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广西枫 2022-11-17 发布于广西

按厥阴为阴经,阴极则生阳,故多寒热错杂。又肝主宗筋玉茎,人性多思淫,心火一动,玉茎必举,发泄不遂,多生邪热,亦多见寒热错杂,此受病之源,人多不察。仲景立乌梅丸,寒热并投,大有灼见,并非专为虫立法。凡厥阴一切症候,莫不备具。舒驰远先生谓此方不是,未免执一。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1、治巅顶痛。(原文无“。”)

夫厥阴之脉,会于巅顶。今见巅顶痛者,是厥阴之邪侵于上也。乌梅丸专主厥阴,故治之而愈。

2、治睾丸肿痛。

夫睾丸俗称为外肾,世人多以肾目之,不知此乃木之馀气所生,故贤配之 卦,震、木也。二阴一阳,二睾丸为偶,玉茎一为奇,奇居腹面,丸居背面,所配论确乎不爽,而世人盖未之细求其理也。余每(原文为“第”,疑有误)每于此处病,多以乌梅丸治之而愈。

3、治腹痛(饭)〔饮〕冷。

夫腹痛爪甲青,明是厥阴阴寒之气,阻其真阳运行之机,邪正相攻,故见腹痛。即云寒邪,何得饮冷,必是阴极阳生,见此寒热错杂。乌梅丸寒热并用,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最多,颇难尽举,姑列一二条,以备参究,。其中之精义,修园先生言之甚详,学者可熟读而深思之,便得立法立方之意,而于厥阴一切症候,莫不应手辄效也。

【阐释】乌梅丸为厥阴之主方。郑氏谓:“厥阴为阴经,阴极则生阳,故多寒热错杂。……仲景立乌梅丸,寒热并投,大有灼见,并非专为虫立法,凡厥阴一切症候,莫不备具。”是有相当见地的。因厥阴病在症候上常见发热、肢冷、厥热来复、脉微、或呕吐、吐蛔、腹泻,多由于阴极生阳,阳气内伏、寒热错杂,阴阳胜复而致。乌梅丸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乌梅酸收杀虫以敛肠,连、柏苦寒以泄热,姜、附、归、辛、椒辛热以祛寒,人参扶正以固本,故能使阴阳平调而诸症缓解,向为治蛔厥及久痢之首选方,应用亦颇广泛。不过谓厥阴一切症候莫不备具,则又未免过当。以厥阴病在阴阳错杂之中,尚有偏于热而需用白头翁汤、小承气汤、白虎汤、枝子豉汤的;偏于寒而需用四逆汤、吴茱萸汤的。即寒热错杂之症,乌梅丸外,亦尚有当归四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施冶的。只是乌梅丸在厥阴诸方中,系以平调寒热,补泻兼施着眼,应用确较广泛。郑氏用以治巅顶痛、腹痛饮冷,又因肝脉循少腹,绕阴器,故谓辜睾丸为木之馀气所生,及肝主玉茎,用乌梅丸治睾丸肿痛,殊有灼见。笔者认为以此方治痢,无分新久,功效显著。如患者王某某,面容苍白无神,下肢冰凉,舌质淡,无苔,脉微细,每日下利十馀次,腹痛,里急后重,兼见心烦,口渴而饮冷,此为寒热错杂,下寒上热之痢症,投以乌梅丸(改作汤剂)治之,一剂减轻,连服三剂而全愈。今人以乌梅丸加减治胆道蛔虫及多种肠道病,屡获良效。更有人认为凡寒热错杂之症,本方均可施怡施治,足见其应用之广泛了。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法圆通》

乌梅丸

百科名片

乌梅丸,适应于脏寒,蛔上入膈,烦闷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呕,腹痛,吐蛔,时发时止,或久利不止。主治伤寒,下痢腹痛,久痢,诸药不愈,数10年者;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亦治劳疟;寒热劳疟久不愈,形体羸瘦,痰结胸堂,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愈。

乌梅丸-《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方歌】 ①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②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趣味歌】富贵新疆人 手支白脸美 附归辛姜人 蜀枝柏连梅 【药物】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去皮) 人参 黄柏各六两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9克,日三服。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驱蛔。 【方义】本方是寒热并用之剂,专治寒热夹杂的蛔厥症。乌梅、川椒杀虫驱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桂、附、姜、辛,温中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和血。 【临床体验】乌梅丸对胆道蛔虫症以及部分过敏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用治胆道蛔虫症,编者将其改为汤剂,重用乌梅至30克,轻者每日一剂,分二次服,重者可一日两剂。待痛止后,即去人参、当归、附子、桂枝、黄柏,并加苦楝根皮15克,槟榔9克,续服二三剂,以善其后。至于治疗过敏性结肠炎,仍以丸剂为宜,每服6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

