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 | “双减”真的适合所有学生吗?为孩子这双脚量身打造教育之鞋

 谢老师工作室 2022-11-16 发布于四川

摘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既要注重教育的理性也要散发爱的光辉,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的情况,也应该考量个别学生的差异性。既然如此,双减真的适合所有学生吗?减负不减质是一句口号,还是我们作为教育人冠冕堂皇的自觉?如何真正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真正意义上的双减政策?能不能放权给学校?能不能放权给家庭?这些是值得探究的,也是本文的主题。

关键词:双减;因材施教;课后服务;中考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芭学园的教育实践,也是他们的育人理念。这恰好验证了因材施教的正确性。《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意思正好与当代世界主流的教育观念、与国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1]。让孩子自然生长,感受天地万事万物,让他们成为他自己,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态度,这是我们教育人毕生所追寻的教育初心,更是我们的教育使命。

一、双减后的教育为何让人烦恼?

作为家长,我不但注重子女的知识学习,更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培养,既要求他们生活朴素、热爱生活,也注意引导孩子们交友取益,做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更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做到比知道更重要。于是,我以父亲的身份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又以教育者的身份作为孩子们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大女儿上初中时恰逢“双减”且即将面临史上最难中考,小女儿一年级时就已经“双减”并且完全“放飞自我”。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为孩子们的将来考虑,无论是学业上还是人生规划上,都应该更加理性而客观。本来想给大女儿报“补习班”的,结果每天晚上学校的作业都会做到很晚,对此,我们是完全理解的:大女儿的学习天分本来就不够好,应付学校作业是有困难的。偶尔如此,我们也就算了。可和其他家长聊聊,大家都差不多,几乎都是十点之后才可能休息。最终我们的结论是,中考之下,焉有不熬夜的道理?

小女儿则是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刚刚上一年级,学校全面贯彻“无纸化”作业和“双减”,又刚好享受到了课后服务,于是,每天回家后都是没有作业的状态,该玩就玩,该画画就画画。可是,偶尔检查孩子的作业,却让人大跌眼镜:错误虽然不多,却总是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字虽然写了,明显不够规范;有改错,但是未能及时订正和再次批阅。也许,这是个别情况。但是,私聊了其他家长后发现,这是常态。

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我又反观自己所教的学生,他们的学业情况也让人堪忧:我所执教的英语作业每天都比较少,勤快的孩子课堂间隙就搞定了,而那些拖拖拉拉的“后进生”则是完不成。他们说,语文作业和数学作业太多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完成。事实并非如此,同样多的时间,但是每个孩子利用时间的效率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注意力这也是造成孩子的千差万别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和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毫无疑问,“双减”确实是好政策,然而,对一大部分家长而言,却是灾难。因为谋生的需要而不得不离家很远,“留守儿童”不仅存在于广袤的农村,更存在于大城市。学习靠自己,学习靠自觉,成为了部分孩子和家长不得不面临的“没得选”。他们可能从小就没有一个好习惯,他们可能一直被隔代教育,他们可能一再放纵自己......“双减”与否,和他们无关。因为,他们需要解决学习的根本性习惯问题。所以,“双减”让家长们更大的烦恼是,用什么拯救自己的孩子?

二、“双减”适合所有学生吗?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这是一个无坐标的时代,很多人都不知身在何处;这是一个看不见路的时代,大家都不知该如何去面对新的情境;这是一个感觉模糊的时代,对很多事我们缺乏了应有的自觉和反思。对教育这件大事,大多数人只是承认它的内卷,而没有真正去思考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没有思考过,很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也没有思考过,一味的盲从让他们更加茫然。

在我看来,“双减”并不适合所有学生,更不适合所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一切以人的更好发展为目标。而人与人是不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个班级如此,一个学校如此,一个地区更是如此。经济建设中需要因地制宜,教育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就单个学生而言,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上都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就单个教师而言,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应该做出调整;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双减”政策也并不是完全科学,更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至少,在教师考评方式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刀切成为习惯之后,自己的思考难免会有失偏颇,自己的判断也更易出现误差。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是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的难题,学校没有能力解决,政府也不可能解决。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只靠班主任教师更是不行的,只靠学生自己的自觉生长更是不可能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合力。家庭中家长的引导,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品行的习得都离不开父母的示范和监督。学校里老师的训导,以身垂范,良好的文化涵养慢慢得以滋生。社会风气的纯正,勤劳、善良、正直等优良风气才能让学生受到更多的成长。就留守儿童而言,大多数得不到足够的关爱,或者教育方式的错位,导致学生成长的畸形。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都是有区别的,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是存在差异的。

