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允明草书自书诗《济阳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卷

 百了无恨 2022-11-15 发布于江苏
祝允明生于天顺四年(一四六一),卒于嘉靖五年(一五二七),享年六十七岁。字希哲、晞喆,因右手枝生一指,故自号“枝指生”“枝山”,又号“支山”“枝山道人”“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曾任南京京兆应天府通判,世人又称“祝京兆”。

    他于诗、书、文无一不精,是明中期吴门地区文化领袖之一,论诗文才气,他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论书法成就,则与文徵明、王宠、陈淳并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兼善楷、行、章草、草书,尤其是他晚年的大草书法可谓冠盖一代,代表了明中期草书发展的高度。

    ​ 元末明初的宋克,将章草笔意融入今草,突破了元人章草的刻板样式,将章草、今草与狂草杂糅成篇,形成了崭新的书写节奏。既流畅洒脱,亦有突兀凛冽的生意,被祝允明称为“如初筵卣彝,忽见三代”。受宋克影响,祝允明的草书中结体采用章草写法,形成了笔断意连的朴拙气韵。

     取法广博是祝允明书法面貌变化多样的重要成因,也正是这种不拘泥于一法的自由纵逸,成就了祝允明书法尤其是大草的风格。“莫可端倪”是时人评价祝允明草书用得最多的词。其挚友王宠在《明故承直郎应天府通判祝公行状》中总结他晚年成熟的草书风格时,称其:“出入变化,莫可端倪,酒酣纵笔,神鬼怪幻。”王世贞也评其:“以大令笔作颠史体,纵横变化,莫可端倪。
济阳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  侍御  昔闻董糟丘,尝为李白津桥南造
楼。人间二子不可见,唯有杰句挂余心肺烂烂珊瑚钩。沙住不得,南归再卧苏台秋。泊舟济阳
城,买销客愁。登楼拜先,进爵浇黄流。知章不语先笑,飞乱扑过楼头。金陵更无凤凰游,岳阳莫
将黄鹤留。乡关浮云蔽落日,题诗却寄施湖州。余为先牛马走,湖州乃是
贺老俦。西塞山,杜若洲,与尔相期钓鳌去,千年江同悠悠。 歌风台  掉臂长
安市,遥从日边来。因过芒砀下,步上歌风台。沛公善任使,猛士亡其骸。帝业袖手成,慷慨襟抱开。大风飞
云亦壮哉。韩彭英卢相继死,寄命寺人髀股间,未央志气拉飒摧。相望千年馀,安能为之哀。明朝放舟淮

浦去,项王韩侯祠下亦徘徊。

祝允明草书风格形成的几个来源

祝允明在书法上天资聪颖,临古功深,兼备诸体,他取法丰富而均能化为己用,“书法魏晋六朝至欧、颜、苏、米无所不精诣”。陆采《祝先生墓志铭》称:“先生少颖敏,五岁作径尺字。”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得益于自幼的良好启蒙训练和家族收藏的滋养。文徵明在《题祝枝山草书月赋卷》中云:“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笔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其祖父祝颢精于书画诗文,书善行草,外祖父徐有贞更是“书法古雅雄健,名重当时”,尤精行草。祝允明早年随岳丈李应祯习字,练得一手笔法精谨的楷体。而吴门地区及家族丰厚的法帖墨迹庋藏,也给祝允明习书提供了精良的范本。他追忆幼时曾说:“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来,绝不令学近时人书,目所接皆晋、唐人帖也。”

祝允明取法晋唐,从钟繇、虞世南上追“二王”,草书又取法张旭、怀素。祝允明的大草作品以“二王”用笔书写,怀素纵逸圆转的笔势结字,通过这种用笔和结构的组合,将细节上的波磔勾连和视觉上的虚实变化相融合,生动爽利、富于变化的同时又不失稳健圆厚。

祝允明“沿晋游唐”后又不局限于此,他取法广博,“上轨钟王,下视近代”。宋元书家同样对其影响颇深,他在《写各体书与顾司勋后系》中说:“《黄庭》《兰亭》《急就》章草,'二王’、欧、颜、苏、黄、米、赵,追逐错离。”尤其是黄庭坚。明中期沈周、文徵明、王宠、陈淳等,都曾深受黄庭坚影响,而祝允明晚年更是越发注重对黄庭坚的取法。在其晚年草书作品中,这些影响显著地表现在书风的变化当中:平直点画增多;字形愈发向外舒展,甚至跨越行笔画粗细变化多端、虚实相称。这些变化让祝允明成熟期的大草作品有了气象万千、纵情恣意的面貌。
 

《祝允明草书自书诗卷》的书法风格


祝允明晚年大草日臻化境,水平达到了鼎盛。此卷通篇酣畅淋漓、随心所欲。在狂放自由的面貌之下,可以看出祝允明对笔墨精当的掌控,每一字都遵循严谨法度而不逾矩,每一笔都落笔迅疾而毫无扭捏犹豫之态。凭借疏密大小的变化来控制通篇的节奏,点画狼藉,收放自如,完美阐释了“乱而能整”的内涵。

