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积薄发的林希(图)|天津市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11-16 发布于江苏

来源:天津日报

  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文坛异常火爆,天津蒋子龙、冯骥才、刘航鹰、吴若增等是弄潮大将,率领天津作家们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1985年,我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调到《天津文学》杂志,刚好见证这如火如荼的生活。去各地组稿的过程中,很多当地名家不得不承认,天津的蒋子龙、冯骥才在全国范围内叱咤风云。有的作家也写诗,偶尔问我天津的林希怎么样了。林希我熟悉呀,1985年我调入《天津文学》编辑部的时候,刚好他离开去当专业作家,还让我就用他的办公桌。他做过《新港》杂志的编辑,还当过右派下放过。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批出来写诗,长诗《无名河》得过一次全国大奖,跻身全国一流诗人行列。他离开编辑部那天我还问过,为什么写起小说,他告诉我肚子里太多的生活故事,写诗歌不能表现充分,我看得出他心怀凌云。当了专业作家之后,他写作速度很快,发表了百万字的作品。但是,都没有出名,偶尔见到他,从表情中能感觉到他的隐忍。

  1989年,我在《中国作家》杂志当小说和报告文学编辑,诗歌编辑方文叫我向林希约稿。我写信给林希,就六个字:林老板,拿诗来。没过半个月,林希的稿件到了,掂掂分量不轻,打开一看,《相士无非子》。我先睹为快,简直让我惊奇拍案,当即违反常规地越过二审,直接找到主编大评论家雷达,建议头版头条发表。雷达看完,叫我从速按照加急头条处理。不到半个月我已经开始校对了,我心想再有半个月,天津的林希就“惊世骇俗”了。还没等出刊,老爷子又寄来一篇,还是5万字的中篇,名字叫《高买》。我看完,当即跑到雷达主编办公室,说了一句中国文坛要出现特例了,也就是说顶级大型文学刊物要一反常规地连续发表一个作家的头版头条了。雷达兴致勃勃地看完,命我快速编辑紧跟发表。《相士无非子》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文坛炸响。我心里笑,各位看官等着吧,还一个“高买”,咱下回书分解。这时候我办公室电话铃声大作,上海电影(9.790, 0.12, 1.24%)制片厂的蓝之光和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从连文反反复复给我打电话,哄抢《相士无非子》的版权。我专门到天津小海地找老爷子,先是要了他给我的授权,然后建议卖给上影厂,老爷子同意了。我跑了一趟上海,替老爷子领回来一千块钱版权费,这在当年可不是小钱,那时候是十块钱一摞的,有现在的一万块钱那么厚。我到小海地他家送钱的时候,老爷子还用地道的天津话对我说,有钱吗,没钱拿去花去。我告诉老爷子,我编辑这小说获得的各种奖励,不比他的版权费少多少,因为《中国作家》有规定,凡是对小说有选载的、评论的,一律五十块钱。好多评论、多处选载、加上头条费五十,老爷子这部中篇小说,我获得的利益,不比他的版权费少多少,超过我工资多少倍。还没等《高买》见刊,林老爷子第三篇《丑末寅初》寄到,还是5万来字的中篇小说,我看完不由得感叹,这一下子林希不想出名都难。这三篇,接踵发表,我每次校对的时候,都特别留意文章最后我责编名字别写错,这种历史见证不容马虎。校对完,《丑末寅初》快要见刊的前几天,我就去德国留学了。两年后回来,整个文坛热议林希,老爷子紧跟着在上世纪90年代又发表了《小的儿》《买办世家》《蛐蛐四爷》《百年记忆》等作品,为90年代的天津文坛增光不少。这些,当然早已在我的预料之中,本想来天津听老爷子分享分享,由于我在北京做起了自由撰稿人,后转行做了影视剧编剧,分身乏术,竟然一直没能成行。

  跟老爷子再见面,是20多年后的2017年了,我俩先是加了微信,他当时在美国孩子处,没聊几句便说:你在《中国作家》为我打天下,真是帮了我大忙。我心里知道,这是捧我,凭老爷子的本事,就算没我,早早晚晚也是出名。几个月后,老爷子从美国回来,我去看他,我俩认识三十年,不免一番感慨。没一会儿,曾经震动诗坛的女诗人伊蕾来访,老爷子更加高兴,要请我俩吃天津嘎巴菜。我心想,大中午的,到哪儿吃嘎巴菜呢?老爷子带我和伊蕾去了一家餐厅,一盆嘎巴菜、三碗豆腐脑儿、半斤大饼、半斤猪头肉,四样东西竟然花了880元。纳闷中一吃,原来嘎巴菜的卤是鱼翅当主料,每碗豆腐脑儿里都有一根辽参。这时候我才明白,老爷子是在告诉我俩,天津讲究的人请客,除了满满一桌鸡鸭鱼肉,还有这种方式。没过多久,老爷子又要回美国,临走前我去送行,他的腿脚很不好,是我和伊蕾搀扶着下楼的。他说我这腿脚不好,不见得能经常回天津。我和伊蕾劝他顺其自然,能多回来最好,因为天津还有好多人想见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