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 立人之本 法尔如是

 Pramardane 2022-11-15 发布于河南

老王谨白:学校读经管;学财政;当下亲近“国学”,实无所得。天命之年,仍就迷惑,赐墙及肩惭愧末学,岂谈国学之奥藏和心要,况未真修实证,说食数宝,唯恐自误误人,每思汗颜,想起“错下一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顿感惶悚,兹将局心限量学习心得和体会敬供养诸位老师分享矣,粗浅贻笑,万望仁者,垂慈海涵。

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弟子规》时常受到争议和质疑,《弟子规》自始至终围绕孝敬二字展开,此为儒之根,做人之本,性德乃尔。过现未来,无论何时何地,真理不变,是大根大本,形式可以改变,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一、“成人”第一

当今,物质财富丰盛优裕,休闲娱乐多姿多彩,但社会风气日趋堪忧,诚信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科技虽能强国,但却不能拯救世道人心。欣喜的是,近日,国家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而全国很多地方亦在开展和推广公民德行教育和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活动,不胜感叹。这是对当前教育偏颇和不足的正本清源和纠偏补正。

一个人可能成不了“才”,但必须“成人”,《弟子规》曰:唯德学,不如人,当自砺,《弟子规》结尾又道,“圣与贤,可驯致”。人成则圣贤成,教育首先要让一个人成为“人”,“成人”第一,“成人”的教育是扎根的教育,好比欲修万丈高楼,

必先坚筑地基。“成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可见教育担负的重任,为此,德行是树人的第一要务,所谓“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君亲师”非为官之标准,是人人皆当如是,人人皆是“君亲师”,君是领导,是带头,讲求君道;亲是父母,亲爱、仁爱;师是教化,行为师范,相互教导、共同提升。关于国学、国粹、国史等,媒体讨论颇多,实在说,国学之真相是:学而时习之;国粹之真相是:孝敬而已;国史之真相是:一部因果史矣,皆“成人”教育与修身立德之核心与精粹。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和历史,历经沧桑,未被淘汰,孝敬为本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主导和维系着我们这个民族和大家庭,力量巨大,殊胜无比,功不可没。

二、弟子规:儒家之根,立人之本

1、弟子规,性德之彰显:

当前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中国,更凸显诚信道德和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学习和贯彻传统文化应从何着手、如何落实,能否有个基本的标准,便于学习和观照呢,答案是首先从中国五千年家教的集大成者《弟子规》开始,《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础,是儒家的根,堪称“童蒙养正”的宝典,没有根,怎么修学,怎么用功努力,最终都不能“证果”。弟子规,从表面、事上看,是根据《论语·学而篇》章句所述而编写的,但根本上讲,从理上、性上看,弟子规是自性性德的体现,正如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金刚经曰:“如来无所说”,因为孔子和释迦摩尼所说,都是转述古圣先贤和古佛所说,再进

一步追本溯源,古圣先贤和古佛所说,原来皆是自性性德的自然流露,法尔如是,不是任何人或圣贤强加规定的,所谓“说法者,无法可说”,“诸法如义”,即是此意。《弟子规》三个字虽片言只字,但微言精义,弟子不仅是老师的弟子,更是自性性德的弟子;规是规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是谁刻意或随心所欲制定的规矩,是自性的规范,性德如是。

2、弟子规,即是儒家四书五经:

《弟子规》是开启性德和被蒙蔽的良知与智慧的钥匙,如果将儒家四书五经、十三经放在天平一边,天平的另一边,只需一本薄薄的《弟子规》即可,二者的分量一样,为什么?因为《弟子规》展开即八万四千行,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即儒家的思想与精粹;同样,儒家思想和四书五经浓缩,即是一部一千零八十个字的《弟子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为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而《弟子规》开头道:圣人训,首孝悌,《弟子规》的宗旨和大根大本也是孝亲尊师,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孝敬是地基,是梁柱钢架。不仅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落实和体现在弟子规中,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也落实在《弟子规》里,乃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领都落实和体现在弟子规中。弟子规不仅是《孝经》、《论语》的践行,也是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所以《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规》做到了,才能明解四书五经、十三经,才能与圣人同解、同行、同心;

如果《弟子规》不能做到,那么四书五经、十三经学得再好,只是儒学和花果枝叶而已,所以“学儒”与“儒学”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宗旨和趋向。《弟子规》是修身立德最简单最好的范本,身心之“童蒙养正”,从落实《弟子规》开始,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即表此意。

3、弟子规,戒定慧三学基础:

戒定慧三学,是佛法修学的总原则和总纲领,同样,学儒修身,也离不开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是手段、方法,慧是修学的终极目标,戒是心的行为,定是心之体,慧是心的观照,儒家戒定慧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是戒,戒是行动规范和守则,就是守法、守规矩,遵守经典里的教训,《弟子规》是基础,是儒释道三个根之根,儒释道三个根,即《弟子规》、《十善业》、《感应篇》,没有根,禁不住财色名利诱惑,有根就有定、就有慧,戒定慧,要开智慧就要修禅定,修禅定就要真诚持戒。如果想躐等,舍弃规矩戒律,不重视、不明了戒定,则是儒学,非学儒学圣,是知识博学,广学多闻,世智辩聪,非般若智慧,当生不能大开圆解,明心见性。

三、圣贤教育,殊胜无比: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孩子教育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发愿主动学习,所谓学贵立志;二是理解力,即开窍与智商问题。也就是“如何成人”和“如何成才”的问题。印光大德曾有透辟之见,世乱极矣,人各望治,

不知其本,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所谓“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亲”。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源头和基础,是终身教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扩充。 实在说,诱惑力、染污严重的时下,单纯伦理、道德的教育,已显力单“势”薄,儒释道圣贤教育都应重视,并大力开展和推广因果教育,其义理深奥,博大精深,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人羞于作恶,因果报应的教育,使人生起敬重和畏惧之心。孔子注解《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印光大德亦有精辟论述,因果者,“乃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亦古今天下治乱兴衰之关键也”。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欲令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虽佛祖圣贤齐出,亦未如之何也矣。古圣先贤都深信因果,重视因果,因此心中常生敬畏和慎独之心;不信因果,人心易大乱,肆无忌惮。总之,圣贤教育,殊胜无比,不可思议。

四、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已在全球发扬和广大,如韩国被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如果没有儒家精神,我们很难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 再看西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指出,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外,在联合国总部大厅,伫立着一块碑文镌刻有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石碑,她也是《全球伦理宣言》作为所有国家乃至宇宙的普世伦理原则。 目前孔子已得到全球不同程度的认同和重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化的今天,人们更需要传统文化和精神,而不是排斥甚至毁灭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如水中月,同为一体,相互辉映,同放异彩;其次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就像古老的太阳,万古常新,圣贤教育之性德光明,如同常寂光,寂而不灭,照见宇宙!

惭愧凡愚:王运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