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对仗方式及忌避

 竹舍山人任学堂 2022-11-17 发布于河南


                 聂笑民
   对联由中国古典诗词演化而来。溯源可至《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汉魏六朝诗文及骈体格式中对偶句更多,可谓对联雏形。唐代格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必须整齐对仗,已具对联特色。联律中的对仗概念脱胎于诗律的对仗概念,再逐渐摆脱律诗中五言、七言的约束,进化到数言不等以至多句长联中,从而形成联律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 基本格律规则

  《联律通则》2007年6月1日由中国楹联学会公布“试行稿”,2008年10月1日公布“修订稿”,同时废止“试行稿”),对楹联(泛指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要求主要有三点:

 1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2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3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下面具体分解:
   
句每个节奏点及上下联对应节奏点间平仄规则
   对
联的单句中每个节奏点间平仄规则是:声律节奏二字而节或按语义节奏分节,每节的最后一个音节为该节的节奏点,每个节奏点间平仄要交替上下联之间的对应节奏点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
     上联:  仄
下联:  平。
     例如:地--。雨--风。

   2、二言联基本格律。
     A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绿树 -- 红花。
     B上联:平仄。下联:仄平。
     例如:初夏 -- 暮秋。

   3、三言联基本格律。
     
A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平仄可以不论)。
     
例如:云中雁--井底蛙
     B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三言联亦可用此格式)。
     
例如:持利箭--挽长弓
   4、四言联基本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旧韵仄声)

      一、三字平仄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字平仄分明。
   5、五言联基本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字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字分明,基本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B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五言此句式例外,最后一节可以与上一节平仄相同不交替)。

      例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接,旧韵仄声)       

   6、六言联基本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字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字分明。基本格律为: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
   7、七言联基本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字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字分明。基本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此句式也例外,最后一节可以与上一节平仄相同不交替)。
      例如: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8、八言联基本格律。
      平仄要求:奇位字可活用,偶位字要分明。基本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红桃映日和风宣畅==紫燕迎春瑞气呈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如:
      B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旭日东升,一元复始==宏图大展,万象更新。
   9、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
   10、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
   11、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上述四言及以上联因格式变化比较多,就不一一概述,只列举“基本格式”。其中“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遇到对联的格律禁忌及节奏变化时,需遵守格律及节奏变化规则。同时,无论几言联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1、a. 无论采用今声还是古韵,有一点是必须遵循的,即一副对联中只能采用一套声韵标准,不能上联依“古韵”,而下联依“今声” 。b. 联句中的平仄,无论单句联多句联,都以一句为单位独立安排,句首平仄不必以上一句的句脚平仄为依据,但需考虑本句句脚与邻句句脚的平仄关系。c. 对联的一句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短語词組。一个分句中,可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或语义节奏將一句划分为若干节,每节的最后一个音节为该节的节奏点,节奏点与节奏点之间原則上作一平一仄交替安排(尾节有例外)。d. “二字而节”的声律节奏与词的语意义节奏不一致的时候,可以任意运用其中一种分节方法,但上下联所用方法必须一致。虽然如此,楹联毕竟是要讲究声律的,尽可能采用声律节奏来分节。e. 专有名词时一般划为一节,且平仄受限略宽。长联中三字句的分句也可以不分节,连三仄、连三平均可,按末字一个节奏点考虑。

2、a.骈文的基本句式是四言2/2、六言2/2/2或4/2或2/4,这本来是与“二字而节”的节奏相符的,但由于骈文句式可以在句首和句中加字,就出现了“1/2/2”、“3/2”式的五言和“3/2/2”、“3/4”、“2/3/2”式的七言,与律诗的五言七言句式是不同的。对于这样的结构,一般按语义节奏分节,通常是将句首或句中落单的字归入下一节,成为三字节。b.五言、七言律句按其句式自身的声律节奏安排,五言平起仄收句〇〇/〇●/●和仄起平收句●●/●〇/〇尾节节奏点的平仄与上一节奏点的平仄相同,可不交替,这是五言律句的自身节奏决定的;相应地,七言仄起仄收●●/〇〇/〇●/●句和平起平收句〇〇/●●/●〇/〇,情况也一样。楹联中,上述两种句式也可以把末三字当成一个三字节,只有一个节奏点
   3、仿词、曲句式入联的,情形与仿律句和骈句入联相似,因为词、曲句式有些来自律句,有些来自骈句,属于何种句式就按何种句式分节。词的句式有不同于律句骈句的是加在句首的“领字”,用来统领下面一句或几句;曲的句式有加在句首、句中的“衬字”。领字多为一个字,叫“一字领”;也有两个字、三个字的,分别称“二字领”“三字领”。词中的领字是有平仄规定的,曲中衬字则比较随意,无平仄和字数的限制。但无论领字、衬字,运用于楹联时都可以忽略不计,即可以不论平仄归入某一节。也可以不归入某一节自作一节,甚至可以自作一句。如果要自作一节或一句,就要参与相应的节奏点或句脚平仄规则排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二)、多句联中各分句句脚的平仄规则

