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九岁出走,十几年后竟然......

 赵殿超 2022-11-15 发布于河北

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视频,某人因被歧视愤然离开,几年后赚了大钱,风光无限。

不过,那都是虚构的情节,其本意是教导人不要轻易小瞧他人。别看现在他很落魄,谁知以后又会如何!

今天说的这个故事却是真人真事,很有传奇色彩。

所不同的,他当时只有九岁,也没有人歧视他,他只是跟自己母亲吵了一架,就赌气离家出走了。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待他回家时,他已经混的相当不错了!以后他更是一步步走向辉煌!

他叫孙福有,是个苦命的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受当地环境影响,他从小就爱上了一件事--杂技。他天生有一个倔强的性格,一心想掌握一门技术,所以从六岁起,他就开始了杂技的学习和训练。

但是,杂技这活儿可不是好玩的,每一项都需要吃很多苦才能练好。

吃苦,他不怕。但是这杂技也是很多种,该从哪一项开始呢?

经过观察,他发现,马叉还是相对容易的,于是他选择了耍马叉。

其实,说起来马叉也是很难的。

它本是一种兵器,一般来说马叉的使用,则是非武林高手不能熟练掌握的,有这个玩艺而且舞动得出神入化,就等于向他人宣示自己武艺水平。

一个几岁的小孩儿,舞动长度相当于他身高两倍的马叉,谈何容易!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专心地练起来。

九岁那年,他跟母亲赌气,扛起马叉走出家门,从此走上了伴他一生的杂技生涯。

他跟随马戏团去了好多地方,先是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后来又去了东北,然后朝鲜半岛......

1903年,他已经是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各方面都也成熟了。这一年,他转道去了俄罗斯,并在那里加入了当地马戏团,先是在巴罗斯基,后又转入伊扎克马戏团。

第二年,也就是1904年,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河北吴桥。大家知道,吴桥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有名的杂技之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练杂技的艺人,但像孙福有这样取得重大成就的却非常少。

孙福有在外面赚到了钱,回到家给了母亲300块大洋。母亲张罗着给他娶了一房媳妇,也就是他的夫人余慧萍。

1910年,孙福有从俄国再次回到吴桥,带走女儿孙玉香、侄子孙吉堂等人,以“孙家班”的形式在伊扎克马戏团演出。孙福有自身经过多年演艺活动,又学习了俄罗斯的马戏、空中节目等,成为一位出色的演员。

1918年起,孙福有从俄罗斯绕道阿富汗、印度,于1920年回国。1928年,南下广州、香港一带。在香港时,得到香港商人资助,进一步扩大班底,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大盖篷,并将团名改为“中华国术大马戏团”。

1929年,从香港到越南西贡,演出四十天,收入二十万。后又到新加坡、缅甸、印度等地,期间马戏团购进马24匹、大象9头,以及一些其他动物。在吉隆坡购置了动物大篷和小篷。在印尼购买了3辆轿车、5辆摩托、2部发动机。马戏团阵容不断扩大。孙福有在国外演出活动一直进行到1932年。

后来,他经历了很多。最辉煌的时候,不到三个月就收入了20多万大洋!当时黄河泛滥,他应赈灾委员会之托,将全部大洋悉数捐献给了灾民!

孙福有有两个妻子,一个是老家的余慧萍,另一个是俄罗斯的妻子嘎丽。他一生为杂技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是沧州名人植物园中的孙福有铜像。

他之所以成为沧州名人,是因为他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马戏团,而且有两项发明:一是他研制的大盖棚,使杂技自古以来撂摊演出走向舞台艺术。二是他发明的保险绳,使杂技艺人由危机四伏进入了文明和人性化时代。大盖棚和保险绳,一直沿用至今,在成千上万名杂技艺人眼里它们是孙福有大师的化身,是杂技人的保护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