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蝃蝀》的“题旨”究是何

 吴营洲文存 2022-11-17 发布于河北

《蝃蝀》的“题旨”究是何

吴营洲

《蝃蝀》是《诗经·鄘风》里的一首小诗。关于此诗的“题旨”,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我觉得这些或“公”或“婆”,说的都有道理,真的不知道唯谁是从。在这事儿上,我的确没了自己的“主见”。
姑且先将此诗附在下面: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再看看各方家圆家对此诗“题旨”的概述:
有论者称:“这是一首对某个私奔女子的讽刺诗。《后汉书·杨赐传》唐李贤注引《韩诗序》云:'《蝃蝀》,刺奔女也。’宋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刺淫奔之诗’。作诗者的意图很明白,是想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毛诗序》以为'《蝃蝀》,止奔也’,则是从正面说教的角度去解说诗旨的。”
有论者称:“《蝃蝀》描述了年轻女子在想念心上人时的心境。'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朝隮于西,崇朝其雨。’这两句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抒写了女子的思想感情。'虹’作为一种灾祸的象征,成为人们的禁忌。在日常生活中,不敢随意的指点。在诗歌中,表达了女子对自己出嫁的一种担心,甚至有一种恐惧感。“虹”给人们带来恐惧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它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产生了崇拜之情。”
有论者称:“这首作品讲述的是宣姜对抛弃未婚夫,嫁给其父亲一事的正面回应,却闪烁其词,诡辩无力,真是欲盖弥彰。……诗歌以'蝃蝀’,也就是彩虹这一不祥之物来起兴,在立意上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态度,就是为了衬托宣姜的虚伪,将其苍白的辩解剖析给读者看,以此来正视听。”
有论者称:“这首诗讽刺一个女子不由父母之命、不经媒妁之言,不惜远离父母兄弟去远嫁意中人的行为,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并反映了这个女子的反抗精神。”
有论者称:“一个女子争取婚姻自由,受到当时舆论的指责。这首诗讽刺了这个女子,从反面反映了当是婚姻不自由的情况和女子的反抗精神。”(程俊英)
有论者称:“今人陈介白《诗经选译》说此诗是女子斥责丈夫变心,有如虹之容易变化之诗。其说近是。”(王延海)
有论者称:“《蝃蝀》不是'止奔’之诗,诗中女子也非私奔之人。此诗乃是一首哀惋的古代民间情歌。”(鲍昌)
…………
对于此诗第三章的翻译,更是千奇百怪,不妨试举几则:
有人译作:“就是这样一个人,破坏礼教乱婚姻。什么贞洁全不讲,父母之命也不听。”(程俊英)
有人译作:“就像你这负心汉,破坏你我好家庭。特别不把信用守,不知遵从父母命。”(王延海)
有人译作:“这个人啊,想结婚啊。太没诚心啊,不知求亲啊。”(鲍昌)
有人译作:“未婚先怀孕的女人呵,已经破坏了婚姻。太不贞信呀,不守姑娘的本分。”(何新)
有人译作:“像她这样的好人呀,伤心婚姻呀,太没信实呀,太不人命运呀!”(李辰冬)
有人译作:“像你这样的人呀,一心在想婚嫁啊呀。思欲私奔真是大逆不道呀,也不知等待父母之命啊。”(徐志春)
有人译作:“像你这样年轻人,只想婚嫁的事情。真是大大不可信,不知等待父母命。”(袁愈荌)
有人译作:“竟像这样的人呀,败坏婚姻呀,太无贞信呀,不知父母之命呀!”(陈子展)
有人译作:“匆匆找我情郎去,只想结成好姻缘。女大当嫁无信条,父母做主不情愿。”(于夯)
有人译作:“那些无行人呀,只想着结婚呀。太没有信义呀,不知需母命呀。”(顾振权)
有人译作:“这个女孩真荒唐,一心想望配新郎。言而无信句句谎,不为韶华逝后想。”(高鹤声)
有人译作:“这样一个恶女子啊,破坏婚姻好礼仪啊!太没贞信太无理啊!父母之命不知依啊!”(网络)
…………
不知各位看官认为《蝃蝀》的“题旨”是什么?这第三章又该怎样“翻译”(或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