1.《联律》要求: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就是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韵”又称“马蹄格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一副多句联的上联或下联的句脚抽出来,按其先后顺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平仄竿,这条平仄竿的格局一般要求是“平顶平,仄顶仄”,即双平双仄交替。这里要强调的是,所谓“平顶平,仄顶仄”,是指“下句句脚与上句句脚”的平仄相同,有人误认为是指“下句句头与上句句脚”的平仄相同,这是不对的多句联句脚的“马蹄韵”规则开始主要是用来安排多句联各句脚的平仄的,而没有把句中的平仄安排包含在其中。一般以单边末尾两句句脚平仄相反即联尾平仄落单的格局为正格“●●○○●║○○●●○”;以单边末尾两句句脚平仄相同的格局为变格

2.马蹄韵的句脚规则,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多句联句脚平仄安排的较佳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实践中还有过“朱氏规则”(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单平仄交替规则”即“平仄平仄”交替等,甚至有上联各句句脚全是仄声,下联各句句脚全是平声的特例。不管采用何种句脚平仄方式,有三个原则是大家具有的共识:①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②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之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③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之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3
.句数多的长联,由于内容的局限往往不能以一种格局贯穿到底,通常把若干句归为一个“段”,一边联可以归为若干“段”,这样就可以此段内用正格,彼段内用变格,这种处理方法叫做“段合式”。另外,多句长联的句脚平仄,可以间或突破马蹄韵的规则,即单边各句大部分句脚符合马蹄韵,只是个别句句脚不合,这种情况叫“间破式”。

(三)上、下联尾字的平仄规则

无论联句长短、分句数多少,上、下联尾字即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规则是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典中也有起于平声收于仄声之特殊联例,不属于今联律规则之范畴)

二、对仗方式

汉语之词性,可分十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属实词类,而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词类。诗中所用以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居多,而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于叹词与助词则更少。对仗即是一联两句之中,其词性与句型之排列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且其词句之组成型态亦应相同,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优对劣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等。就一般而言,词性结构及语法结构必须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词性从宽范围(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同义与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连绵词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还有许多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传统对格: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词语的词性与结构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的从宽原则。

现将前人常用对法,举例说明于下,以供大家参考。 

1、实字对

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2、虚字对

如罗隐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3、人物对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苏广文:自商山宿隐居)“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李商隐:对雪)其中对仗以“人物”之典故为特征。 

4、鸟兽对

“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其中对仗以“鸟兽”为特色。 

5、数目对 
    “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一舟二橹,三人遥过四通桥。”。诗中对仗以数量词为突出特点。
  
6、连珠对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其中对仗以“重叠词组”为特点。  

7、巧变对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称“重字对”,“拱璧对”者。 

8、叠语对。
   “叠语”,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者均为叠语对。使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
例如,民国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9、
嵌字对。
   “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嵌字对源于诗钟,其格式繁多。通常而言,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置不同,主要有鹤顶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雁足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魁斗格(分别嵌于上联的第一个字和下联的末一个字)、蝉联格(分别嵌于上联末一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碎锦格(任意嵌于上下联内)等。运用嵌字修辞法,若所嵌字之词性不同,只要其组合句意切题,则视为成对。
例如,民国王闿运题浙江杭州曲园联: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此联为集句联。联语以鹤顶格嵌入“曲园”二字,可谓妙化天成。虽然“曲”与“园”二字词性不同,且“曲径”为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然只作整体名词视之,是也。
   10、
衔字对。
   “衔字”,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及其情趣。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中所记述的:“'无锡锡山山无锡’之句,久无属对,朱兰坡先生(清代学者)以'平湖湖水水平湖’对之。”此为一例。衔字修辞法,是把两个分句紧密地缩成一句,诵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顿,不能把两字当成叠音词连读。这是衔字对与同字叠用的连珠对不同之处,即同字叠用所构成的叠音词中间不可以有停顿。
例如,民国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11、
谐音对。
   
