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叹:诗人王昌龄被谁活活打死?凶手结局如何?

 书鸿生 2022-11-15 发布于吉林

大唐天宝十六年,即公元757年秋末的一天,灰色阳光淡淡照耀着大地,偶尔几片枯叶随风飘落,世间一片萧瑟的景致。

此时,官道上由远及近走来一位六旬老人,只见他弓腰驼背,一脸风霜,身穿打着补丁的衣装,后背一个破旧行囊,虽说秋凉逼人,但老人却走得行色匆匆,就在他擦拭额头冷汗时,蓦然见到前方一座城池,嘴角瞬间露出一丝微笑,“到亳州了,看来离家越来越近了……”

正当他准备入城打个尖时,洞开的城门霍然钻出一队巡城兵马,使来往者纷纷闪避,那带队官员四下冷冷看了看周围百姓,目光最终落在那位老人身上。

官员两眼顿时一瞪,随即跳下战马,朝背包老人二话不说,上去就是几记铁拳,老人猝不及防,转瞬被打倒在地,眼看嘴角流血,一命呜呼。

官员转身晃晃拳头,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之后摆手示意士兵将老人扔到荒郊野外。

有亲信近前问道:“大人,这老头是谁呀?”

官员斜眼看看他,答道:“王昌龄!”周围闻者无不吃了一惊!

王昌龄,字少伯,今山西太原人,从小居长安乡下务农,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聪慧勤奋,利用农闲时节拼命读书,由此才华闻名乡里。

二十三岁那年,王昌龄赴河南嵩山学道,留有“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的诗句。

三年后,他走出嵩山,先后客居河东并州、潞州,且继续向北远赴河陇,出玉门关,游历大漠戈壁,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从而奠定他边塞“诗家夫子”的地位!

其中即有那首著名的《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极力表现出作者渴望朝廷启用良将,固守边关,使中原汉民过上祥和安定生活的心愿。

大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回到长安科考,一举中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然才华横溢的他并不满意,于是写下一首深宫幽怨诗,表达不被朝廷重用的心境: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公元734年,王昌龄选博学鸿词科,因技压群伦,转升江宁丞(今南京)。

可叹四年后,王昌龄因事获罪,遭贬岭南二年。

公元740年,王昌龄遇赦北返,回任江宁丞,途经襄阳拜访诗人孟浩然,二人见面大为喜悦,孟浩然不顾医嘱,摆下美酒海鲜款待王昌龄,不料王昌龄走后,孟浩然痈疽复发病亡。

得知消息,令王昌龄是痛悔终生,随后他有幸结识了李白、岑参等友人,并留下许多著名诗篇。

回到江宁后,王昌龄因仕途不顺,不理政务,渐渐借酒浇愁,由此更受仇家打击,为表明自己报国心志,他于芙蓉楼送别友人辛渐时,敞开心扉写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宁任职八年后,王昌龄因言语不当又贬龙标尉(龙标即今贵州锦屏县),李白闻讯,叹息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名句。

公元756年,盛唐王朝惨遭“安史之乱”之祸,唐军屡败,玄宗匆匆远赴蜀地避难,杨玉环无奈吊死马嵬坡。

时年五十九岁的王昌龄心怀国仇家恨,虽有报国之志,却因年老体衰,无可奈何,只能徒步归返故乡,打算从此隐居终老。

然,当他走到亳州地界时,却突遭城内官员打杀,于是发生开头那幕惨剧!

那么,活活打死王昌龄的官员是谁呢?他与王昌龄究竟有何冤仇?

那官员便是亳州刺史闾丘晓,至于他为何打死王昌龄?却是一个千古之谜,此处不敢妄言,唯有《唐才子传》中有一句话:“少伯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因“忌”被杀!

估计王昌龄性格方面有恃才傲物一面,并与闾丘晓从前曾有过节,在言语上得罪过此等小人,于是闾丘晓趁兵荒马乱,天子西逃之际,为雪心中怒火,残忍地打死了王昌龄,但事实究竟如何,随着时间久远,或许再也无人知道了。

可俗话说:“恶有恶报!”

闾丘晓趁乱行凶,却也难逃天网恢恢。

一年后,南阳郡公张镐率军讨伐江淮叛军,时任部将的闾丘晓因贻误军机,被张镐判为死罪。临刑前,闾丘晓苦苦哀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并道:“家有老亲,需自己回去赡养。”

这时,张镐拍案而起,怒斥闾丘晓道:“去岁你惨杀王昌龄,那么他的老亲又由谁来供养?”闾丘晓闻言,羞惭地低下头颅受刑!

这也算天道轮回,九泉之下的王昌龄总算可以瞑目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