因为差异的客观存在,因为个体发展的不同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执行了分层教学与分层布置作业,但学生的“贫富差距”还是存在的。在农村孩子几乎就不存在课外补课的情况下,“双减”毫无意义,相反,还为教师不得不应付“过程性”的面子工程而做资料,反而浪费精力。如果把这些做资料的时间真正付诸到学生的“扶贫”上,用于学生学情的分析上,用于家校的沟通交流上,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家校协作的进步可能会更多。

刚才说了“双减”的课外负担,再说说“双减”的课内负担。无论“双减”与否,提质减量都是要做的,那么,作业真的就是负担吗?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适当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提升学习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就是这些必要的练习,所谓的“学困生”们,不是忙着做作业,而是忙着应付作业,即便分层设计的作业,他们往往也因为自己的性格、习惯或者心理问题,往往无法按时完成,或者完成质量不高。对它们来说,已经降低标准后的作业,对他们来说都还是一种负担。

所以,我认为,在农村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实行“双减”没有必要。

三、家校共育,到底有多难?

家校共育,是促成学生发展的基础,但是实施起来却又有挑战性。在农村地区的学生,大多有父母不管、父母无能力管、父母管教方式不正确的情况。对孩子不上心的情况很多,对孩子心理发展不理解的情况更多。成年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社会观念的不同又导致家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这又在无形中加剧了家校共育的难度。

虽然5G让网络更加迅捷,让沟通更加便利,但是就一个健康二维码的收集表就让班主任老师们头痛不已,班上学生的家长们的不积极可以理解,但是我本人作为家长,也在自己孩子的家长群里发现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乡村和城市的问题,而是家长本身的问题。正是因为家长的价值取向或不得不向社会低头的现实问题,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也正是因为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不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和引导也不同,家长的行事风格不同也造就了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同、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这也就连带的造成了家校共育的难度很大。

那么,我们光靠一部《家庭教育促进法》就能改变吗?那是想当然的。一个人的观念要改变,需要契机,需要学习,学业彻悟,也需要引导。成年人的学习,不是靠小视频,更不是靠网络游戏,而是务实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教育问题不可回避,经济问题不可回避,孩子教育问题更需要直接面对。所以,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需要社会面有更多的正能量。靠教师的沟通和学校的影响,何足道哉?

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出路

既然改变很难,那么就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才是教育的出路。

孩子每一天都不一样,每天都在成长。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一位教师如果面对一群这样的学生,教书就可能成为一场灾难,我们有很多教师已经从一些“油盐不进”的学生上身上体验到了这种惨败的滋味。还有一些学生似乎在跟着老师走,然而心不在焉。正如约翰·贝勒斯所说:“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要好。”这也是一种注意力匮乏症。没有专注,人就一事无成。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将来没出息,但若对什么事情都不能专注,思维乱七八糟,就会一事无成[2]

类似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学生的书写习惯问题、行为习惯问题、文明用语问题等等,都需要每一位老师付出很多努力,去观察和发现,通过做思想工作、亲身示范、不停纠正等措施才能慢慢改变。并且,我们还得严防5+2=0”的现象发生。于是,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每天进行。这不是家长群里发一发信息就能搞定的事情,更不是打两个电话就可办到的。本人在村小当班主任的时候,每一位学生的家里至少走访了两次,多的十次以上。因为对学生的家庭了解,对他的家庭成员情况也了解,对学生的管理措施也就更加有针对性,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就得到了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多有了提高,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付出的则是放学后的休息时间,甚至周末的休息时间、陪自己孩子的时间。这套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

发现学生的问题容易,解决学生的问题难。其实最需要我们教师做的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学习,让他们学会在成长中成长。作为教师,一个不小心,可能摧毁学生的自尊心,也可能加强学生的自尊心。如何信任学生,如何给他们评分,如何个别对待学生,这三个问题对教学至关重要,并且是根本性的[3]。这也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对于这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存在的问题,都离不开因材施教。这是教育的常态。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穿上合适的鞋,才能舒适地上路。一个人的出生无法选择,个人所受的教育环境也没有多大的选择,但是,作为教育人,我们可以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有义务,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更多家长受益,让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为之改变。这样一来,终生学习才成为可能,自发学习才能让一个走得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