谐音”,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情、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谐音修辞法的作用,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例如,明陈洽儿时与父同行,只见两舟一快一慢地驶于江中,父出句、子遂对句: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联语表面之意:两舟并行,摇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八音齐奏,笛声之清脆难比箫音之婉转平和。但,联语采用谐音修辞法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上联谓三国的鲁肃不如汉初的樊哙,文不如武;下联则谓北宋的狄青难比汉代的萧何,武难比文。
   12、
联绵对。
   “联绵”,是指“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而不能分割。其主要特点:一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概念,如“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不能拆开来解释;二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只有表音作用,字形与词义并无必然联系,如“犹豫”也写作“忧豫”;三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多数有双声或者叠韵的关系,亦分别称“双声联绵”(即两字声母相同,如“鸳鸯、玲珑”)、“叠韵联绵”(即两字韵母相同,如“烂漫、缥缈”)、也有“非双声叠韵”(如“葡萄、玻璃”),有的还同属一个偏旁(如“逍遥、磅礴”)。在对联创作中,联绵词必须与联绵词相对,其词性相同尤佳,但也允许词性不同。
例如,民国邱菽园题缅甸仰光孤屿园居联:
   
芳草密粘天,缥缈楼台开画本; 轻鸥闲傲我,苍茫烟水足菰蒲。

 13、转品对
   
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语的条件,字词由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而用之,其意义也随之变化。运用转品修辞法时要注意合乎情理,符合事物的特性,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情趣化。例如,康有为挽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上联第一个“光第”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指光耀门第,是对志士仁人的崇高评价。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作为。“安有为哉”,几多醒世的反思。词性的悄然转变,令联语形式别开生面,感情真挚深沉,给人以回环跌宕之感。

 14、逆挽对 
   
沈德潜《说诗晬话》云:“温李擅长,固在属对精工,然若工而无意,譬之剪彩为花,全无生韵,弗尚也。义山(李商隐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温庭筠字)'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其实就是倒叙的手法。

 15、当句对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有“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之说。当句对是句法修辞,指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各自成对。从具体的字词或句子自对情况来看一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联中自对式,即在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自对,亦可称语句自对;二是句中自对式,即在一个分句中,两个词语(包括词和词组)以上自对,亦可称词语自对;三是词中自对式,即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亦可称字词自对。明 杨慎撰《升庵诗话》亦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皆谓之当句对”。一般认为只要本句自对工整了,上下联的互对在词性上可以放得很宽甚至不予考虑,但在平仄上不能放松。还会出现字数不等的两个短语参差自对的情况,如: 《江西九江市琵琶亭联》: “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一弹流水”对“一弹月”,“半入江风”对“半入云”,属不等字当句对;又如:杨度挽梁启超联:“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上联“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此为分句当句对。毕沅自挽联: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读书”对“经世”、“学佛”对“成仙”两对词语相对,“一席名山”对“千秋竹简”、“五湖明月”对“万树梅花”两个句子相对,且处于字数不等的两个参差短语中。

 16、互成对
   互成对,其名首见于唐·日本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论对》。其中将“互成对”与“的名对”即同类词语的工对对比:“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 互成对属于词汇修辞,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单句中两个同类词语连用,对句中再两两对举的格式”。也就是说,只要是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可以不分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它们之间不拘词性皆可相对。如:“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连用对“管弦”连用;“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有无”连用对“天地”连用(词性可不同)。这其中包括实字互成对、虚字互成对与虚实互成对。如:“十年家国泪;万死水云身”,“家国”与“水云”构成实字互成对;“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依怙”对“虚空”为虚字互成对;“入道无来去;清言见古今”,“来去”为虚字对“古今”实字,成虚实互成对(词性也不同)。互成对遣词在单句中可视为并列结构。在上下联句中,同词性的并列结构相对当然最好,但词性不同的并列结构词组相对也是成立的。这就为突破“句间同词性相对”打开了新的途径和空间。当句对与互成对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互成对是两个同类单字的连用且用于上下联之间成对,不能在本句相对;而当句对则至少要两个双音节词来进行本句自对。

 17、交股对 
   交股对即
所谓蹉对法,也有称错综对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当曰蒸蕙肴,对奠桂酒,今倒用之,谓之蹉对。”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法微三》:' 唐 人七言起结对者,多用此法。其中联如 刘长卿 '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暉’,亦蹉对之类'。“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晚春),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对,故称之为“交股对”。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该句亦同于此类。

 18、隔句对 
   
隔句对”亦称“扇面对”,又称扇对格。《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之类是也。 出于词中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上片: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下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下片: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9、流水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种句法,是指出句与对句上下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条件关系,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得更远,上下联不能颠倒过来;毛泽东《和郭沫若同志》之“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是因果关系,上下联也不能颠倒过来。可见,流水修辞法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而注重联语一气呵成,语意自然连贯,如行云流水。 