祝允明存世作品不少,但真伪相伴,从其同时代始伪作就层出不穷,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其书法成就受到认可。“天下法书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传世间有拘局未化者,又一种行草有俗笔,为人伪写乱真,颇可厌耳。”要体会祝允明书法的魅力,首先要甄别真伪,而不被伪作混淆判断。

此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判定为祝氏草书精品,但未曾见出版。其水平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箜篌引》《钟山》,故宫博物院藏《歌风台》,上海博物馆藏《前后赤壁赋》等祝氏代表作相比,丝毫不逊色,无疑是祝氏晚年大草杰作。卷首部分残缺,有后人补全痕迹,全卷越到后面越佳,“猛士忘其骸”“帝业袖手成”几字张弛缩紧的节奏极为自由,笔意连绵,飞白处仍能感受到笔力劲爽,如疾风骤雨,酣畅淋漓。卷尾淡墨之处,能看到行笔顺序和层次,信笔游走,果断爽利。
此卷所书诗文《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和《歌风台》都收录在祝允明文集《怀星堂集》卷五中,均为“歌行”古体诗。两首诗文应是祝允明得意之作,故曾反复书写,目前所知的存世作品就有故宫博物院藏《歌风台》、贵州博物馆藏《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南京博物院藏《春日醉卧》,以及本书所收录的中国国家博物藏有嘉靖二年同年祝允明草书《歌风台等诗卷》,又名《自书诗卷》,款署“闰四月廿五日”,为草书自作诗三首,分别是《歌风台》《济阳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和《将归行》。卷尾有自题“夏日过王堉酒边,忽云庄至,数勺后,袖出数扇,王氏笔墨皆精良,既书,又已展纸在案,虽颇以酒倦,奈纸复佳,不觉笔之跃跃。但苦纸长未能满,云庄口诵余旧作,皆长句如流,遂意其兴。”其中“云庄”为谢雍号,字元和。祝允明还曾为之写过《和陶诗饮酒二十首》。

第一首诗写给施儒。施儒,字聘之,号“西亭”,浙江归安人,系施惠次子。施儒自幼失怙,由其伯父栖清公抚训成名,正德六年(一五一一)进士,授监察御史。嘉靖初以广东佥事备兵惠潮,迁按察副使,著《学庸臆说》《西亭集》等。施儒与祝允明感情笃深,二人多有诗文往来。在《与施聘之佥宪》中,祝允明列出了他写给施儒的八首诗篇:“尤幸仆在都有怀赠执事鄙诗三篇,崇堞倚紫冥云云。又谢邀游东郭草亭三篇,共传修禊事云云者,拙稿俱在。又有奉赠七言律一首,失稿全忘其词,倘恶札或在,行稿暇时命小吏录寄益佳。旧作《济阳登太白楼寄公》一首不记曾写呈否,漫录并上。”而提及往事,祝允明言辞之间情意真切:“自甲戌都门一别,又更一甲且一纪矣……独索居断梦之际,每一念君子,即如玉山在座,弥久弥至也。”尤其是提到自己当年放弃科举之时施儒劝诫之赤诚,多年过去仍感怀至深:“当时劝试之举,执事将成就仆之心,何心也?此当雕肝琢肠,唯恨当时拙劣,执志不终,竟两失之,徒负君子渊崇之徳,惶恐惶恐耳。”去世前,允明作组诗《怀知诗》,共十九首,缅怀平生知己十八人,其中就有一首是写施儒的。

现存几卷中,贵州省博物馆藏《济阳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是年份最早的一件,书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或是最初版本。这一年祝允明决意弃官回乡,自京南返,途经济阳,登上太白酒楼,后因想念起远在广东任侍御史的施儒而赋此诗。怀想唐代的李白与贺知章在太白酒楼上把酒言欢的逍遥场景,祝允明不禁也期待能与好友“相期钓鳌去”“千年江海同悠悠”。

第二首《歌风台》同样也是托物寄情之作。歌风台一地因汉高祖刘邦作《大风歌》而得名,从祝允明诗文看,其址应在芒砀山附近,芒砀山即是刘邦斩蛇起义之地。虽然在这样的地点,难免令人怀想起霸业初成之时慷慨激昂的历史场景,但作者关注的是“韩彭英卢相继死”,借古怀今,“放舟淮浦上,项王韩侯祠下亦徘徊”。

祝允明本就生性不羁,尤其是辞官回归乡里之后,更是彻底摆脱束缚、放飞天性。反复书写这样的两首自作诗,正是祝允明晚年脱离窠臼、直抒情怀的心态显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祝允明草书自书诗卷》是祝允明诗文内容与书法风貌的完美契合,反映出明中期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祝氏草书作品中的精彩篇章,更是明中期吴门文人精神的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