乌梅丸-《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组成】乌梅肉22克(微炒) 黄连22克(去须,微炒) 当归22克(锉,微炒) 诃黎勒皮22克(煨微黄) 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 干姜7.5克(炮裂,锉)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粥饮调下,不计时候。

乌梅丸-《千金》卷十五

【组成】乌梅肉4两,当归3两,桂心2两,黄连4两,吴茱萸4两,干姜4两,蜀椒1两半。 【来源】《千金》卷十五。 【功效】消谷,下气,补虚。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食后服10丸,1日3次。

乌梅丸 验案

一、蛔厥(胆道蛔虫病)

二、腹痛(肠神经官能症)

三、腹泻

四、消渴

五、巅顶痛

六、眩晕(耳源性眩晕)

七、抑郁(癔病)

八、痛经

九、闭经(继发性闭经)

十、崩漏

【方药】乌梅300枚(480克)细辛六两(180克)干姜十两(300克)黄连十六两(480克)当归四两(120克)附子六两(炮,去皮)(180克)蜀椒四两(炒香)(120克)桂枝六两(180克)人参六两(180克)黄柏六两(180克)

【煎服】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克,日一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解说】本方主治胃热肠寒之蛔厥证。病者素有蛔虫史,常有吐蛔或大便排出蛔虫的表现。因上热下寒,迫使蛔虫窜动上扰,胃气因而上逆,故呕吐,心烦,甚则腹痛。痛剧时因气血流行不畅,可发生厥逆。因“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能下’’。故方中用乌梅,味酸制蛔;蜀椒、细辛,味辛驱蛔;并可温下寒;黄连、黄柏,味苦下蛔,并可清上热。再用姜、桂、附温脏祛寒,人参、当归补养气血。全方寒热并治,阴阳并调,邪正兼顾。服之蛔下而厥止,邪去而正安。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疗效。因本方又有酸涩固脱之功,故还可治疗寒热错杂之久利证。此外,本方亦是治厥阴病寒热错杂之主方。

【运用】

一、蛔厥(胆道蛔虫病)

龚志贤医案,刘某某,女,50岁,1983年3月18日入院。患者曾有“蛔厥吐蛔史’’,每因多食油腻之物则突发右上腹部疼痛。此次发病,因食奶油夹心饼干后约十余分钟突发右上腹部剧烈疼痛,门诊以胆囊炎、胆石症收住院。自述右胁下及胃脘部疼痛难忍,其痛剧时如顶如钻,且痛往右肩背部放散,伴恶心口区吐,痛剧时腹部拒按,痛缓时触诊腹部平软。入院后经禁食、电针、阿托品、654—2、普鲁本辛、度冷丁等解痉镇痛法治疗四十八小时,疼痛仍昼夜不减,痛作更剧频。查白血球总数6,300,中性74%,血淀粉酶153单位,尿淀酶384单位,B型超声肝胆未见异常图像,故胆石、胰腺炎之诊断可除外。痛发剧时诊脉乍大乍小,手足冷,冷汗出,舌质淡,黄薄润苔,诊为“蛔厥’’(胆道蛔虫病)。拟温脏安蛔法,方用乌梅汤:

乌梅1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炒川椒5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干姜10克,党参12克,当归10克,制附片12克(先煎一小时),川楝12克,槟榔片12克,使君肉9克,急煎,日2剂,分4次温服。

服药后第二日疼痛已缓,仍日2剂,服依前法。第三日上午,大便解出死虫一条,疼痛完全缓解。投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剂善后。

按语:本案为胃热肠寒,蛔虫上窜胆道所致之蛔厥证。治以温脏安蛔之剂,投以乌梅汤加杀虫之川楝、槟榔、使君肉等品,俟虫退出胆道则其痛立缓,厥逆自回。

二、腹痛(肠神经官能症)

蒲辅周医案:白某某,男,42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犯病时多在深夜,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每次犯病1~2日不能食,起病已7~8年之久,现发病逐渐频繁,每月约发3~4次,曾多次经北京几个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经症,屡治罔效。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先投四逆散合失笑散未效。思其病久有寒热虚实错杂之势,乃改投乌梅汤:

