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家酥糖探访记(三)

 赵殿超 2022-11-15 发布于河北

    在民族路的顺德糕点铺,我见到了这个店的店主王金柱师傅。


    他五十几岁年龄,面色白净、慈祥,稳重而又平和。只见他身穿白色的面点师的服装,头戴穆斯林帽,气质不凡。


   当他听说我要了解王家酥糖的历史时,显得有些兴奋。他热情地让我坐下,准备开始讲述。


   太多了,从哪开始呢?

  我说:“听你弟弟说,你们家的酥糖单另一个味道,就从这里开始吧!”

“好吧”,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们家的酥糖还有蛋糕绿豆糕,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做法。


    就拿蛋糕来说,咱们国家主要分为三个派系,分别是京式,苏式,广式。像我们这种属于京式。


    之所以我们家的糕点跟别人不同,是因为其他地方这种手艺失传了。


    为什么会失传呢?这里面跟教徒弟的方法有关。


     学会这门手艺,要经过好几年的时间。这期间徒弟不知要挨多少打。”


     “学徒还要挨打?”我有些不解。

    “是啊,做的不对就得挨打。师傅做,徒弟学,做出来的味道不对就要挨打。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挨打能学会这手艺。”


    “徒弟做不出来那味道,肯定是配料或火候有问题了,师傅告诉一下不就行了?”


   王师傅笑了:“不是那么简单。这种事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每次挨打后,徒弟就会更加认真地学,这需要悟性。很多人挨打也学不会,几年下来只好放弃。”


    “原来学习这门手艺这么难啊!”我感叹道。


    “是啊,难还不是问题。关键是现在没有人会为了学会这手艺去挨打了,别说本人就是父母也不愿让孩子去受这种苦。所以就失传了。”


    “那,咱们的糕点、酥糖在做法上有什么与众不同呢?”我又问道。


     王师傅说:“首先还是从用料上讲,这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就拿油来说,我家自己有油坊,所有食品加工都用自己的油。市面上的油很多都不纯,并且为了追求出油率而损失了油的品质。”


    “这就是秘诀!”我思索着。一贯地保持信誉才能长久下去,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儿,所以传承百年太难了!


     “不光这些,销售也有秘诀。”

     “也有秘诀?”


“对。吃也有学问。很多人喜欢买刚出锅的新鲜的东西,这可不能一概而论。像包子、水饺、馒头这些水食当然是选择热的,可是蛋糕一类的油食就不同了,它们需要凉着吃才有味道。”


“哦,这里面学问真多!”

“所以,我家这些必须凉下来才卖,这叫回油。没有回油的有人来买也不卖。”

“回油需要多长时间呢?”

“这要根据季节来定。”

“以前还真不知道。”


   “是啊,很多人不知道这情况。有的店主借着顾客不懂还会拿刚出锅的来炫耀。这也是我家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到您这辈已经传了多少代了?”


   “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答,这跟祖训有关。我们家从老辈就有一个规距,只做好自己这辈就好。你能够用这手艺养活自己,不必去讨论传了多少代。如果在这一代砸了锅,反而辱没了祖宗,所以不让说。”


   说话间进来一位顾客,他吸着烟开门而进。


    王师傅见状,连忙阻止他:“请不要在里面吸烟!”


   那人不好意思地退出去把烟灭了。


   此时,又有顾客来买蛋糕,生意开始忙了。


   我不愿耽误人家做生意,要了一个电话号码,匆匆离开。约定加微信再进一步沟通。


  回到家里,我兴致勃勃地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马老师。


  我说:“马老师,我找到了王家酥糖!”

   马老师非常高兴:“哪天有时间带上我,一起去采访一下。”


   经过商议,正好周二都有时间,于是定在周二上午九点半,民族路西头相见。


   我也通过微信跟王师傅约了,讲明情况。


   一切就绪,只等周二再次登门拜访王师傅,听他继续讲述关于糕点制作的传统工艺。


  这次,了解了更多知识。不过,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马老师要找的王家酥糖!


   究竟怎么回事,下期文章继续介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