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何不台上玩月?

 新用户6485T8fx 2022-11-17 发布于上海

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是清言小品文体的黄金时代,产生了一大批诸如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吕坤《呻吟语》等大批代表作,其中,以张潮的《幽梦影》,我最爱。

明末清初是才子文学盛行的时代,政治的崩溃、时代的变革带来文学的解放。许多文人在创作上主张抒发性灵,对宏大的理论体系和正统的经史著述则敬而远之。

他们偏爱不拘一格、短小易读、轻松自在的著述。张潮则正是这样一个才子。对于现实社会来说,他更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观察这个忙乱的社会。

最初读到这本书,还是在我对文学史无所了解的高中时代,是从新华书店一个角落里翻出的。

当然,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关于书名的含义,有学者认为不过是因这几个字排放在一起,创造出绝美悠远之意境,也有学者认为心斋居士张潮当是取自《金刚经》“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不论如何,这本书,我从新华书店邂逅,买回来就贪婪读完,219则隽永之语,在十几岁的高中时代,就已熟背于心。

甚是推荐。

今天落着淅淅沥沥的雨,午餐间隙,接到好友H的电话,抱怨律所新来了一位律师,简直让他受不了。

嗯,受不了的点在哪里呢,我问。

他特爱和人争辩,必须争个输赢,有一套自认为滴水不漏的逻辑,却不过是他自以为的正确,许多想法,从他口里说出来,压根我觉得不可思议啊,辉愤怒中多少有些无奈。

那你如何与他相处呢?我问。

到最后,就干脆不争辩,也不解释了,多说无益,夏虫不可语冰。H说。

挂完电话,看着窗外的雨帘,突然想起张潮先生《幽梦影》中的一则文字来。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身耳。

心斋先生这几句短文,原初是谈论读书与人生之关系的。

少年时,读书好像是从窗缝中看月亮,仅仅窥见一斑,并未见到其全貌,并不真正了解;中年时读书,就像是站在院子里观望月亮,已经能够整体把握,得其全貌,但立足点还不够高,到了老年时期,读书就若在高大宽敞的月台上玩赏月亮,学识很深,已能做到取舍自如,尽得其精华。

但联想H的分享,觉得心斋先生这则富含哲理的短文,实在也可延伸描述人生之境界。

有的人,隙中窥月,有的人,庭中望月,也有人,台上玩月。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隧道效应”,当人站在隧道里看时,视线总是被约束在隧道之中,认为前方的世界也和隧道一样大,可是当你鼓起勇气冲出隧道时,就会发现世界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得多。

我们的认知,受到我们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阅历、性格特征等影响,见识不同的人,不在同一高度,所见所思也必然不同。

从窗户中窥月,和站在阔远的站台上望月,所见的风景,必然不大一样。

白鹭立雪,愚者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不同的人,处境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必定不同。

我自己实际上是个急性子的人,以前遇事也总喜欢和人理论,但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最近半年多,越发变得不愿争论,不愿用自己的逻辑去解释他人的行为,因为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法律之外,不存在绝对的对与绝对的错。

但今日忆及心斋先生这几句短小隽永之句,也鞭策自己:

人生宏阔,何不做个台上玩月之豁达高格之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