乌梅9克,花椒4.5克,马尾连9克,干姜6克,细辛4?5克,黄柏6克,党参9克,当归6克,肉桂4.5克,制附片6克。

药进1剂疼痛遂止,亦能进食,连服10剂而愈。一年后随访,未再犯病。

按语:蒲老认为,肠神经官能症,轻者多为胆胃不和,可用四逆散加味治之;重者多迁延日久,由气及血,由实见虚,由腑入脏,呈现虚实错杂,气血两伤,肝脾不调,土虚木克,则投乌梅汤屡见奇效。

三、腹泻

蒲辅周医案:王某某,男,47岁。慢性腹泻已3年,常有粘液便,大便日3~5次,常有不消化之物。大便化验有少量白细胞;于某医院乙状结肠镜检查为肠粘膜充血、肥厚;钡餐检查,有慢性胃炎。近年来腹泻加重,纳呆,腹胀,体重下降10余斤。半年来,心悸渐加重,伴有疲乏无力,查心电图为频发性室性早搏,有时呈二联、三联律,服西药及中药活血化瘀之剂未效。脉沉细而结,舌尖边略红,苔灰。证属久利,肠胃失调,厥气上逆,心包受扰。治宜酸以收之,辛以温之,苦以坚之,拟乌梅汤加味。处方:

乌梅3枚,花椒4.5克,黄连6克,干姜4.5克,黄柏6克,细辛3克,党参9克,当归6克,桂枝6克,制附片6克,炙远志4.5克。

服5剂药后,食欲大振,大便次数减少,粘液消失,心悸减轻,睡眠亦见好转。又服7剂,大便已成形,每El1次,复查心电图亦转正常。随访2年余,未再犯病。

按语:《伤寒论》之厥阴病提纲第326条云:“……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似可理解为厥阴心包之为病。又第338条谓:乌梅丸“又

主久痢’’。本例用乌梅汤治愈慢性腹泻,心悸亦渐消失。可见《伤寒论》之六经辨证虽主要言外感热病,然其论脏腑病之理法方药规律,杂病亦可借鉴。

四、消渴

刘德成医案:蒋某,女,51岁,1954年8月5日诊。自述:七日前因露天乘凉后即感头痛发热恶寒。经治疗,头痛发热已解。近两日来,口渴引饮,日进四五壶(每壶约盛8磅)水亦不解渴。前医用益胃汤罔效,昨日又服人参白虎汤反而渴甚。症见:脉细弱,小便清长,四肢厥冷,渴饮不解。三日前曾吐蛔虫一条。辨证:此吐蛔之后消渴,乃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也。上热则消渴,下寒则溺清。老年体弱,阳不温煦则脉细弱,肢冷,故断为厥阴消渴证。方药:乌梅丸全方一帖,水煎服。

翌日复诊,口渴大减,但肢冷仍存,守方重用参附,益气温阳,2剂而愈。

按语:乌梅丸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用之,俾上热得清,津液不耗;下寒得温,阳气乃复,使津液蒸腾以上润。且方中乌梅酸甘化阴、能生津止渴,配人参则益气津生,故治厥阴消渴能迅速奏效。

五、巅顶痛

权依经医案:莫某,男,48岁,1978年10月16El初诊。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处以乌梅汤:

乌梅15枚,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5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续服上方3剂。三诊:服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继用上方3剂,以善其后。

按语:厥阴之脉达于巅顶,今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视物不清。《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

用甘味之药调之。,,乌梅丸正符此意,号为厥阴经之总方'故以之补肝之体,则诸症自除。

六、眩晕(耳源性眩晕)

刘炯夫医案:邱某某,男,50岁,1969年10月2日诊。有眩晕史5年,经常反复发作。昨起头眩又剧,如乘舟车之上,四周景物转动,呕吐欲仆,耳鸣如蝉声。诊断为耳源性眩晕,服西药未能缓解,今症见如上,且有胸闷、心烦、渴不欲饮、饥嘈食减、便溏、四肢欠温、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治用乌梅丸加减:

附片、法半夏各10克,桂枝、川椒各6克,干姜、黄连各5克'细辛3克,当归、黄柏各7克,天麻8克,乌梅、西党参、石决明各12克。水煎服。5剂而平,10剂痊愈。

按语:眩晕每兼风、痰、虚三因为病,本案眩晕杂见寒、热之证,乌梅丸寒热并调,且一方融息风、化痰、补虚三法,诚为对证之药。

七、抑郁(癔病)

