度的国家祭祀活动都会组织,因此有些刁民就会赶在大典之前犯个罪,反正进去关几天最后就会放出来。但是宋朝统治者也不傻,对这种投机取巧得到行为肯定要防范,因此大赦都会有一个起算时间,这样就把这些投机分子给排除了。

三是因政治原因被处理的官员。宋朝虽然不杀士大夫,但是北宋中晚期后党争剧烈,失败的一方就都得被贬去边远地区,但是赦免又很频繁,可得势的一方是赦宥的具体落实者,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胜利成果,他们会想办法把对手们从赦免名单里拿下来。著名的司马光先生就有过这样遭遇,'独违新法者不以赦降去官原免'。

巩固统治的工具

赦宥在古代是除旧布新、与民更始的政治号召,'大赦之令,荡涤秽流,与民更始,时势然也',但宋朝各代君王接摊子的时候情况都不太好,所以他们急切地需要利用赦宥这个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且还表达自己成为开拓之君的美好愿景。

文章图片7

更重要的是,赦宥能带来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国家庆典时能配合扩大效果,灾害肆虐时能缓解灾难破坏,国家动荡时能稳定社会秩序,赦宥制度是对不完善封建法治的一种补充完善,能够缓和激化的社会矛盾,然后就会回归到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出发点上来。

可宋朝的赦宥太过于频繁,当时就不断地有人质疑反对,因为赦宥代表着对法律的破坏,使得法律失去权威性和严肃性,坏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好人的利益就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还有会有人故意利用赦宥来躲避刑罚。并且宋朝的赦宥基本同步包含了恩赏,恩赏的泛滥,非常的劳民伤财,宋朝著名的'三冗'里面的冗费,相当一部分就用于了赦宥的恩赏开支。

赦宥制度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其无可争议的顶峰就是出现在宋朝,作为缓解社会矛盾和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1.《宋史》

2.《宋代赦书研究》,郭艳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