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华盛顿大火——英国军队攻占美国首都
2022-11-16 | 阅:  转:  |  分享 
  
华盛顿大火——英国军队攻占美国首都 华盛顿大火事件指的是美国-加拿大1812年战争期间英国军队攻陷美国首都华盛顿后,对华盛顿特区的一次大规
模报复性纵火行动。1814年8月24日,一支在布莱登斯堡之战得胜的英军在主将罗伯特·罗斯带领下攻占了华盛顿,并烧毁大量公共建筑,其
中包括美国国会大楼和在当时称作“总统官邸”的白宫。该行动是对发生于不久前美军洗劫多佛港的报复,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首都遭外国军
队攻占的记录。 英军在布莱登斯堡之战(Battle of Bladensburg)大胜后,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等美方诸位高级军
政要员均闻风撤离华盛顿城。为躲避英军的锋芒,他们一直逃到位于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溪镇。溪镇也因此获得了“美国的一日首都”的外号。麦
迪逊总统曾在当地居民卡列布·本特莱家中借住过一晚,该屋一直保存至今,人称“麦迪逊之屋”。 1812年,美国刚对加拿大宣战时,正与
法国拿破仑政权交战的英国政府为避免顾此失彼,在加拿大实行的是防御性策略。英国在加拿大征调各路当地部队和民兵支援在加拿大的英国军队,
没有及时从本土向加拿大派遣增援部队。可是,在法国领袖拿破仑·波拿巴于1814年4月战败并遭流放后,英国已能够腾出本国部队和战船找美
国算账。除增援加拿大外,战争与殖民事务大臣亨瑞·巴瑟斯特向百慕大派遣了大量部队。在百慕大可以监视美国的战时海岸封锁线和一些沿岸驻军
岛屿。当时的计划是用这股力量袭扰美国大西洋沿岸,以迫使陷入腹背受敌的美国从加拿大撤军。部队司令领了很严格的军令,要求不得深入美国内
陆作战,也不得占据任何据点过久。 早在1814年,副司令亚历山大·柯池莱尼受命成为皇家海军北美与西印度区的总指挥官,统领百慕大和
哈利法克斯的皇家海军,这支部队曾在战时负责封锁美军在大西洋的港口。为将战火带上美国本土,他计划了针对弗吉尼亚州和新奥尔良的袭击。百
慕大的将军府是纵火行动的策划地 海军少将乔治·科伯恩在此前曾率领海军中队在切萨皮克湾活动。6月25日,他致信柯池莱尼,强调该处的
防御薄弱,并感觉该地附近的几座大城市容易得手。柯池莱尼提议进攻巴尔的摩、华盛顿特区和费城。7月17日,科伯恩推荐华盛顿城作为目标,
理由是难度较低且能产生重大政治效应。这幅少将乔治·科伯恩的肖像画的背景就是华盛顿的大火。其中背景的右侧是起火的美国财政部和其它首都
建筑。 1814年5月,约翰·坎贝尔率领的一支美军于伊利湖北岸恶意劫掠与破坏了加拿大人的财产(劫掠多佛港),对此事复仇成为英军攻
打华盛顿特区的另一个借口。1814年6月2日,加拿大总督乔治·普荷沃致信在百慕大的柯池莱尼,称美国人对私人财产的破坏违反战争法,需
要发动一场对美国的报复行动。 7月18日,柯池莱尼向科伯恩下达命令“以相似暴行威慑敌人,尔等应当受命前去摧毁并夷平能被袭扰的城镇
。”柯池莱尼训令说“你们能放过的只有那些手无寸铁的美国居民。”罗伯特·罗斯少将,率领英军攻入华盛顿 8月19日,在指挥官罗伯特·
罗斯的率领下,2500名英军在马里兰沿岸登陆。在到达华盛顿前,他们只遇到了一小支美国海军和无经验的美国民兵的抵抗,一切都十分顺利,
犹入无人之境。8月24日,英军进入华盛顿。在遭到几个武装团伙的袭击后,本来预备了停战协定的罗斯将军下令放火。英国皇家工兵在队长布兰
沙德的带领下,派赴华盛顿对主要建筑进行纵火行动,布兰沙德和他的工兵手下们在此地进行了“狂欢”活动。罗斯和科伯恩亲自观看了美国总统宅