蒲辅周医案:任某某,女,37岁。与爱人分居两地,老人、小儿多病,家事冗繁,以致情志抑郁。近两天来,头痛,恶心不食,昼夜不

能眠,神呆,有时闭眼不动,呼之不应,有时哭笑无常,忧郁自语,四肢抽搐。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癔病’’,服镇静药等尚未见效。脉沉弦涩,舌略暗,苔薄黄。病由肝失条达,气血不和,厥气上冲,乱其神识。治宜泄肝宁神,调和气血,拟乌梅汤加减。处方:

乌梅9克,花椒4.5克,干姜4.5克,黄连6克,细辛3克,黄柏9克,制附片4.5克,肉桂3克,党参3克,当归6克。

共服4剂,神态恢复正常,隔4月后又犯病,发病较轻,再用乌梅汤治疗而愈。观察2年,一直未再犯病。

按语:癔病多为七情内伤所致,若伤及厥阴心包与肝,呈现虚实寒热错杂,气血阴阳失调者,可用乌梅汤扶正泄肝,和血宁神。

八、痛经

蒲辅周医案:董某某,女,41岁。痛经10年,月经干净后10天左右,即开始阴道、少腹牵拉样疼痛难忍,直到行经方渐缓解消失。然行经不利,有血块,少腹疼痛较甚,伴有嗳气,矢气,大便溏,心烦,失眠,恶热喜凉,精神困倦。近年来渐加重,曾服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之剂亦未见效应。脉右沉细无力,左弦细,舌质稍暗,苔薄白,证属厥阴为病,寒热错杂,肝脾失调,气血不和。治宜调肝和脾,兼理气血,拟乌梅汤加味。处方:

乌梅10克,花椒6克,干姜6克,马尾连9克,细辛3克,黄柏6克,制附片4克,当归9克,党参9克,吴茱萸5克,红糖为引,水煎服。

服2剂,阴道少腹牵拉疼痛减轻,服5剂而消失,续服7剂,月经来潮时疼痛已微,嗳气便溏有好转,继服乌梅丸调治而愈。

按语:痛经,凡阴道少腹牵引疼痛者,其病与厥阴关系最为密切。因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据蒲老经验:若肝郁血虚者,选用逍遥散;血虚寒闭者,选用当归四逆汤,用之可效;而对寒热错杂,气血失和者,选用乌梅丸则有较好疗效。

九、闭经(继发性闭经)

陈忠琳医案:何某,女,34岁,1986年10月2日诊。主诉闭经3年。曾多次运用西药及人工周期治疗未效。妇科检查:子宫发育正常,诊为继发性闭经。症见形体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肢冷,腰膝疫软。舌体瘦、质淡红而干,脉细数。此属肝肾亏损,化源不足。拟投乌梅丸加减:

党参30克,乌梅、干姜、制附片各20克,桂枝、当归各12克'鹿角胶(烊化)、细辛、川椒、益智仁、炙甘草各l0克。

上方连服6剂,头晕、心悸等症减轻,睡眠改善。依上方再进l0剂,月汛已至,但色淡、量少。继上方加减调治月余。停药至今'经汛如常按语:继发性闭经因虚而致者,多责之于肝肾,投以乌梅丸治疗,每获良效。

十、崩漏

张子辉医案:乔某某,29岁,1964年1月22日初诊。患者于两个月前足月顺产,至今阴道流血,淋漓不断,西医检查子宫复旧良好,注射止血剂无效。近两天出血突然增多,有血块,腹痛较重'阵发性心悸烦乱,脐部跳动,干呕不能食,头晕目眩、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胃脘及脐部压痛明显,舌质淡红,苔黄厚,脉象沉滑。辨证属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之候。宜温脏扶正,清热止血。方用乌梅丸加味:

党参15克,当归9克,黄柏炭9克,黄连9克,细辛3克'乌梅炭15克,姜炭6克,附片3克,桂枝3克,川椒9克,贯众炭9克,仙鹤草15克,阿胶9克,生地12克,参三七1.5克,水煎服。

