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喜根 | 存钱罐

 丁中广祥 2022-11-17 发布于江苏

存钱罐
王喜根

作者王喜根先生:江都人,资深记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遗产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特写集《耐读人生》、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江南老行当》《寻访中国古村镇》《探访中国古村镇》等。

曾经听爱抽烟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人家境窘迫却嗜烟如命,老伴万般无奈,最终想出一个办法,老人每次买烟花多少钱,老伴就往存钱罐里放多少钱。年底砸开存钱罐,老伴居然存了一大笔钱,老人深受感动,决定从此戒烟。转眼间到了第二年年底,老人问老伴:“我这一年不抽烟应该存了不少钱吧?”老伴说:“你不抽烟了我就没有往存钱罐里放钱。”这下老人可不干了:“我过去抽烟你倒能存钱,我不抽也没见你存到钱。那好,我明年开戒!”

故事里的嗜烟人显然是为自己编造“理由”,也是我听到的有关存钱罐的一个笑话。

存钱罐,一种以泥烧制而成的小陶罐,过去通常都在路边的玩具摊上卖,有胖阿福、小肥猪什么的,看上去土里土气,但憨态可掬。它的妙处是硬币可以放入,却无法取出。因此,小孩平日将父母给的零花钱从小孔中塞进去,到快过年时,钱贮满了,便打烂小陶罐,拿了钱去作快乐消费。古时候,存钱罐被叫作“扑满”。《西京杂记》对它的解释为:“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扑满”最早的记载文字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它还有许多别称,如悭囊、闷葫芦、储钱罐。 

“扑满”常被诗人写入诗中,或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或被引伸出新的含义。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写道:“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从中可见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陆游则以此设喻,说明过度地聚敛钱财必会招致灾祸:“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有位高僧诗人曾写过一首叫做《扑满子》的咏物诗,诗称扑满子“只爱满我腹,争知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

存钱罐和压岁钱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当小孩春节刚拿到压岁钱,市面上的存钱罐便应运而生了。小时候,母亲对家里的财政大权把持得很紧,不但平时很少给我零花钱,而且连过年别人给我的压岁钱也照常“没收”。所以,我做梦都想要一只存钱罐,一有压岁钱就往里面放,这样就成了我的“自有资金”,母亲总不至于为了几个钱把我的存钱罐砸碎吧!

由于手头没几个钱,即使五分钱一个存钱罐,对我来说也算是奢侈品。好在我有小聪明,找来木板、锯子,一个人闷着头锯锯、钉钉,再用起子在上面凿一个五分钱硬币大小的孔,外面用油漆一刷,一个漂亮的存钱罐便在我手中诞生了。

自从有了存钱罐,我忍痛割爱不知少吃了多少街头“美食”,硬是咽着口水将一分二分塞进存钱罐。有时馋得不能过,抱起存钱罐摇了又摇、看了又看,恨不得一下将它砸个稀巴烂,但每当我听到硬币在钱罐里发出哗啦啦的声响,一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由此,我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拓展阅读】王喜根说扬州民俗之老行当(合集99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