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散文】周小平/四川/百年巨匠蒋兆和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2-11-17 发布于四川

大中华文学·散文展台


——微刊总第1922——

      

  作家简介

  周小平, 四川省合江人,《大中华文学》“地域方阵”栏目副主编、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理事,兼任泸州市作协副秘书长、泸州作家网总编辑、江阳区作协秘书长,近百篇文学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公开发表。

  百  年  巨  匠  蒋  兆  和  






    
  

  蒋兆和先生是中国文化界“百年巨匠”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被誉为“大江之子”。

  我对兆和先生的最原初、最直观的了解,是多年前游览川南明珠——玉蟾山时,曾驻足观赏的石刻浮雕《流民图》。

  《流民图》是其1943年秋完成的一巨作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各阶层群众的悲惨生活现状,揭示日本侵略军铁蹄下哀鸿遍野、尸骨横陈的人间惨象,表各阶层人民渴望生存和平及民族独立愿望

  浮雕刻于一岩壁上,于1989年落成。石刻长41米,高3米,共刻100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穷苦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系四川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曾观看北京电视台的一个专题节目,了解到抗战期间《流民图》在北平展出时的坎坷际遇。

  当时,敌占区的环境复杂艰险,蒋兆和先生几经周折,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最终得以在北平太庙正殿首次展出,但不到一日,即被日伪当局禁展。

  次年,蒋兆和奔赴上海再度公展《流民图》,又不幸被日方扣留。后来,画作几经波折终于回到蒋兆和手时,已损毁一半。

  这是一幅在沦陷区诞生的反战巨作,在国乃至全世界都绝无仅有。它以史诗般的震撼力,揭示出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身陷无边苦海严峻现实。画作在艺术上中国水墨画的写实写意融会贯通,将中国现代人物画推向巅峰。

  国际美术界将蒋兆和先生创作的《流民图》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丸木俊、丸木位里的《原爆图》统称为“二战期间的三大反战画卷”,载入史册。

  作为泸州人,我一直有个前去参观、一睹风采的祈望,却久久未能如愿。

  壬寅年八月,酒城最热的日子里,室外温度高达42摄氏度。在兆和先生即将诞辰118周年之际,有幸陪同河北散文名家北夫老师和王小丫老师,去隐于闹市的龙马潭区小市中码头卿巷子,参观蒋兆和纪念馆。

  据《泸县志》记载,泸州蒋氏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浪潮里,从湖北麻城迁至泸县方洞镇蒋兆和1904年诞生于长江之滨的中码头卿巷子

  该故居幼时居所建筑占地789平方米,建于清末,坐东北朝西南,土木结构四合院,现仅存后厅及左右厢房。整座民居穿逗梁架,悬山顶,是一座川南特色鲜明的民居院落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2月5日,兆和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该馆正式开馆,是全面展示蒋兆和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展馆

  我和萍姐陪着两位作家走进陈列馆,边参观边倾听讲解员小朱不乏热情的解说。

  漫步馆内,跨越时空的一间间屋子、一件件实物一幅幅作品,领着我们走进蒋兆和先生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

  陈列馆分为“泸州蒋氏、大江之子、艺途求索、水墨巨变、冬去春来”五个部分,给人简约舒适的古韵之感。馆内除了以文图展示先生的艺术、生活故事,还呈现先生生前所用的画板、画夹、画笔、衣柜、床、衣裤等重要物件。

  馆中,有个还原蒋兆和先生少年时期踩着凳子、踮起脚尖练字的塑像。年少时的兆和先生,在父亲的教导下,不仅每天都要背一叠《四书五经》,还要练三百字的小楷。来自全国各地不少的参观者,每每看到这幅场景,感叹蒋兆和先生刻苦读书的同时,希望能激励现在的孩子们勤奋学习。

  有个别致的布置就是泸县的春荣照相馆,背景是蒋先生画的竹石云雾,很有意境。 限于展陈空间,馆同时采用多媒体画屏的方式,循环播放蒋兆和的作品,代表作《流民图》原作有2米高,通过多媒体流动呈现的方式,让人久久停留在此。

  厢房外边,展板上面有如此话语:“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来减渴”“借此一支秃笔描写我心中的一点感慨”,这,正是一生坚持“为民写真”的兆和先生的心声。

  我第一次聆听到先生的心语,心生感慨。

  兆和先生为了学习、工作和艺术追求,半生颠沛流离,以至父亲病逝,因无路费,无法从上海返泸奔丧;自己钟爱的《流民图》展出时多次受阻,甚至遗失,寻获时仅剩残破的半卷。这些对他来说,会是一次次怎样的心灵撞击。