 20借音(意)对 

 借音对法,乃是借同音字假借对仗。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以对句借“杨”为“羊”上句之“鸡”形成禽畜对。“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张乔:试月中桂),“下”为“夏”对“秋”形成时令对。“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陈郁:僧迁居),借下句“迁”为“千”对上句“十”形成数字对。“因寻樵子径,为到葛洪家”(崔峒)“子”为“紫”,借“洪”为“红”形成颜色对。老杜(杜甫)亦有“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狗)对“鸡”借意对法,乃是借同字别义假借对仗(字对)。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有二解,一是指平常(此处字面解义),二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里借用解义),以此来对数量词“七十”,为借义对。

   21、异位重字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个句子大家都很熟悉,此句是宋朝诗人“卢梅坡”一首《雪梅》当中的诗句,其诗与其人并不是很有名气,可此句却是爱诗者皆知,此句就是一副标准且完美的异位重字对法的对联。再如“世不容身何止我”,我对之:“风何笑我不怜身”,上联有“不.何身我”四个字,而下联也有这四个字,但值得注意的是,下联是用“不”对的“何”,“何”对的“不”,“我”对的“身”,“身”对的“我”,这个是有规律的重字,(不可以不规则重字)。除了上面介绍的“异位重字对法”以外,还有其它的“重字”对法例如:“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创作对联时,在需要使用如“之乎者也”等虚词时,是允许上下联重字的。但必须要注意,在第二、四、六位置的字及句尾等处,还是需要考虑平仄问题的。

 22鼎足对。
   
“鼎足”,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鼎足而三。严格而言,这一修辞格式并不符合骈偶的基本定义,惟有以一出句两对句来解释。但是,既已习成对格之一,亦别具一格。例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夜行船·秋思》中的“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必须指出的是,在楹联创作实践中,真正三句成独立一章的极少。
   23、
浑括对

 浑括者总括、概括也。“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武侯祠),“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在字面上虽不甚工整,然整联看来,意思却铢两悉称。如此只对意不对字面者,称之为“浑括对”,其实就是一种意对。

 以上为对仗的常见二十几种方式。其中前几种属工对的,在格律诗中适合于颔联与颈联;后几类为宽对,古典中也有用于颔联(鼎足对除外),当代文献一般是支持格律诗中二联均工对,语法结构完全对仗的互成对、流水对与借意对等也可以使用。至于排律则除首联与末联不对外,中间不论句数多寡,皆须工对。至于古体诗中,则对与不对,并无一定之限制,纵有对句,亦极其自由。词曲中的对仗相对也宽松些,平仄也并不相对,如三连偶的鼎足对等。
   
后面所列举的这些传统修辞对格也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文字修辞中的拆字、同旁,词语修辞中的回文、用典,以及语法修辞中的对比、比拟等对法。还有一些其它巧对、趣对、摘句对、集句对等。其中有些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学上“词性与结构相对”规则,但也有许多并不能用简单的“词性与结构相对”来概括。因此《联律通则》对传统修辞对格在对联文体中的应用作出了“从宽”的明确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即在运用传统修辞对格时,若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不相吻合的情况时,那就认可传统辞格,放宽“基本规则”,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对联的忌避

   1、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    
   
五湖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意思相似,喜讯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2、忌不规则重字
   不规则重字当忌,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比如:

 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创作对联时,在需要使用如“之乎者也”等虚词时,是允许上下联重字的。如:“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但必须要注意,在第二、四、六位置的字及句尾等处,还是需要考虑平仄问题的。

 3忌三平尾、避三仄尾
   
三平尾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平,都是语病。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

 4、忌失对
   
在联语中,平仄、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平仄节奏、语意节奏)、用词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例如:    

 奥运精神传世界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5失替也是联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该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一般句式来说,按音律节奏二字而节或按语意节奏划分,句中节奏点上的平仄要交替出现。比如上联的第2、4、6字应是仄、平、仄;下联的第2、4、6字应该是平、仄、平。如果上联或下联,第2、4、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特殊句式的节奏点另有安排。

 6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7、避上重下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差劲了比如此联就补救的很好

 南邦庙死个和尚西竺国多一如来

  8、避用癖典
   对联适当用典会增加其内涵及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垒典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如此就完全失去了欣赏的意趣。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只要认真掌握上述基本格律规则及对仗方式,注意以上避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2018,12(部分引例来自相关文献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