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在壮 || 母校卫道小学忆往(随笔)

 家乡文汇 2022-11-15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简介:

  叶在壮,男,1952.07生,苏州市优秀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省文联书法老师。市书协会员。苏州老园丁书画研究会理事,苏州大学书法社会员、苏州草书社社员,苏州知青书画院成员,苏州知青文学社成员………
母校卫道小学忆往
 
【苏州】叶在壮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入学的苏州卫道小学同班同学,在相隔60年余后,相约嘉余坊,再次济济一堂,畅叙别情,感慨万千。


(作者与当年校长教导合影)

记得1959年9月1日,一年级新生的我初到卫道小学,只见学校沿街有大小木门各一扇。校园不大,仅十来个班级,放学时学生排队鱼贯而出,所以大门敞开;上学时孩子们三三二二络绎而至,所以只开小门。校舍都是老式平房,教室已大多破旧,面积也有大有小。我入学那年,一年级招收两个班,我被分在甲班。

走进卫道小学,迎面就是外操场,操场正前方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估计有数百年高龄,团团如盖,苍翠馥郁。操场右侧半圈种着齐屋檐高的冬青树,青翠欲滴。开花时节,花香袭人。大型体育器材是最让孩子们神往的, 有手梯、爬杆、跷跷板和秋千。课间活动自由,孩子尽情玩耍,偶尔擦伤摔伤,谁也不足为奇,不会引起大惊小怪。进门右拐是二三十米走廊,通向内操场和各间教室。走廊尽头有一排木制画板,是少先队大队部的学习园地。我曾担任大队宣传委员,具体负责布置学习园地。

当时的同班同学有诸滋荣,黄维俊,徐天恩,徐龙官,郑小龙,郑小娟,柳云根,沈隆,蒋南龙,张小萍,孔庆佩,马再云,郁星龙,吕焕春,程松伍,吴林森和陈燕怡、阎辰官、瞿大苏、白钖忠、沈宝褔、冯苏波、陈金生、张福南等。如今大多还记忆犹新。

小小卫道小学,我们65届考上市三中的仅徐天恩和诸滋荣,考上一初中的有马再云,郑小龙,叶在壮,冯苏波,吴林森,黄维俊等七人。其他大多考取附近工业中学(现合并为“平江实小”)和娄西初中(现已撤销)等。

(作者与当年敬佩的语文老师合影)

当时的校长季慧谋,教导陶梦华,语文老师徐鼎,班主任黄烈云,音乐老师李淑贞,体育老师何国治,自然老师吴光清等,更是师恩难忘,常常想念。

走过走廊,路过大队部学习园地,向北去,是内操场,内操场左侧是礼堂,礼堂不过三百平米,全校集会,济济一堂,门口走廊里都排满了学生,所以大型活动,往往在大操场露天进行。礼堂南是老师办公室,礼堂和办公室之间有一方天井,天井不大,五六十平米而已。中间有直径三四米圆圆一大花圃,四周矮脚冬青,簇拥中央一棵丁香树和树下一簇簇绣球花,沿墙根一圈则摆满盆花。整个天井就是植物园。

当年我的一年级班主任是刚从北京来代课的大姑娘李老师,中年级班主任是黄烈云,黄老师如今和我同属一个退委会。高年级班主任是徐鼎。徐鼎先生的好字令我由衷敬佩,一生仰慕。他在我的毕业证书上留下的墨迹,让我至今赞叹不已。他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书法启蒙老师。

礼堂里放着一新一旧两张乒乓桌。打乒乓球是我们最盼望的课余活动。同学打得有瘾时,心里老是惦记打球,一心盼着下课。下课铃声一响,不等老师宣布,拔腿便跑,争先恐后去抢桌子哦。记得同学黄维俊,矮矮的个子,削球最是拿手。我根本不是对手,他后来做了苏州市六中的生化老师,是我女儿的老师。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刚到退休年龄就因病去世了!

(作者少年时照片)

小时候的我虽有点文弱,但脾气却很犟。记得一年级时,小李老师组织我们做游戏。男女同学排成一圈,先玩丢手绢,再玩“找朋友”。女同学张小萍跑了一圈,突然在我面前停下了,手舞足蹈,在同学们一片歌声中要找我做朋友。岂料那天我却不高兴玩,死活不愿和她跳拉手舞,弄得刚刚工作的小李老师哭笑不得,最后闹了个不欢而散。

一年级时,与同桌女生孔庆佩两小无猜。中午老师安排午睡,她睡课桌,我睡长凳 ,一高一低,面向而卧,总是唧唧喳碴讲悄悄话。孔庆佩穿着花裙子戴蝴蝶结的样子,我至今清晰记得。一九七八年五月的一天,我苏北插队返苏不久,就约黄维俊一起去肖家巷42号孔家看孔庆佩。谁知刚进孔家,她母亲就说,孔庆佩啊,她正在医院生孩子,从此再没有任何音讯,我也没有再去拜访!如今算起来,老同学孔庆佩的孩子已经四十五岁了!

从小我是聪明且用功的孩子,用大人的话就是“蛮熬好格”。老师就安排学习困难的马小娟坐在我身边。为了她的进步,我不遗余力地讲解、示范,甚至让她抄我的作业。因此马小娟的成绩进步很快。1960年“六一”节,马晓娟因为进步显著,首批批准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我却因名额限制——那时入队很严格,一次批准几个人,调皮学生很多到毕业时,才勉强挂上红领巾——竟然排在第二批入队!

但是,辅导同学做功课,却成为我从小的爱好。家住附近的同学,组成了课外学习小组,大家推我当组长,地点就在我家尚堂弄8号院子。我常常用心预习,先做好题目,以便讲解。同学遇到难题,我往往能侃侃而谈。教学相长嘛,学习小组长让我受益不浅。我渐渐树立了当教师的理想。

1971年3月1日,由新洋农场转大丰插队的我,居然真的当上了乡村民办教师。从此,一辈子的老师,做到今天。

儿时的同学,童年的牵挂,晚年的念想。

(图片由作者提供)

投稿须知

 《家乡文汇》公众号刊发内部作品,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投稿前,请作者仔细校对、审核,如有漏字、错别字或病句现象,作者自负。作品发表后,作者要配合平台反复转发推广,阅读量在50以内的作者文章,将控制后续发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