  他直面惨淡的前半生,用手中之“秃笔”,创作自己第一幅油画作品《黄包车夫的家庭》。该画以上海的高楼大厦为背景,真实地还原旧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

  1936年其返回四川老家,先后创作《卖小吃的老人》《缝穷》《朱门酒肉臭》等作品,饱蘸忧国忧民之情怀。

  其记录抗战期间沦陷区的老百姓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的力作——《流民图》,以揭露、控诉日寇的罪恶行径。

  先生的《卖子图》创作于1939年,反映解放前劳苦大众为了生活被迫卖儿卖女悲惨景象。画面中母亲席地而坐、满脸愁容地怀抱幼儿。1941年,齐白石先生为该画题下“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的诗句。

  抗战胜利后,他喜不自胜,在《蒋兆和自述》一书里写道:“抗战八载,天地重光,正义之神终于突破了帝国主义之武力侵略,炎黄世胄,得以昭苏,禹甸河山,依然如故,国人欢欣鼓舞之情,是殆不可喻也。”

  建国以后,他积极参加进步党派——民盟活动,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沉甸甸的议案。同时,他继续投身艺术创作,将深邃的眼光投向新生的祖国、蓬勃的建设、当家作主的民众,艺术色调变得明朗。

  蒋兆和之子、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蒋代明深情回忆说:“回到家乡,感触良多,看到院子里的那棵芭蕉树,就想起了和父亲、家人生活的日子。我父亲在美术上的成就和在家乡生活的经历、和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作为蒋兆和故居陈列馆的荣誉馆长,今后我一定不会辜负家乡的期许,一起弘扬蒋兆和的艺术和精神。”

  参观完毕,我们回到该馆院坝里,瞻仰兆和先生的雕塑。

  清瘦的先生身着素衣,坐于石凳,目视前方,炯炯有神,左手拿着绘画本,右手擎着“秃笔”,仿佛正在构思一幅新的艺术作品。身侧有两只对视的和平鸽,温顺可爱,不正象征着先生追求和平的精神内核吗。

  旁边长有棵桑树,叶茂枝繁,蓬勃高耸,长于乡村的我从未在别处见过。灿烂的阳光撒在上面,有的穿过缝隙,为石板地面送来小团的亮光。树旁竟有棵附生的黄桷树,贴着大树顽强生长。

  北夫老师说:“桑树应该像是艺术生命勃发的蒋兆和先生,而其旁的小一些的黄桷树,不正好似作为美术教育家的先生精心培育的学子们吗。”

  我们会意地一笑。王老师顾不得高温天气,在雕塑前、房门前饶有兴致地拍照。我打趣道“王姐,干脆请您当纪念馆的形象代言人吧!”

  讲解员小朱见我们对兆和纪念馆情有独钟,便分享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

  “曾经有一名游客来到蒋兆和故居,他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给我看。照片是一幅蒋先生的画,画中的一名小姑娘双膝跪倒、仰望青天。这幅画是蒋兆和先生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所画,名叫《爸爸永不回来了》。中国抗日军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牺牲千百万人,终于迎来抗战的胜利,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但是爸爸却永远回不来了,小女孩的眼睛里满是无奈与茫然。游客告诉我,画中的小姑娘就是自己的母亲。他说,母亲回忆,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一天。老师带一位先生到班上挑学生,最后带了她去。先生给她换一身衣裳,让她手上拿面小旗,先后摆出跪着、蹲着的姿势。先生画了几幅画。一段时间后,家人带了张登有其中一幅画的报纸回来,才知道是那位先生是蒋先生。所以特别想来蒋兆和故居看看,也算了却母亲的心愿。”

  她讲故事的声音渐渐变小,最后甚至有些哽咽。

  我们静静地听着,默默地怀想,仿佛看到了目光如炬的兆和先生,用“秃笔”醉心创作《爸爸永不回来了》的场景。

  不觉不知之间,我们的眼角也像小朱一样润湿起来。辞别前,我们一行肃然端坐于兆和先生塑像前的一排条石上。

  虽不是先生的座下弟子,但他的爱国之情、救国之志、探索之路、艺术之美,给爱好文学的我们,已然带来别样的人生启迪与精神滋养。

  
本刊架构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

    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指 导:广东省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协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副总编:
  周晓霞、胥树东李顺治
总编助理:
  杨爱民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