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九鼎之谜

 四地闲夫 2022-11-16 发布于山东

我国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国,在其他大洲的人们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时,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当时的古中国,更有着领先整个世界的器具锻造技术——青铜工艺,几千年来流传下许多稀世的珍宝。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诸多的宝物没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

西周九鼎之谜

后世之人将争夺政权称为“定鼎”,就是因为一直以来,九鼎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关于九鼎的铸造,墨家的典籍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昔日夏后开(启)……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的夏、商、周三个王朝。根据《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的记载,九鼎的制成,始于一个人,即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

西周九鼎之谜大禹

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也有说法认为大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大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被中原当时的君主帝尧封于崇。那个时候正值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苦不堪言。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最开始他用的是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漫过了堤坝,鲧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最后郁郁而终。于是大禹接替了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的教训,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改革了治水的方法,从以前的一味修筑堤坝改为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中原各大河道。

西周九鼎之谜

其间,他翻山越岭,蹚河过川,拿着测量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他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亲自率领民工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治理,大禹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他治理洪水有功,百姓为表达对大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帝尧也看中了他的才能,把帝位禅让于他,就这样,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成型的奴隶制王朝——夏朝。

西周九鼎之谜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大禹即位后,下令九州的州牧进贡铜,打算铸造九个鼎,便命画师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让工匠将其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即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九鼎铸成后,被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风土人情。在民间传说中,大禹的这个举动得到了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所以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西周九鼎之谜

其实这些传说的背后,体现的无非是九鼎的政治价值,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大禹的目的,无非是要表明自己实现了天下一统,乃九州之主。

此后,九鼎便成了夏朝的镇国之宝,大禹死前更是留下遗嘱:“九鼎存,天下定;九鼎失,天下分。”自此,九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的传国宝器。夏朝末年,商汤起兵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后商朝帝君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也随之迁移至此。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作了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只有商朝的帝王才能使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西周九鼎之谜

牧野之战后,周武王灭商,曾公开展示九鼎。到了周成王即位后,命令大臣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迁至该城,并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以显示周朝承受九鼎是天命所归之意。

西周九鼎之谜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强大的诸侯们对九鼎也产生了觊觎之心,楚庄王经过三年“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磨砺,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逼近周王室的都城。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了欢迎的仪式。史书记载: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周大夫王孙满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以上故事后来被演变为一个成语——问鼎中原。楚庄王问出如此的问题,表明他当时已经有灭周的野心,自此之后,“定鼎”就被喻为国家政权的奠基,“迁鼎”则指国家权力的转移,“问鼎”即为觊觎政权的非法行为。继楚庄王后,诸侯国纷纷至周都城,“问鼎”不断。可以说,春秋纵横捭阖三百年,战国合纵连横二百载,基本上都是围绕九鼎而展开的。

到了秦国崛起,秦惠王时期,秦国丞相张仪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九鼎方位图号令诸侯,楚国、齐国也希望争夺宝鼎。当时的周赧王只能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迎接,秦武王直接入太庙明堂欲窥九鼎。他围着九鼎观览了一番,赞叹不已,指着雍鼎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自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听了这话,很是不以为然,便仗着自己勇力过人,上前把住雍鼎,尽平生之力,将鼎抬离地半尺。他正要迈步时,不觉力尽失手,鼎从手中坠落,正压在右足上,随着“咔嚓”一声,秦武王的胫骨被压断了。

西周九鼎之谜

众人急忙把秦武王扶归公馆,但他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便气绝而亡。秦武王即位时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后来果然死于洛阳。这个故事也为夺鼎的历史传说又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那么,这让天下诸侯们争红了眼的九鼎,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关于九鼎铸造的故事,有这样的传说:大禹即位后,对于铸造九鼎的事情很上心,但又怕引起诸侯的责备,说他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想了几天,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便召来负责铸造事务的大臣施黯说:“哪一州进贡的铜,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那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还有寡人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禽异兽、神仙魔怪等也一一刻出。将来鼎成之后,设法将图像拓出,昭示给九州百姓,使他们知道哪一种动物有益,哪一种动物有害,免得他们跑到山林、川泽里去劳动,遇到不好的东西时,自己也不知道,受了魑魅魍魉的害,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样,也是为百姓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

施黯问道:“这样大的工程,在何处进行呢?”

