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以,徐志摩到底是不是个渣男?

 江晓 2022-11-15 发布于北京

大家好,我是江晓。

徐志摩,何许人也?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他写的诗作浪漫清新且富有才情。当然他的另一个名称就是“渣男”,百度只要搜索“徐志摩和张幼仪”,出来的全部是什么“徐志摩与张幼仪因爱生恨,徐志摩移情别恋,张幼仪成为大富豪”、“张幼仪:晚年被问爱徐志摩吗?她的肺腑之言,成对志摩的最大讽刺”“徐志摩与陆小曼新婚2个月后:写信给张幼仪,内容满是不甘和醋意”“张幼仪离婚后:与徐志摩往来密切,因不想做第三者,拒绝才子追求”满片网页上都充斥着对张幼仪的肯定和对徐志摩的唾弃,还有人说,徐志摩的坠机事件,就是老天对于一个渣男最好的报复。

以前晓晓也是这样认为的,记得前几天闺女的课本学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她问我徐志摩是不是个渣男?我斩钉截铁的说“是”!可不是吗,在我们这个礼义廉耻刻进骨血里的民族,抛妻弃子就是罪大恶极(虽然在这个现代看起来那么稀松平常,我们只能道德谴责,其余的也没有办法。)还有他让身怀六甲的妻子去打胎,对妻子孩子置之不理,只顾着和林徽因陆小曼谈情说爱,这简直就是一个无耻至极的男人所表现出来的。以前晓晓真不明白,如此渣男,为何后世对于他的崇拜还是滔滔不绝,林徽因如此绿茶,为何还依然头顶“中国第一才女”的称号。

最近疫情封控在家,无聊之中看了一些张幼仪的自述和一些史料,突然发现好像自己四十年以来认为的“中国第一渣”的人和想法并不是那么回事。


张幼仪一直被冠以独立女性的标签,她出生在商贾之家,自己也是个生意人,她也算是名门之后的女子,相比较那个年代还没脱离裹足的小门小户的女子来讲,她也算是上过私塾,肚子里有很多墨水的姑娘,并不似徐志摩挂在嘴边的“乡村野妇”之类的乡下女人。而且,张幼仪年轻时,很是貌美,蛾眉曼睩,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打扮也是当时的贵族女子的扮相,羊呢帽,珍珠项链加礼服裙,初看来,真的要比林徽因和陆小曼还美上一截,怎么就会成了徐志摩嘴中的“土包子”的存在呢?

后期张幼仪被徐志摩抛弃,独自带着孩子创业做生意,成功之后自会被很多人追捧成“离开渣男还能过的很好的美妇人”,这种自强自立的滤镜,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的追捧,更能得到当今时代的很多共鸣,大家好像对于这种大女主范十足的姐姐们,天生带有拜神上香似的崇拜。张幼仪能在被丈夫抛弃,痛失幺儿的情况下,在德国学习,走过人生低谷,最终富甲一方,到了晚年还梅开二度,遇到了爱情,这样的反转确实很正能量,也值得女人们学习。

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张幼仪能够在异国他乡带着孩子学习又能回到上海滩大展拳脚,真的是自己很有能力很努力吗?这其中身后离不开强大娘家的支持,当然,作为婆家,也是一向很看重张幼仪这个儿媳妇的,但婆家看重的是张幼仪还是张幼仪背后的张家,这个留给各位看官去细想吧。

以史料记载,张幼仪祖辈从事贩盐生意,一直是当地的巨富。到了张幼仪祖父这一代开始行医,所以她自幼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张幼仪兄弟姐妹共13人,其中一半都卓有成就。其二哥张嘉森,早年曾在日本和德国留学,主修法律,回国后一直活跃在政界,不但参与创办了中国民族同盟,在八年抗战结束后,因其影响力更是被推荐为民社主席,还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二哥从政,其四哥张嘉璈则在商界呼风唤雨。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主攻经济学,25岁时就升任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两年后更是被提升为总行副总裁,是上海滩有名的金融家和企业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927年张幼仪母亲去世后,在入殓的时候,一个和张家没有任何交集的大人物突然出现在灵堂里,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在此之前,蒋介石和张家没有任何交情,但他知道张家势力庞大,为了拉拢其家族,所以他不请自来,足见张家势力的厉害。

除了二哥和四哥外,张幼仪的九弟虽然没有从政和从商,但是名气也不小,他是新月派诗人,还是新月书店的老板,在文坛也有一定的地位。

其大哥和小妹也同样成绩不俗,他们走的都是时尚路线,是当时上海滩著名服装设计师,凭借其身份社交圈非常的广,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

所以,于张幼仪而言,如果和徐志摩婚姻美满,那么她就是幸福的富家太太。就算她和徐志摩婚姻失败,虽然心情很难过,但日子会一样很精彩。

事实也是如此,张幼仪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有了几个哥哥的鼎力扶持才能让她成为一个“成功的女商人”。

