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8年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值得学习

 君临天下100 2022-11-14

1958年河南有位县委书记,遭遇毛主席接连三问,三问无一能答。

最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身为一个地方官,一要学史起码要了解所在地方的历史掌故,二要心系百姓不要忘了我们的衣食父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毛主席问了哪三个问题呢?

毛主席三问的目的是什么?

1952年毛主席曾前往河南考察,当时毛主席是想去南阳看看的,但因为那时道路没有修好,路况极差,所以没能去成。

毛主席一直挂念河南,心系河南百姓,因为河南不仅是全国的人口大省,还是农业大省,地处中原,地势险要,对周边辐射影响大。

所以继1952年的考察之后,1958年8月初,毛主席再次前来郑州等地考察。考察期间,他提出了想去南阳考察。

作为河南最大的城市,南阳也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尤其是主席对卧龙岗兴趣更浓,可惜,当地的领导告知毛主席说:

“由于路远、路况差,不适合主席考察!”

主席听后也只能作罢,既然去不得,那就迎进来吧。

为了解南阳情况,河南省委特意通知县委书记来郑州当面汇报。

接到上面领导电话后,县委书记知道是毛主席亲自接见自己,心里又高兴又紧张。

县委书记对于这次的接见,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把所有能汇报的全部整理一遍。

尤其是事关县里的发展大计,事关全局性的问题,他都一一进行了准备。

当他到了郑州后,先是见过了省里的主要领导,接着就被工作人员领到了毛主席的身边。

一开始,他还是有点紧张,但经过毛主席的大手亲切一握之后,沉甸甸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人也轻松了起来。

毛主席看到他头上冒出的隐隐约约的汗珠子,就知道他刚才确实是紧张了,于是他微笑着让他放松,还让他坐下来汇报。

县委书记听了毛主席的话后,坐了下来。

随后在毛主席的点头示意下,他按照准备好的材料,报告了全县的情况。毛主席一边默默听着,一边让秘书记录着。

他听得认真也听得入神,偌大的空间内除了翻报告的声音外,就连人们的呼吸声都能听到。

等县委书记将材料全部读完后,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

毛主席亲切地问道:“你都报告完了吗?”

县委书记不明就里,他点了下头回答道:“是的主席。”

毛主席看着他说:“那我就要问了?”

县委书记再次确认,说:“主席,您问吧!”

毛主席这时候站了起来,又点燃了一支烟,他笑着问道说:

“我听说诸葛亮曾隐居你们南阳的卧龙岗,那你知道诸葛亮老家是哪里的?”

县委书记听了这个问题后,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他知道诸葛亮在南阳待过,但确实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只能老实回答说:“主席,我不知道!”

毛主席又抽了一口烟,并不介意他的回答,说道:

“诸葛亮是琅琊人,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

说完后,毛主席看了下周围的人,拿着烟又轻轻抽了一口,继续问道:

“光武帝刘秀在你们南阳招揽了二十八宿,有了这二十八宿。他才打赢了天下!你可知道谁是二十八宿的领头人?”

这个问题也有些偏,对此,县委书记只能再次摇了摇头,表示他还是不知道答案。

毛主席看到他着急的样子,还是不介意,见他回答不上来,他又告诉了县委书记说:

“这二十八宿,实际是二十八将,为首的叫邓禹,他就是你们南阳下面的新野人!”

毛主席看着他,继续说道:

“这两个问题是有难度,只有读史的人才了解,你回答不出,也算正常。那我再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关于你工作方面的问题。你跟我说说,你们县里的农民,一个人每个月能有几两香油吃?”

听完问题后,他见实在回答不上毛主席的问题,脸一下子变得发烫,因为紧张头上不住地冒出了虚汗。

由于感动万分羞愧,他这回连头也不敢摇了,只能低头沉默了,双眼盯着地面上,等毛主席批评他。

毛主席知道县委书记又被他问倒了,说道:

“我给你留两句临别赠言吧!作为地方官,一要学点地方的历史,二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说完后,毛主席再次跟他握手告别。

这两句不轻不重的话,如铁锥般深深打在县委书记的心上,也打在周围聆听毛主席讲话的省市领导身上。

其实这三问,并不是毛主席随口问问,也绝非唠家长里短。

原来,他一是真心希望他们要了解地方,了解当地文化。

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制定出符合地方需要的政策来,而不是闭门造车,习惯于听报告,习惯于文山会海,用会议取代执行。

二来,他真诚关心每个老百姓,他希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能翻身做主人有好日子过。