大禹道:“选择山川形势秀美,百姓有铸造技术的地方。具体在何处,你自己选择适宜之地就是。”

于是施黯领命而去,又过了几个月,已是大禹在位的第五个年头,这年是他巡游天下的时候,他想起施黯铸鼎的事情,选定的地方是在荆山之下,因此他特地绕道前往视察。

大禹一行离荆山岭还有好远,就看见许多工匠师傅正在那里忙碌,绘图的绘图,造坯的造坯,锤炼的锤炼,设计的设计,非常忙碌。

大禹问施黯道:“寡人听说这种金属类亦有雌雄之分,你最好选择雄金,铸成五个阳鼎;选择雌金,铸成四个阴鼎。五应阳法,四象阴数,这样方才完美。至于九州之中何州属阳,何州属阴,由你们自己去悉心研究、合理分配。”

施黯听了,唯唯受命。又过了两年,天上忽然发生一种怪象:一连九日,大白天都能看见太白星在天空闪耀。满朝大臣纷纷议论,都猜不出是福是祸,忽然施黯来报:“九鼎铸成了。”

大禹很高兴,这才明白太白昼见是因为这个缘故,便吩咐将那九个鼎都迁到夏邑来。九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奇禽异兽。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昭示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但是那九鼎非常沉重,从荆山搬到国都夏邑实在不易,几十万人夫,足足费了三四个月光景方才迁到。

由此可见,九鼎的重量一定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从出土文物来看,商朝司母戊鼎都达好几百公斤,更何况象征天下的九鼎?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九鼎有近千钧之重,相当于现代的7.5吨。大禹铸的九鼎是什么式样?是方是圆?是四足还是三足?鼎内外有什么铭文和纹饰?

至今已无所考稽。古籍《拾遗记》记载说:“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雄金、雌金的含义大概是指合金的硬度而言。“以占气象之休否”就是测国运之兴衰。

西周九鼎之谜

可见,鼎从容器、炊具,到祭器、礼器,又到宝器、神器,代代演变已彻底改变了实际用途,变成了国家供奉的神物。九鼎的纹饰虽无实物可证,据现已出土的当时陶器纹饰推测,也不外于兽面类、龙凤类、动物类、云雷类、火类、几何类等。而它们采用的铸造方法应该也和其他青铜器没有太大区别。夏朝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很低,便于铸造冶炼。铸造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细腻的泥土制成器范“模子”,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埚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做成了青铜器。

那么,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神物,现今在何处呢?答案是让人遗憾的,因为这九个鼎已经神秘地失踪了,几千年来,王朝更替,却再也找不着关于九鼎的蛛丝马迹。而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九鼎的记叙,都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本纪》中他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禅书》中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根据这个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

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说: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泗水中进行打捞,但江水滔滔,无得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是难以考察和寻觅,后代史家只能加以揣测了。史学家王先谦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便把九鼎销毁以铸造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入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先谦的说法看似有理,却没有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让人难以置信。倒是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在很多文献史料里都有记载。

西周九鼎之谜泗水捞鼎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借周王室阻止其与韩国、魏国的战争,发兵灭周,将九鼎运回秦国,在回国途中,代表秦国的雍鼎掉入泗水,最后只好把其余八鼎运到秦国都城,置于咸阳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出巡路过彭城时,派了数千人下泗水打捞失落的那一鼎,甚至虔诚地斋戒祈祷,但最终也没有寻到雍鼎。如果这个史料真实可靠,那再延伸推测,九鼎中的雍鼎可能到现在还静静地躺在今天山东省境内的某处地层之下,蛰伏了几千年,等待着人们去发掘,而其他八鼎,以当时秦始皇对它们的钟爱程度,有可能立下遗嘱,死后要它们为之陪葬,但这种推测,也只能是等秦皇陵被完全发掘的那一天才能验证了。

九鼎,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更是我国文明时代入口的一块里程碑,它们已经遗失了两千年,也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也可能就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