邸的大火。被毁后的美国国会大厦。这张水彩画作于1814年,作者是乔治·芒格 据当时一些路过的人讲述,当时(被毁前)的国会大厦是华
盛顿城唯一一座“值得一提”的建筑。因此,兼具美学与象征价值的它成了入侵者们首当其冲的目标。在洗劫过该建筑后,英军发现用火不容易将这
座大石头疙瘩烧燃。士兵们将家具都搬到一起,堆成小山,然后加入火药,最后才成功引燃这座建筑物。大火使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3000多卷
图书遭毁。周边另有若干建筑物也被引燃。战后,托马斯·杰斐逊将自己的个人藏书馆卖给政府,以偿个人欠债,同时也援助了国会图书馆的重建。
1814年8月24日大火之后的总统官邸。此水彩画由乔治·芒格所作,展于白宫 火烧国会大厦后,英军沿宾夕法尼亚大道向西北方向的总统
官邸行进。在美国总统及政府官员纷纷逃走后,第一夫人多莉·麦迪逊收到其丈夫催促其尽快准备离开华盛顿城的信。麦迪逊夫人组织奴隶和员工们
拯救有价值的物品,以防它们落入敌手。15岁的保罗·杰宁是麦迪逊的私人奴隶,也是此事的见证人之一。在后来从麦迪逊夫人处赎回自己的自由
身后,杰宁于1865年发表了自己作为第一部白宫人员的回忆录:“文档里常称麦迪逊夫人从白宫逃出时,把一幅乔治·华盛顿的肖像画从相框裁
下,并带在身上。但实际上她没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把画像取下来还需要去找个梯子。她本人带走的东西只有装在她口袋里的银子,因为她觉得英国
人已经离白宫不远了,随时会到来。”?“当英军抵达时,他们(英军)吃光了所有的菜,喝完了所有的酒,那些是我之前为总统的派对而准备的食
物。”英军士兵烧毁了总统办公室。他们添了很多燃料,以保证大火可以一直烧到第2天天亮。 在白宫被毁的次日,科伯恩少将进入了特区报刊
《国家情报员》的所在大楼,并打算将其付之一炬。这家报纸经常报道科伯恩的负面新闻,还给他贴上“恶徒”的标签,所以惹恼了科伯恩。有几名
住在附近的妇女劝说他不要这样做,因为燃起的大火可能会波及到她们的住房。为此,他改为下令部队将这座建筑一块砖一块砖地拆除,并把所有“
C”形的铅字(他名字的首字母)全部销毁,他为了“以便让那些美国人渣们无法再侮辱他的名字”。 英国人搜索了美国财政部大楼,希望能发
现有价值的东西,但最后只发现了一些旧的记录。英国人烧毁了财务部大楼以及其它一些公共建筑。美国战争部的建筑物也被烧毁。但是,作战与各
州事务办公室的文件已经转移,因此相关的书本和记录都得到了保护,战争部唯一遗失的记录只有一些军职任命的推荐函以及一些早些年的来信。专
利主管人及前首都建筑师威廉·索顿成功说服英军保护了美国专利局大楼。有文字记载当时曾有一门大炮瞄准了专利局,而索顿选择用自己的身体挡
住炮口,并激动地质问英国士兵有何理由毁灭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让英国士兵很受震撼。当可怕的攻击所产生的浓烟散去时,专利局大楼成为唯
一得以保全的政府建筑物。原美国财务部大楼,建于1804年 为防止英军掠夺储备和弹药,美国人提前烧毁了华盛顿海军工厂的大部分区域。
美国人报废了2艘马上即将完工的新船,一艘是装备有44门炮的“哥伦比亚号”巡防舰,另一艘是带18门炮的“阿古斯”号。门楼、营房A栋和
营房B栋是海军工厂仅剩的幸免于英军破坏的建筑物。此外,美国海军陆战队兵营及司令部也未遭受明显破坏,但其中的少数私人财物受到了损毁。
1862年时的华盛顿海军工厂 纵火开始后不到一天,一阵突如其来的大型雷暴(可能是飓风)吹灭了大火。随之而起的另一股龙卷风穿过了市
中心,然后席卷宪法大道。龙卷风“抬起”2座大炮,将其抛出若干米远,造成英军与美国民众死伤。风暴过后,英军返回船上,但发现部分船只受
