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5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怎么回事

 梦想童年594 2022-11-15 发布于江西

#头条群星9月榜#

有一位名人,说过一句名言,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位名人,就是宋朝的宰相赵普。

不少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论语》博大精深,只用半部,就可以治理天下。有人甚至把这句话,做为儒学治国的名言。其实,从史书记载来看,赵普说这句话,是有着特殊语境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赵普是天津蓟州人,后徙居洛阳。他出身小吏,年轻时不爱读书,因而学问不高,还出过取亡国年号做为宋朝年号的笑话。有人认为赵普学识浅薄,不配当宰相。赵匡胤经常劝赵普多读书,于是,赵普认真读起书来。

赵普经常读的书,便是《论语》。在古代的时候,《论语》是儒学的启蒙教材,小孩子刚上学,一般都要先学《论语》。因此,那个时候的《论语》,相当于现在的儿童读物。于是,有人嘲笑说,赵普只会读《论语》。赵普听了,很不高兴。

赵光义登基以后,仍然任用赵普为宰相。有一次,赵光义问他:“有人说,你只读《论语》,是真的吗?”

赵普很生气,愤然回答道:“不错!臣过去用半部《论语》,就帮助太祖平定了天下;今后用半部《论语》,也可以帮助陛下治天下。”很明显,赵普说的是气话,并不是真的只靠《论语》,就能够治理天下。

其实,赵普不光读《论语》,还读了大量史籍经典,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而且,从赵普做事风格和执政情况来看,他并不是完全按《论语》的要求去做的。

在赵普年轻的时候,就与赵匡胤相识,跟随左右,当了赵匡胤的掌书记,相当于秘书长。赵普虽然学问不高,但做事勤勉,足智多谋,成为赵匡胤的主要谋士。赵匡胤很尊敬他,称他为兄。

公元960年,赵普参与谋划陈桥兵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赵匡胤一直呼呼大睡,是赵普跑前跑后地张罗,结果兵变成功,赵匡胤当上皇帝。陈桥兵变完全是阴谋诡计,与《论语》风马牛不相及。

赵匡胤称帝以后,为了稳定大局,仍然让范质、王溥当宰相,任命赵普为谏议大夫,后又升任枢密副使。所以,赵普是开国功臣,但并不是宋朝第一任宰相。

赵普虽然不是宰相,却仍然是赵匡胤最重要的谋士和助手。赵普鼓动和帮助赵匡胤,策划杯酒释兵权,削弱节度使权力,改革禁军制度,加强皇权。这些措施,固然必要,但不够光明正大,也与《论语》没有多大关系。

在赵匡胤称帝四年之后,赵普终于升任宰相,主理朝政。赵普在收复江南、削夺藩镇权力、改革兵制官制等方面出谋划策,为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过,这个时候,赵普还没有喜欢读书呢,更谈不上靠半部《论语》平天下了。

赵匡胤对赵普特别信任,大小事情都与他商议,几乎对他言听计从。但是,有一件事情,赵匡胤始终没有听他的,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赵普坚决反对兄终弟及,而主张父死子继,建议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承皇位。

其实,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也很好。赵光义年轻的时候,杜太后觉得赵普老成持重,总是让他陪伴着赵光义,两人几乎形影不离。赵普反对赵光义继位,并不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继承制度。这倒符合《论语》的精神。

赵匡胤打算让符彦卿入朝掌管禁军,符彦卿是赵光义的岳父。赵普坚决反对,赵匡胤发了诏书,赵普拒不执行,赵匡胤只好作罢。赵光义知道了赵普的态度,两人由此产生了矛盾。

赵匡胤对赵普十分宽容。赵普为官不廉,经常收受贿赂,还违禁做木材生意,牟取暴利。赵匡胤肃贪手段十分强硬,杀了不少贪官,却唯独对赵普不予追究。

有一次,赵匡胤来到赵普府上,见吴越王钱俶给赵普送来十坛海鲜,打开一看,里边装的竟然全是黄金。赵普惶恐,叩头请罪,要求充公。赵匡胤嘲笑着说:“你只管收下吧。钱俶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一个书生决定的呢。”