当然,除了张幼仪的娘家,她的成功也离不开徐家二老的鼎力相助,虽然徐志摩不喜欢张幼仪,但徐家二老对张幼仪可是百般喜爱,就算以后陆小曼嫁给了徐志摩,徐家老二还是认张幼仪为儿媳妇,并把家里三分之一的资产全部留给张幼仪和自家孙子。在张幼仪经商之后,更是将家里所有财产都交给张幼仪打理。所以由此可见,张幼仪只是在情感上受到伤害,但在经济上,从来没有受到过丝毫为难。所以当今妇女在励志的同时,还要看见她成功背后的支持是什么,不要一叶障目,认为成功只需要励志就可以,没有强大的娘家做铺垫,我相信婆家也不会硬绑着你这个儿媳妇不放的吧。

而且一直以来,貌似世人总喜欢用情爱纠葛去评判一个人的对错,被抛弃和痴缠的那一方总能获得更多人的同情和赞美。所以张幼仪的标签更多的是“被渣男抛弃和逆袭励志”这两个,很少有人关注她在国家危难时期大发国难财,后来离开中国去国外定居,离走之前还不忘对祖国阴阳怪气一番,而且张家所有兄弟姐妹全部离开了中国。张幼仪的经商头脑就是”投机倒把、奇货可居“,抗战爆发后,张幼仪已经驰骋商界,有着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生意头脑,凭借商人的嗅觉,她很快就嗅到了发财的商机,随即开始囤积军用染料、棉花和黄金。待价格暴涨到100倍时,她便将手中囤积的所有物品统统卖出,大发了一笔横财,而且,她并没有因为这一次而收手,更没有遭受良心上的谴责。

后来张幼仪再次找到发财的机会,那就是在抗战最艰难,物资最稀缺的时候,她再次利用家族和个人实力囤用军用、民用物资,其手段和孔祥熙之辈如出一辙。所以,张幼仪励志不假,徐志摩对她的伤害也不假,但单从发国难财这个层面来讲,她的格局真是让人觉得很是不耻。

我们再来看看,在张幼仪敛财期间,林徽因和林徽因的家族,又做了什么。林徽因一家堪称满门忠烈,父辈为了寻求救国之路,多人以身殉国,其三弟林恒更是血染长空,为国捐躯。

1941年,日军空袭成都,林恒驾机迎战,并成功击落一架日本战机,可最后被日军四面攻击,壮烈牺牲 ,终年25岁。

而林徽因本人也非常爱国,战乱年代她抱病和丈夫梁思成一起研究古建筑并撰写相关领域的文章。

有一次,其子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来,我们怎么办?”

林徽因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中国念书人总是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这一句话,就把一个有骨气的女先生和一个势力生意人的形象完全划分开来了。

林徽因不但是一位作家诗人,还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参与了国徽的设计,还保护了很多古建筑,她有才有貌更有风骨,在面对国外朋友的盛情邀请时,她说“即使面对枪炮,死也要死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 

陆小曼也是,在外交部工作,处处维护国家利益,展现了爱国情怀,维护了国家尊严。

反观解放前夕,张幼仪带着钱财去了香港,在那里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后来她和第二任丈夫在日本东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此后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七十年代,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张幼仪也没有回内陆,而是移民美国。到了国外她依然是富人,所接触的人也都是华人上流社会的大人物,如顾维钧夫妇等人。

看到这里我立刻懂了,别说是徐志摩,换了任何一个有骨有血的男儿也不会喜欢张幼仪这种女人的,这种命题早已经超越了传统婚嫁范畴内的忠诚与否,而是面对国家大义时,对方是否有颗赤子之心。张幼仪的精致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和浪漫主义爱国情怀的徐志摩完全是相悖论的,两个人根本的三观不合,肯定是合不来的。

还有人说,在张幼仪和徐志摩相处的初期,张幼仪还并不是一个商人,她还是一个居家的贤妻良母,是徐志摩抛弃在先。其实说实话,很多三观不用大事来抉择,上升不到民族大义爱党救国上来。打个比方,就说平时两个人散步,街边发生车祸或者老人摔倒的事件,你觉得应该马上报警或者对伤者实施抢救,而另一半这时候却劝阻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呢?还有就是你自己出门救助了路边的陌生人,回家告诉另一半的时候,她虽然并没有阻止,但是特别的漠然,更或甚者又是冷嘲热讽一番,你将作何感受?这个另一半平时在家非常好,照顾公婆对你也好,但是屡屡遇见这种需要大家用雷锋精神来维护社会安定事情的时候,她那翻说教总是让你不舒服,这个是不是三观不够合?相信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感情初期也经历了数次这种小事,才造成了徐志摩后来的渣男行径。

还有人说,张幼仪出生在商贾之家,做生意囤积卖货这种是天性,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结果,这个怨不得她后来会如此。爱国不分身份不分贵贱,成年人了,不要再捆绑于原生家庭的教育基础上再说话了,该有自己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了。前有盛雪怀、胡雪岩,后有霍英东,都是散尽家财为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有的还置自己生命于不顾,这些可都是商人吧?民族大义面前没有小情小爱,有的就是毫不犹豫的上就对了。

我没有说张幼仪不好的意思,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各有所长,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一枝独秀的存在,只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三个人的选择又是那么的截然不同,只能说在此面前,我是那么的鄙视张幼仪,她被抛弃也显得不那么值得让人同情了,当然,祖上盐商、大商贾之女,也轮不到我表示怜悯。

我现在觉得徐志摩的眼光真牛,真正爱上的两个女人都是内在核心够稳够强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性,她们一生以祖国的利益出发,民族大义为先,她们才是当之无愧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标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