损严重。风暴在英军占领华盛顿期间产生的影响尚存在一些争议。有一些人断言称正是风暴最终让英军被迫撤军的。但从英军在风暴来临之前大干破
坏与纵火之事,以及他们的长官柯池莱尼也书面下达了“毁灭,只留下废墟”的命令来看,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英军只是来夷平这座城市的,而不是打
算长时间占据。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英军最终只在该城占据了约26小时。此后“风暴拯救美国”的说法不胫而走。但也有相反的说法流传,因为大
雨也毁坏了一些英军没有打算破坏的建筑(例如专利局),风暴可能使已破损不堪的华盛顿特区雪上加霜。美国专利局所在地,这座建筑没有在18
14年的大火中被毁,但后在1836年失火 准男爵乔治·科伯恩曾与一位华盛顿女性交谈。科伯恩说“老天!这就是你所居住的糟糕国家经常
遇到的天气吗?”该女士据称是如此回敬他的:“不是的,这是上苍欲将我们的敌人撵出这座城市的特别干预手段。”“不是的,女士,”科伯恩反
驳说“这更像是帮助你们的敌人破坏你们的城市”,说完骑上了马。可是,这支英军在风暴结束后就马上离开了,完全没有遭遇到任何美军的反击。
皇家海军报告称此次行动共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1名死者和3名伤者已确认是英国殖民海军部队的成员。 被毁的国会大厦含参议
院厅和众议院厅、军械库、船坞、财库、战况办公室、总统宅邸、波托马克河上大桥、一艘巡防舰、一艘单桅纵帆船连同各种军需总值估计达£36
5,000。 罗斯的部队离开华盛顿城时,另一支取道波托马克河南岸的英军占领了亚历山德里亚。亚历山德里亚的镇长与英军谈判成功,英军
没有放火烧镇。 11月1日麦迪逊总统返回华盛顿城。当天他起草了一份声明,号召市民保卫哥伦比亚特区。11月19日,国会回归此地并在
当日举行特别会议。因国会大厦及其它公共建筑被毁,他们只能在邮局和专利局办事。? 多数来自英国的观点认为这场火烧得心安理得,其破坏程
度恰到好处,合乎美国入侵加拿大应付的代价。此外,他们指出美国是入侵方,是美国先挑起战端的。许多评论人士将其损失视为对美国1813年
破坏上加拿大首府约克镇公共建筑的正义报复。乔治·普雷沃撰文称“作为一场正义的报复,华盛顿城这引以为豪的首都遭受了相似的命运”。曾任
约克镇教区长并目睹美军所作所为的牧师约翰·斯崇给托马斯·杰佛逊写信称华盛顿城的损失“是对美军拒绝补偿损失的一次小报复,美军在加拿大
的纵火和劫掠行为可是不分对象的,连私人财产也要遭殃。” 英军带着2幅绘有英王乔治三世与其妻子夏洛特王后的画,最终返回百慕大。其中
一幅画后被发现保存于哈密尔顿市的百慕大众议院,另一幅被发现保存在同一城市的另一座内阁办公建筑内。老砖墙国会大厦在美国内战期间作监狱
之用 白宫和国会大厦的砂岩结构幸免于大火的破坏,但表面留有烟熏与焦灼的痕迹。当时国会中有不少北方议员强烈建议迁都至梅森-迪克森线
以北的某座城市。费城很快成为临时首都的候选地。乔治镇镇长托马斯·柯克然则提议将乔治镇学院提供给政府作为国会临时办公场所。最后,迁都的提案遭否决,华盛顿仍为美国政府所在地。 为抵制支持迁都的呼声,华盛顿城的商人们资助了华盛顿城老砖墙国会楼的建立。人们推倒了当地的斯泰尔旅馆,并在其位置上用半年时间匆忙修建了老砖墙国会楼,这成为1815-1819年原国会大厦重建期间的临时国会所在地,也是麦迪逊的继任者举行就职仪式的场地。麦迪逊总统在其余下的任期内则蛰居在华盛顿城八角屋。白宫的重建始于1815年,完工于1817年,赶在了总统詹姆斯·门罗的就职日期之前。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