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信阳历史地名因避讳改易考

 gudian386 2022-11-14

卞仁海

摘 要:河南信阳地名曾因避皇族名讳而几多改易,文章考释了因避国讳而改易的信阳历史地名“苞孚”“殷城”“平春”“义阳”“期思”“蒋州”等六条。

关键词:信阳地名 避讳 地名改易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河南信阳地名承载了信阳浓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信阳地名曾因避皇族名讳而多少改易,这种地名改易割裂了历史,影响了地方历史、文化、民俗的传承。许多发生在信阳的历史事实、人物、典故、民俗、民间传说,随着地名的改易而变得不为人所知。这里考释信阳历史地名因避讳改易数条,以期对挖掘信阳地方人文底蕴和相关的文史阅读有所裨益。

一、苞孚

(唐末)苞孚县治所在今信阳市息县东北的包信镇,本名褒信县、苞信县(《隋书·地理志》将“苞”作“包”)。西周时是赖国封地,春秋时属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时属颍川郡,汉建武年间置褒信县,后置褒信侯国。南朝刘宋时将“褒信”改为“苞信”,但隋代又回改为“褒信”。《元和郡县志》卷九:“(褒信县)宋改为苞信。隋大业二年,改褒信县,属蔡州。”

唐末诸道兵马元帅、五代梁太祖朱晁(唐赐名“全忠”),祖追尊宪祖昭武皇帝名“信”。唐天佑中(公元906年)为避朱全忠父“信”之名讳,改“褒信县”为“苞孚县”。(“孚”与“信”同义,《尔雅》:“孚,信也”。)《唐会要》卷七十载:“豫州。……褒信县。天佑三年十二月。改为苞孚县。” 《新唐书》卷三八亦载:“唐天佑中,更曰苞孚。”北宋复名褒信县,后简称包信。

唐天佑年间,还有其他地方因避全忠祖名讳“信”而改者,兹引以资证,如《旧唐书·哀帝纪》记载:“天佑二年十月,金州冯行袭奏当道,昭信军额内一字,与元帅全忠讳字同。乃赐号戎昭军。”同月,又敕改“信都曰尧都”。

二、殷城

信阳市商城县本名殷城县。春秋战国时先属吴后属楚,秦属九江郡,汉置雩娄县,南朝宋侨置苞信县于此,曰“西苞信”,梁改曰“苞信”。隋开皇初期,为避豫州苞信重名,更名“殷城县”,因殷朝后裔宋公曾在此建国,筑有殷城而得名。宋·《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七:“以与豫州苞信重名,改为殷城。县取古殷城为名。”

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追称其父弘殷为宣祖,并诏谕举国避偏讳“殷”字;“殷城县”遂改称“商城县”(殷、商义相关,传境内有商王墓),属光州弋阳郡,此为商城得县名之始。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五:“建隆元年,改殷城县为商城,后省为镇入固始。”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避讳改郡县名》亦载:“宋太祖之父名弘殷,殷城县曰商城,溵水县曰商水。”《资治通鉴》卷一四三胡三省注:“殷城县,取县东古殷城为商城,避宣祖讳也。”

同期的“殷州”也因此讳而改为“商州”。《宋史·蛮夷传四》:“董蛮在马湖江右,人樊侯国也。唐羁縻驯、骋、浪、商四州之地。”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商’,原为唐的殷州,避赵匡胤父讳改。《两朝纲目》卷一三、《朝野杂记》乙集卷二〇《辛未利店之变》条仍作'殷’。”亦可资证。

三、平春

(晋)平阳县治所在今信阳市浉河区西北,本名平春县,乃东汉时始置,属江夏郡,晋属义阳郡。《宋书》卷三六载:“前汉无,后汉属江夏曰平春。《晋太康地志》属义阳。”

东晋简文宣郑太后名阿春,为避郑太后“春”之名讳,以“阳”代“春”,改“平春县”为“平阳县”。《通典·州郡十一》下“寿春县”注云:“东晋以郑皇后讳,改寿春为寿阳,宜春曰宜阳,富春曰富阳。凡名春,悉改之。”“平春”亦当在此更名之列。《元和郡县志》卷九“申州义阳县”下:“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阳。”《东晋疆域志》卷二:“汉平春县,晋太元中避讳改平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避讳改郡县名》亦载改“平春县曰平阳”。

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平阳县”名,更名为“义阳县”。

四、义阳

信阳本名义阳郡、义阳县。西周时是各诸侯国的国都、封地,战国时期曾为楚国的别都,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唐代为申州、光州之州治。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宋太宗赵炅旧名“光义”的名讳,讳“义”为“信”,改为信阳郡、信阳县。(“义、信”同义,《鬼谷子》陶弘景注:“义,忠信也。”且“信、申”古通用,义阳曾为周封地申国。)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载:太平兴国元年,改随州崇义军为宗信军;义阳军为信阳军;义阳县为信阳县;(上见卷一)改雄州归义县为归信县(见卷二);改泗州招义县为招信县(见卷五)。宋·《舆地纪胜》卷八十“义阳军改信阳军”条下:“太平兴国元年,避太宗讳故也。”《十驾斋养新录·避讳改郡县名》:“太宗光义,改义阳军曰信阳。”周广业《经史避名讳考》卷十九:“避宋太宗讳,改义阳为信阳。”《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一六:“义阳故城在信阳州南四十里……宋避讳,始改为信阳。”

五、期思

信阳市光山县曾名期思县,春秋为弦国地,战国属楚;南朝宋时置光城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光山县,因境内浮光山得县名,《寰宇记》:“册俯映长淮,每有光耀,因名光山。”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为避金海陵王完颜亮太子光瑛的名讳,“光山县”更名为“期思县”。不久后又复名“光山县”。《宋史》卷八八“光州光山县”载:“绍兴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讳,改为期思县。”《金史》卷八二亦载:避太子光瑛讳,宋改光山县为期思县。

隋开皇初改边城县置期思县(治所在今信阳商城县,后废)、今信阳淮滨县东南的期思镇,它们与光山旧名“期思”之治所均不同。

六、蒋州

信阳市潢川县曾属光州州治,春秋时为黄国,汉置弋阳县,北齐更名定城县,唐以后为光州治。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为避金海陵王完颜亮太子“光瑛”的名讳,改“光州”为“蒋州”,后又复名“光州”。《金史·光英传》:“天德四年二月,立光英为皇太子。……宋亦改'光州’为'蒋州’。”(《金史》“光瑛”作“光英”。)《舆地纪胜》卷八七光化军:“绍兴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讳,改为蒋州。”聂崇歧《宋史丛考·府州军监之更名》亦载:“金主亮太子名光瑛,改光州为蒋州。”

参考文献:

[1]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4]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卞仁海 广东深圳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5180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