服药2剂血止,诸症大减。观察5个月,月经正常。

按语:本案为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之候。寒热错杂于内,使冲任不固而崩漏不止。乌梅丸寒热并调,加阿胶、仙鹤草、生地、参三七以养血活血,既有澄源之品,又有塞流之药,亦有复旧之味。标本同治,扶正祛邪,故获佳效。

【补述】蛔厥证与西医学所说的胆道蛔虫病颇为相似,其主要表现为剑突下或右上腹发生强烈的阵发性绞痛,有钻顶感,可放射至背部或右肩胛部,疼痛缓解时,病者表现安静。常伴有剧烈的恶心与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用乌梅丸治疗这类病情,临床报导甚多,疗效甚佳。

原文中“蛔上入其膈’’,可能是蛔虫窜至胃中或胆道。古人因受历史条件限制,对具体部位未能作精确阐述,仅就心烦及疼痛的部在横膈附近,而大致言之。又据“蛔上入其膈,故烦’’,说明此“烦’’字,当是对主证的总概括,含有疼痛、呕吐、烦躁不安之意。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顾植山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文献和五运六气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并在临床上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病。近两年笔者有幸随之临证,见顾植山辨治各种疑难杂病,疗效颇好。现列举其治疗内科杂病验案3则。

案1 王某,女,25 岁。2008年8月13日初诊。胃脘疼痛两年余,近期发作较频,午夜至凌晨时分痛甚。胀满,拒按,眠差,多梦,下肢膝关节以下欠温而多汗,畏冷食,口干,舌红苔薄,脉濡细。方用乌梅丸原方:炒乌梅12克,川黄连6克,炒黄柏9克,炒当归6克,川花椒9克,台党参9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9克(先煎),北细辛3克(先煎),炒当归6克,川桂枝9克。7剂,水煎服。随诊得知2剂则痛减,7剂后则愈。

案2 宋某,男,82岁。2010年5月17日初诊。前列腺术后,下肢浮肿,小便频,长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服温补之品又易上火,下半夜喜盗汗,舌苔稍厚腻,脉沉。方用乌梅丸:炒乌梅20克,川黄连10克,炒黄柏6克,炒当归6克,川花椒5克,台党参10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10克(先煎),北细辛6克(先煎),炒当归6克,川桂枝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二诊:服上药诸症减,大便已正常,小便仍频,守上方加上黄芪24克,再进7剂。

2010年6月1日三诊:小便次数减少,四肢已温,精神亦佳,稍觉胃胀,舌苔已不厚,脉有力。前方减黄芪为15克,加砂仁泥5克。7剂善后。

案3 吴国胜,男,61岁。2010年5月10日初诊。糖尿病10年余,长年用胰岛素控制,未用胰岛素空腹血糖达12.4mmol/L,中西药皆服过,无效。刻下症见:口干欲饮,下半夜为甚,视力下降,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缩,舌苔黄干裂,脉沉。方用乌梅丸:炒乌梅30克,川黄连30克(姜汁炒),炒黄柏6克,炒当归10克,川花椒4克,台党参10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6克(先煎),北细辛5克(先煎),炒当归10克,川桂枝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7日二诊:服上药后血糖平稳,胰岛素已停,空腹血糖为6.1 mmol/L,口干已好转,胃部自觉胀满,矢气后舒,二便难,动则汗出,舌脉如前。上方郁李仁15克,黄芪10克,桃仁泥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三诊:诸症平稳,二便已调,精神有增,面色转红润,腹部仍有凉感。上方加附子为10克。7剂善后。

按:三个病案虽为三个不同的病,但其有着共同的病机。一是寒热错杂。案1之下肢欠温,畏冷食为寒;口干舌红为热。案2之长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为寒;易上火,夜喜盗汗为热。案3之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缩为寒;舌苔黄干裂为热。寒热错杂之候是阴阳气血之间有明显的偏衰时的外显之象。所谓“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二是下半夜病症出现或加重。3个案例都是下半夜出现或加重,这个特点是厥阴病特有的,厥阴病欲解时是丑至卯时。此时正值阴气将尽,阳气初生,证属厥阴。柯韵伯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故病至厥阴,两阴交尽,一阳初生。若阴阳两气不相交接,阳气难出,此阴盛阳衰故也。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以及蛔厥证的主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方中有温有寒,有辛有酸,有甘有苦。而温药之量大于寒药,可助阳破阴而出。正合寒热错杂,阳不出阴之病机。服药后寒热调和,气机升降通畅,诸症自除。这三个病案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