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鼓楼记

 赵殿超 2022-11-15 发布于河北

从沧州火车站往西,穿过两个红绿灯,继续往前200米,路北有一个小广场,名叫鼓楼文化广场。

这里,矗立着一座古典式样的建筑,它就是“鼓楼”。

从南面看,鼓楼分三层,第一层有高大的墙体,中间两扇大铁门,门上横幅上写着:阜民。

第二层有栏杆,亭柱,上面一副牌匾上写:闻远楼。

第三层则上写:海天锁钥。

整座楼气势宏伟,令人惊叹!

然而,这不是它本来的样子,这只是近年按照鼓楼的风格勾画出的一座新建筑。

六十多年前,也就是1957年的某一天,随着沧州市第一条柏油路(新华路)的修建,它就消失在了沧州人的记忆中。

鼓楼,又称闻远楼,建于明朝光宗年间,距今约五百多年。最后一次修缮是在光绪年间,大概就是照片上的样子。

而且,它所处的位置、建筑样式和规模都跟现在的这座鼓楼有所区别。

这块石头在鼓楼广场的西边缘,新华路边。上面标注着相关信息。这里是鼓楼的遗址,正好处在新华路的中间。

鼓楼的位置在现在的新华路荷花池畔。座落在老城的东北部,新东门以西,老衙门口东侧。鼓楼横跨在马路(新华路)中间,底层的楼门洞是交通通道,可同时有两辆马车通过。鼓楼以东是无边无际的水面,鼓楼以西是房屋拥挤的街市

一、鼓楼高大雄伟,建筑古朴典雅。巍峨的鼓楼顶层下悬挂一个巨型牌匾,上面四个大字“海天锁钥”。从古人书写的这四个大字,足可见楼宇矗立于海天之间的气势。通体是一色的青砖灰瓦。楼高七丈,分底、中、上三层。上面两层飞檐斗拱。底层最高,约有四丈。

墙体成下大上小斜锥形,更显其雄伟稳固。底层高大的拱形门洞有三丈多高一丈五尺宽。底层的北侧有登楼的坡道和楼门。坡道很宽很缓,楼梯是青砖台阶筑成。楼梯不宽且很陡,只能供两个人并行。

鼓楼的第二层有四面看台,四面飞檐斗拱。四面共竖立十六颗圆柱。二层的东西两面各设两个巨大的圆形窗,像两个大眼望着远方。四个角的斗檐上排列着龙狮马象等走兽,檐角下挂着铁铃,风一吹会发出清脆的铃声。

鼓楼的三层依然是四面飞檐斗拱和宫殿式大屋顶。斗檐上依然是排列的走兽。四周共八颗圆柱,四面没有看台,有宽大的楼窗,设计的得通透开放,为的是钟声的传播。

二、鼓楼的二层供奉着魁星爷。

二层实际上是魁星楼。魁星爷的彩色塑像坐东面西,高约七尺,坐在高台之上。魁星右手握一支大毛笔,(人称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一只大螯。取意为“独占鳌头”、“一举夺魁”。

魁星是儒家学士、科举考生必拜的神灵。他主宰着考生学士的命运和功名。历史上沧州一带的科举考生和文人墨客都会来这里膜拜魁星,烧香许愿,祈求魁星的保佑,盼望能一举夺魁,金榜题名。

沧州民间流传着一种传说,由于鼓楼的魁星爷是坐东朝西,所以沧州以西各县乡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人多,做官的也多。好像西乡受到了魁星的眷顾。

三、鼓楼的三层是钟楼。

第三层的屋中央挂着一巨大的铁钟。大钟是由铸铁制造,高七尺,粗五尺多,钟壁厚七寸。敲钟的工具是一棵大木棒。木棒约有五尺长,四寸粗,木棒撞击铁钟,发出浑厚悠远的钟声,方圆数十里都能听到。

鼓楼的钟声自古以来就是给全城报时的时钟。每天根据日出、日中、日落三次敲钟。钟声的节奏也有讲究,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十八。世世代代的沧州人,就是在这鼓楼的钟声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他们辛劳的岁月。

沧州人还记得当年敲钟的老人——白三爷。这位白三爷是旗人(满族),高大魁梧,白胡子齐胸。走路刚健潇洒。家住鼓楼以西不到二里的石牌坊。

他家里有滴水计时的器具,每天早中晚都准时扛着敲钟的木棒,健步走向鼓楼登楼敲钟。自打日本鬼子进了沧州,人们就再也没看见白三爷,再也没听到鼓楼的钟声。日本投降以后,人们才又看见白三爷的身影,又听到了鼓楼的钟声。随着钟表的普及,解放以后,钟不敲了,但还能在街头看见健硕魁梧的白三爷。

1937年9月24日,日军轰炸沧州城,引起大火。图中远处为闻远楼。(取之于《沧州记忆》)

鼓楼名称之谜:

古代州城、府城都配有相应的鼓楼和钟楼。它们的差别在于,鼓楼上架鼓,钟楼上挂钟。

其作用有两个方面。

其一、古代没有钟表,人们的起居靠官府提供的计时提示。古代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官府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式——圭表或铜壶。

钟楼的作用就是提示城内居民用的。一般来讲,早上敲钟,提示人们早起。晚上敲鼓,提示人们休息。所以有晨钟暮鼓的说法。

其二、用于防盗。钟楼和鼓楼都相对较高,站在楼上能够瞭望全城。如果有强盗侵入,这鼓楼或钟楼就像瞭望塔一样,对城里的情况一览无余,敲鼓、鸣钟可以召集民众防范、拘捕盗贼。

一般来说,鼓楼和钟楼并存,鼓楼在钟楼的西偏北200米处。

当然,只有鼓楼没有钟楼的情况,和只有钟楼没有鼓楼的情况都存在。

像沧州,只有一座楼,名字叫鼓楼,里面却设置一口大钟,这种情况有些蹊跷。为什么明明是钟楼却叫它鼓楼呢?

本人做一个大胆猜测。

很有可能在当初放置的不是钟,而是鼓。因此得下“鼓楼”之称。随着年代的更替,某种原因把鼓换成了钟,而名字却延续下来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很多事情还有待考察。

鼓楼的门。

南门,上写“阜民”,其实这是跟沧州古城的南门对应的。其名字取之于古诗《南风歌》: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阜民,大致的意思是“富民”。其寓意颇为吉祥。

北门,上写“拱极”。这也是跟古城沧州相对应的。其名字取之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而众星共(拱)之。也就是拱卫北方(朝廷)之意。

东门,上写“镇海”。这个非常容易理解。

西门,上写“望瀛”。明朝时候,沧州的上级行政部门是河间府,而河间府古称“瀛洲”,望瀛的意思是遥望“瀛洲”。

目前新建的鼓楼,虽然大致的样式模仿古代建筑,但是很多地方还有差距。今天上午,正好西门打开了,本人顺便进去一览。

一楼展示着抗日时期青沧战役的宣传图片。据说,二楼目前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而三楼只是一个样子实际上并不存在。

再说四个门,宽仅仅两米左右,显然不能容纳两辆马车并行。

马车,我是见过的。两辆马车并行,那至少要四米左右的宽度才行。

非常感慨,很多的古代建筑却无法在当下的高科技下来完成!文物,毁掉容易,重建实在是太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