以身示范,深入基层抓本质

事实上,毛主席从始至终都在积极践行这些话。

1927年,毛主席回韶山养病,为了对中国的农村有清晰的了解,调查农村各个阶层的情况,毛主席决定亲自深入基层做调查,做访问。

1927年1月4日开始,他就亲自下乡蹲点去了。

每到一处,毛主席都认真向农民请教,详细问清农村里面的各种情况,用笔认真记录下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还亲自体会农村里的各种劳动。

通过挨家挨户上门访问的形式,摸清农村里的农业生产状况、工作情况、各个阶层的情况,以及农作物等分配情况。

根据这些情况,毛主席进行搜集、整理,从中寻找规律,分析得出农村的实际状况。

2月5日,毛主席终于结束了在湖南的32天、七百多公里行程遍及5县的“新春走基层”的实地调查。

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分析,毛主席得出了重要结论,中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牢靠的同盟军,是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写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份《考察报告》成为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基层社会的一本极佳的教科书,而毛主席自己也成了中国农业方面,了解最透彻最有发言权的革命者。

而也正是根据这些内容我们确立了中国革命的方向,确定了进行土地革命的依据。

之后毛主席对于调查研究,又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希望要深入群众,利用群众去解决群众的问题。

毛主席不光自己深入基层,进行研究,还经常让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子女甚至是将军们一起下基层。

锤炼儿子送下乡,筑基础

毛主席一向重视基层工作,他始终认为只有经过基层锻炼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1946年1月7日,长期在苏联留学工作和革命的毛岸英,回到阔别将近十年的延安。

毛主席非常期待他的回国,他还特意去接了儿子回来,然后又亲自陪他吃饭。

吃饭期间,毛主席非常关心毛岸英在苏联的情况,问他学习、工作等,毛岸英一一作了回答。

随后又谈起了工作安排,毛主席并没有像别人一样把儿子留在身边。

毛主席表示,

“你在苏联学了不少,这是好事!不过你现在缺乏对中国的了解,需要尽快熟悉。我已经帮你安排好了,决定让你去农村贫下中农家里锻炼锻炼,一个是要适应国内的生活,另一个要了解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这对你以后发展大有好处!”

就这样,刚回来没几天的毛岸英,就这样被毛主席送到了陕北农村延安县的一个老乡家里锻炼,先跟他们学习耕种。

临行前,毛主席嘱咐毛岸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能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调查研究工作。

没多久,毛岸英就来到了劳动英雄吴满有家,做了他的徒弟。

尽管毛岸英手上磨出了血泡,累得也直不起腰来,但他始终将毛主席的话记在心上,坚持到了最后。

将军下基层当老兵,促融合

毛主席对儿子如此,对将军们也一样,经常让他们下基层体验战士生活。

1958年,毛主席要求各级干部在每年都抽出一个月的时间用来当兵。

这样的号召一发布,就受到部队指战员的强烈欢迎,将军下基层的活动,很快就在解放军中得以迅速执行。

许世友在一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后,二话没说,立马收拾东西就下了基层连队。

这次去连队和平时不一样,平时是去视察工作,是部队首长亲切关怀基层官兵、了解基层情况的重要举措。

现在下了基层,虽然许世友还是军区首长和上将,但在这一个月内,他要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战士,吃穿睡都和其他战士们在一起。

不管是训练,还是站岗放哨,都要和其他战士一样,这是毛主席要求的,也是将军们主动执行的纪律。

然而,偏偏有些基层军官不理解政策的含义,所以他们并没有真正把他们当士兵看,给予了特殊照顾。

对于这些照顾,不管是许世友还是其他人,都严词拒绝。

许世友就被特殊对待过几次,一次是不安排他站岗,一次是把扁担藏了起来,可惜,这些招数全都白使,始终逃不过将军的火眼金睛。

最后,这些连长们也只得让这些年已花甲的老将军,重新过了一把“士兵瘾”。

而杨得志下基层的时候,正好碰上所在部队进行射击比赛。

尽管他年岁已高,但他的斗志还是昂扬,身手也是不减当年。

拿起枪来,一打一个准,还赢得了全团比赛第三名。

此外在劳务等活动项目上,老将军们的技艺一点也不输年轻战士。

无论是扫地还是擦玻璃、清扫厨房等活动,干起活来依旧是虎虎生风,工作效率一点不差。

结语:

毛主席之所以一再要求下基层深入调查,是希望能和老百姓、战友们打成一片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促进他们的成长。

同时,也希望能将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

革命战争是这样,社会发展建设也是如此,几十年前的嘱咐,至今都还有现实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