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太后的船政懿旨

 菖蒲泛舟 2022-11-14

 

  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垂帘听政,定夺国家军机大事,臣子恭称“老佛爷”,乃晚清政治一大奇观。山东威海海军史研究专家陈悦先生获得一份慈禧关于船政的亲笔批语。他将文档发给笔者赏析。且不论史家坊间对慈禧当政诸多负面评价,然仅就这份船政批语而言,其心机和精明可见一斑。

  慈禧的批语,缘于船政请制钢甲舰之争。中法战争马江之役,福建海军惨遭覆没。战后总结失利原因,认为我水师舰队缺少钢铁军舰而难抵强敌。众人回想早在10年前,沈葆桢率船政轮船水师赴台抗御日军,就明察到应该拥有铁甲舰为中坚力量,由此促成了船政造船从木壳向铁胁船的演变。船政本要继续向铁甲舰推进,但未果,不过也奠定了很好的舰船转型技术基础。

  1879年,沈葆桢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李鸿章加快北洋海军建设步伐。他更热衷于向欧洲购舰,看好大型铁甲舰,不屑于船政已取得的造船技术。马江海战之后,很有作为的船政大臣裴荫森,会同在福州处置战后事宜的左宗棠,以及福州将军穆图善,于1885年7月4日联名上奏,请在马尾建造三艘钢甲军舰,以重振福建海军。奏折语气坚定:“惩前毖后之计,整顿海军必须造办铁甲,时势所趋,无庸再决者也。”折中还详细介绍了船政留学生魏瀚等人考察欧洲新式舰船,提出仿造三艘法国“黄泉”级钢甲舰。

  钢铁军舰有铁甲和钢甲之分,主要区别在于船壳的材质为熟铁板或钢板。19世纪60年代,欧洲已造出钢壳船,但因炼钢技术不成熟,钢板过于坚硬,韧性不如熟铁,因而未普及。20年后,钢材冶炼技术提升,韧性改进。1881年英国首先造出钢质舰船,法国也紧跟着用钢材制造装甲军舰,从此钢质船登上了造船工业的舞台。魏瀚等船政技术人员目光敏锐,瞄上这一新式舰种,果断超越铁甲船技术,跨步跃升到制造具有创新意义的钢质军舰,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进步。当然,那时我国尚未形成钢铁工业,钢材原料只能购自欧洲。

  好事多磨。李鸿章着力筹建北洋海军,分批在德、英各国购舰。晚清财政拮据,筹海款项有限,李鸿章容不得船政费巨款造新船,遂横加阻挠。一时间,谤议纷起,支持之声无几。裴荫森壮志难酬,十分郁闷。在他认为事已无望之际,意外地获得了慈禧太后的“最高指示”。“老佛爷”阅看了船政这份《恳准拨款试造钢甲兵船折》,也可能听到有关此事的各方面议论,经过权衡,遂在折上写下批语:

  “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者安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著准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钜,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催,毋得草率偷减,仍致有名无实。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注:文中标点为笔者所加,落款时间为裴荫森上奏日期)。

  “老佛爷”的懿旨下达,按理应遵照实行,但李鸿章等购舰派仍争执不已。军机大臣们左右为难,几经磋商,采取折中方案,让船政先行试造一艘。尽管由三变一,但中国制造新型钢甲舰由此肇端。1887年12月,新船兴工。经过船政员工不懈努力,两年后,命名为“龙威”号的我国第一艘自制钢质军舰诞生。经试航合用,李鸿章把“龙威”号改名“平远”号,编入北洋舰队,成为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后唯一增添的新军舰。

作者:林樱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