公元974年,深受赵匡胤信任、已经担任十年宰相的赵普,却被赵匡胤罢官,逐出朝廷,到地方当了河阳节度使。从史书记载来看,赵普被罢相的原因,一是权重,引起赵匡胤不满;二是与掌管军事的枢密使李崇矩结为亲家,引起赵匡胤猜忌;三是涉及到一桩腐败案子。

赵匡胤断然将赵普罢相,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赵匡胤没有让儿子继位的打算。赵普是坚定支持赵德昭继位的,并且与赵光义有矛盾。赵匡胤如果想让儿子接班,是无论如何不会将赵普赶出朝廷的。后来,赵光义继位以后,曾对左右说:“赵普如果在相位上,朕是当不上皇帝的。”

赵普被罢相两年之后,赵匡胤驾崩,赵光义顺利继位。赵光义自然不会忘记赵普反对他继位之事,便对他进行打压和冷落。赵光义登基第二年,就免去赵普河阳节度使职务,改任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辅佐太子的官员,可赵光义当时并没有立太子,因而是个虚职,赵普无事可做。

赵普由权倾朝野的宰相,变成了默默无闻的闲官,处境十分艰难。朝中不乏落井下石之人,对赵普冷嘲热讽;过去的政敌,更是逮住机会,对赵普进行打击迫害。当时的宰相是卢多逊,卢多逊与赵光义、赵廷美关系都很好,却与赵普是死对头,他处处与赵普过不去,甚至陷害打击赵普的妹夫和儿子。

赵普忍无可忍,决定反击,重新回到权力中枢。赵普知道,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宋太宗赵光义。于是,赵普面见赵光义,和盘托出了“金匮之盟”的秘密。

“金匮之盟”是杜太后临终前留下的遗命,让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遗命由赵普记录,秘藏于金匮之中,多年无人知晓。“金匮之盟”证明了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有利于巩固他的统治,宋太宗自然大喜过望。

对于“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历来存在着争议。杜太后是公元961年去世的,已经过去了二十年,“金匮之盟”却长期不为人知,甚至连赵光义都不知道。赵匡胤想传位给弟弟,何必如此保密呢?所以,有些人认为,是赵普为了取悦宋太宗,与宋太宗共同伪造了“金匮之盟”。可是,宋太宗已经登基六年了,皇位相当稳固,又何必画蛇添足,伪造一份太后遗命呢?

不管“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赵普确实取悦了宋太宗。同时,他向宋太宗阐明了自己一贯的立场,仍然维护父死子继的继承原则,反对由赵廷美继位,建议宋太宗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赵普重新得到了宋太宗的信任和重用。

于是,宋太宗再次任命赵普为宰相,赵普咸鱼翻身,重新掌握了大权。赵普任相的第二年,赵廷美被罢免开封府尹,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接着被流放房州,不久病死。与此同时,与赵廷美关系密切的卢多逊,被罢免职务,流放到天涯海角的崖州,很快死在那里。

这样,有皇位继承资格的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全都死了,宋太宗只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所以,宋太宗留下了害死兄弟和侄子的嫌疑,影响了他的形象。

赵普做了很多工作,为宋太宗传位给儿子铺平了道路,可没有想到,他刚当了两年宰相,又被罢免,调任武胜军节度使。

对这次罢相,宋太宗和赵普都做了精心表演。赵普离京时,宋太宗为他设宴送行,并作诗一首,赞美赵普。赵普捧着诗,哭泣着说:“陛下赐臣诗,是臣莫大的荣幸,应当刻在石上,与臣的朽骨一同葬于地下。”宴席结束之后,赵普还对宋太宗的亲信、继任宰相宋琪说:“此生余年,无法报答皇上,希望来世再效犬马之力。”

后来,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声望受到影响,他需要一位资深望重的大臣辅佐朝政,便又起用了赵普,第三次任命赵普为宰相。

公元992年,赵普连续三次上表,请求退位。宋太宗答应了,给赵普加太师衔,封魏国公,让他安享晚年。这年7月,赵普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赵普一生,侍奉两朝,三次任相,对于宋朝的建立、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大功于社稷。

不过,从赵普所作所为来看,似乎与《论语》关系不大,更不是靠着《论语》,来平定和治理天下的。

宋太宗后来重新重用赵普,一个重要原因,是赵普始终坚持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这正符合了宋太宗的心意。请看下一集,宋太宗陷害弟弟不惜向老爹脸上抹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