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逆袭为啥总是这么难?不论你还是孩子失败背后的原因

 速读速记 2022-11-17 发布于河北

好几天不做核酸了,感觉有点不适应。

昨天下午路过核酸采集点,忍不住又排队做了一次,捅得我差点干呕起来。

对,就是这个味儿,心里终于踏实了。

上面这个不是段子啊,就是我的真实写照。

习惯了保持24小时核酸绿码了,看到橙码就恐慌,在家憋了几天,终于决定要到办公室看看了,所以做个核酸傍身,心里踏实。

不过,说真的,街上来往的人变多了,已经看起来生机勃勃了,真好。

昨天,跟发小聊天。

他讲了下要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在大连开发区他的工作室搞个沙龙,读书和画漫画,他身边的朋友已经催过很多次了,让他赶紧开始。

我听完以后觉得不靠谱,为啥?

因为底层逻辑不对。

你是要搞情怀的事情,还是要搞商业的事情,这个是最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要搞情怀的事情,你就一定要按着自己的喜好来,也就是昨天咱们说的以自我为中心,爷爱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大家在一起就是图个情怀、情趣、情调,没有固定的产品服务,大家都是产品的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也都是这两样的受益者。

这个是有门槛的,不符合调性的人不收,违反调性的事不做,做了就踢出去。

这样才能越做越有意思,越做越好玩,他一定是排外的。

如果是要搞商业的,奔着赚钱去的,那这个逻辑就行不通,你的定位就发生了变化,你变成了一个提供产品、服务的人。

你是有明确的交付流程和标准的。

不管你定位的是低端、中端,还是高端,你的定位应该尽早明确,这样才能制定战略、战术,再组织好相应的人、货、场。

这才是9981难的开始,后面还长着呢。

不过,我学习到的是,发小M执行力是真没得说,说干,立马就行动起来了,绝不拖泥带水,员工激励做得也非常棒,都嗷嗷的充满干劲儿。

早晨听书的时候,其中有一本《特权》,真的是开眼界,又让我能扒着井沿儿看了一眼。

它的副标题叫: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背后

圣保罗中学有多牛?

1856年成立以来,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已经有三位成了美国总统候选人,六位成了国会议员,除此以外,这所高中还培养出了一位州长、十多位政府部长、一位纽约市市长、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普利策奖得主、一位世界银行行长,还有数十位世界五百强的 CEO。可以说,进入这所高中读书,就意味着你的一只脚已经跨进了美国顶尖的社会精英俱乐部。

在书里,作者主要列举了三堂必修课:

第一堂课,教你如何面对社会等级的存在;第二堂课,尽可能多地去经历一些事情,因为经历和经验比出身更重要;第三堂课,向别人示意你精英地位的方法,是在所有社会情境下表现出淡定和开放。

作为一名圣保罗中学的学生,你将有各种机会参与到一系列古老的仪式和活动里。比如,从入学那天开始,每个新生就会在学校中心的教堂里分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座位,随着年级的提升,座位会不断调整,越来越靠近前面的讲台。

在作者看来,这种被叫作占有一席之地的活动,是在时刻提醒学生自己在等级中的位置。此外,每个星期学生都要穿着正装与老师共进晚餐、出席鸡尾酒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在一个正式的场合表现出一种得体的言谈举止,同时又显得自然、不刻意,也就是说,要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等级观念,但不要表现出来。

前面说的这些都需要你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对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关系还有亲疏距离进行揣摩跟玩味。

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你将学会掌握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人交谈的套路、开玩笑的尺度甚至还有语气上的细微差别。

我的妈呀,要不说“三代培养不出来一个贵族”呢,人家精英家庭不仅自己家人会提供培养环境,学校里更是这样培养的,就这第一堂课的要求,我到现在也没能掌握呢,更别说第二、第三堂课了。

看来,咱估计到孙子那代也没戏,因为他爷爷没给他创造这种条件。

来自得到每天听本书

还有一本《音乐神童加工厂》,更是开了眼界。

艺术家的道路,常常是不成功便成仁的豪赌,从神童到大师,天才只是基础,他们需要经历社会的各种挑战。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和整个音乐圈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作者从小提琴演奏家的培养过程入手,探讨的是西方古典音乐领域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

她把这个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首先,小提琴入门的年龄很低,年幼的琴童和老师很难沟通,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的作用是重中之重,我们姑且把这个阶段叫做“童年阶段”;

接着,学生步入青春期,他们希望摆脱家长的干预,他们要不断面临着信心的危机,在这个阶段,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重中之重,他们要实现对方的需求,这就是“青春期阶段”;

之后,学习者要进一步脱离老师的影响,塑造自己的风格,他们必须跟老师保持若即若离的师生关系,还要在复杂的业界环境中寻找机会,这就是“职业前阶段”。

以上都只是节选一部分解读内容哈,感兴趣的可以去看原书。

来自得到每天听本书

不知道你看完是啥感受,我因为关注类似这种内容多了,已经有了很多免疫力,它们使我看到真的不必焦虑。

底层的焦虑也没用,咱们那个资源,还是好好搬砖吧,早点步入小康。

中产应该是最焦虑的,好不容易中产了,咱得努力别掉阶啊,如果再好点,能再上一个台阶就更好了。

所以拼命学分钟兴趣班和各种技能。

不过呢,貌似也没多大用,现在很多孩子上来就是钢琴十级、拉丁舞冠军、跆拳道黑带,看起来挺威风,然并卵,不够突出。

昨天看一个小视频,一位爸爸从孩子中学开始一直带着孩子搞一个app,这个孩子就凭这个申请到了美国斯坦福的offer

这个爸爸也坦言,孩子不是那种顶级聪明的孩子,但是这位爸爸规划得好。

至于顶级精英阶层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我就不知道了,只能听到传说。不过,这个阶层生存法则跟大众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咱知道也没啥用。

我的观点是这个世界就不缺天才,不要对天才抱有太大信心和希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他定好位,对彼此都好。

想着一代就逆袭的时代越来越远,还是踏踏实实干事才是正路。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