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兰芳 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蓝本,就如何发展乡村产业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供参考借鉴。 1.产业要多元化。世界因多样而精彩,乡村因多样而不息。生生不息靠人,能留住人的是事业。对于从事农业的人来讲,乡村产业就是事业。发展乡村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基础,必须要尊重自身乡村资源禀赋,宜稻则稻、宜鱼则鱼、宜菜则菜、宜桑则桑、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宜加工则加工等等,走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复制、千篇一律,否则这样的乡村不仅承载不了乡愁,还会使人愁上愁,因为单一的产业易导致产品积压。还要认识到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差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乡村产业经营的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可以是农户,也可以是大户、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或产业化联合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才能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才能使乡村更具有生命力。 2.经营要规模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有其正确性和时代局限性,新时代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60多年前,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机械化必须要先规模化,规模不仅出效益,还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品质的改善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首先要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出来,让农户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苏州市吴江区对土地整村流转实行奖补,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稳定在90%以上。要实现良性循环,必须要构建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重要。要实现与小农户共同发展,从引导扩大经营规模、发挥社会服务体系作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三管齐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让更多的农户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3.生产要绿色化。绿色发展是时代主旋律,农业也不例外,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调结构、提品质,有效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解决农产品结构性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采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至关重要,如优质良种推广,耕地质量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侧深施肥技术运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和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水产健康养殖制度以及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等等。绿色发展也体现在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如吴江区从1982年开始,连续38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近年更是全面完成了太湖围网拆除和禁捕退捕工作。 4.发展要融合化。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融合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城乡融合,也包括产业融合和农业农村融合。城乡融合是篇大文章,县域是重要切入点,目的是要推动土地、户籍、资本、劳动力、公共服务等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按照分“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终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方案已经在部分试验区先行先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的是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可能留在农村,把产业链条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尽可能留给农民。农业产业链前伸后延,发展种子种苗、服务加工、流通销售,增值收益明显。比如,吴江区大力发展农机田园综合体,引导种粮大户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由“谷农”向“米农”发展,亩均效益成倍增长。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农业农村的多元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不再仅仅是提供农产品,还提供农业景观和休闲体验功能;农村不再仅仅是农民世代生活居住的地方,还具有社会和文化传承价值,是适合养生、养老、养心的理想空间。 5.主体要年轻化。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乡村振兴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大战略的“双轮”驱动下,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具备乡村情怀、胸怀事业梦想、有技术、会管理、懂市场的人员到农村大展身手。据报道,2020年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约1010万,“田秀才”“土专家”等在乡创业创新人员约3150万。返乡下乡创业项目中60%以上具有创新因素,85%以上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55%运用“互联网+”等新模式,促进了直播直销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创业创新领域已由最初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转变。可以讲,乡村振兴的大幕已拉开,奉献连台好戏的主角一定会是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新农人和新理念将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职业,这些涓滴之力必将会激发出乡村产业振兴的澎湃动力,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2021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