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立昕丨小女人之美

 金秋文学 2022-11-15 发布于河北
小女人之美
作者:吴立昕

担任柳州一家大型国营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职务,同时又是一双儿女的母亲的张玉清,工作繁忙的她,凭着对文学的一腔热血和痴迷,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科普作品,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几十年如一日,勤奋笔耕,堪称抓笔杆子女强人。朋友们真担心她累坏了身体,问她忙得过来吗?她笑说:当母亲和写作,既是付出,也是享受过程。忙着,幸福着;累着,也充实着。

56岁这一年,由中国人民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浮生碎语》。作者把她的爱好、情趣、婚姻的相处之道,喜怒哀乐,以及她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

从文字的叙述中,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真诚的作者。因为作者总是对人生、亲情、爱情、婚姻、友情萌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激情时,便将其写下来。她在《幸福是一种心情》一文中写道:“或喜或悲或痛苦或幸福,更多地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温暖的心是灿烂的阳光,忧愁冰释之后,就必然化成点点滴滴的欢心……。”这也是她出生在农村,经历坎坷,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失兄,中年母亡和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等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磨炼之后一种感同身受的深切体会。她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洪流,但不随波逐流,她追求自我,但不沉溺自我,有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毅力.

熟悉她的同事和朋友都说她是一个勇于担当的女人。她这份担当的力量,正是来自她的坚韧、勤奋。女人身上有一种美丽是坚韧,她的每一篇作品都是这种品格的闪亮。我很欣赏她的那份真挚,那份自然,又是那份与众不同。她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在《书痴自白》中写道:“在阳光明媚的秋日,我盼望多云有雨,一阵秋雨,如缕如丝,像蚕吞着桑叶,像秋日的私语,捧一本《秋雨散文》,细细品味,就歆羡余先生集史学家的眼光、哲学家的慎思和作家的文笔于一身,收古今于笔下,拢天地于纸上,出经入典,含英咀华,30万字,不但不厌其冗长,可谓字字珠玑。

读书最讲究的是氛围。氛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一座庭院,一弯新月,一场秋雨都可以化为读书的氛围。对于一些书,甚至你不必在书斋、庭院中读,你可以选择最能体味书中况味的境写中读。比如我在一个万木吐绿鸟语花香的春日,捧一本《李清照诗选》坐在屋后那株桃树下,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读,那一个字一个字又化成了我生命的甘霖。居然有一种久旱逢甘霖,希望的幼芽又死而复生。李清照人生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铮铮豪言令多少当今男儿须眉折服……

余读书60多个春秋,积几十年的读书生涯,深感书犹药,善读可以治愚;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简爱》让我学会了独立自强;《红楼梦》让我明察世事;《基督山伯爵》让我感受到知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居里夫人》鼓舞我在人生道路上锲而不舍……书读多了,便能明了很多道理。人间万象,世事纷争尔虞我诈蝇营狗苟阿谀奉承争名夺利,真、善、美的事物,假、丑、恶的东西,于事和人多多少少有一个较明晰的客观的认识。于我来说,一生当中受益最多的莫过于好书了………。”

在《浮生碎语》作品中,她以简洁又富有情趣的文字让语言的情弦弹出智慧织就妙章。有了真情,再表达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才会是充满生命力的。只有美,沒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沒有活色生香的趣味。

她丈夫是一个普通工人,从贫穷的山村走出来,性情孤僻,木讷无趣,不爱阅读的一个男人,几十年内,从不对妻子说过一句溢美之词,也从未给妻子送过什么生日礼物。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婚姻是不般配的,她是阳春白雪,丈夫是下里巴人。她也一度渴望得到丈夫的关爱和赞美。朋友们猜测总有一天她会离开这个给不了她幸福的男人。但她对丈夫不离不弃,把四口之家经营得很好。她在《婚姻是道菜》一文中写道:“在婚姻这道菜里,女人是厨师。怎样把婚姻这道菜炒得色香昧俱全,这就需要发挥女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技巧。在女厨师这把勺子里,有爱的大乾坤,酸甜苦辣全靠女人心中那把勺子,对丈夫少一勺淡膜,多一勺关爱;少一勺猜疑,多一勺理解。如此,炒出的菜才会活色鲜香咸淡适中,如一锅香昧四溢回味无穷的靓汤………。”语句是多么朴实,比喻多么贴切,而含义又是多么深刻的呀!

她一直说自已是小女人且长得不美,是丑女一枚.我在她身上发现一种由内而外的美。

文/吴立昕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吴立昕,广西柳州钢铁集团炼铁厂工作,业余爱好写作。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