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国际俱乐部旧址

 新用户8926AVU2 2022-11-17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国际俱乐部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三条3号8号,曾是东交民巷使馆区专供各国公使、外籍人士休憩和社交的场所,又称“北京俱乐部”或“万国俱乐部”该建筑始建于1911年3月,次年12月建成,设计者是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旧址主体建筑现状为地上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不甚规则,整体偏向巴洛克风格,分设主、次两个入口,立面以简约的水平腰线划分层间,主入口采用宽大的拱券式设计,两侧为拱券窗,次入口则采用连拱廊式,通过券柱式的构图达到强化光影效果,二层为双联方窗,辅以简化西洋柱式衬托,屋面为四坡顶,其中西坡设外凸阁楼,立面曲线山花造型,方窗与圆窗相得益彰,并作装饰性花纹与线脚处理。俱乐部内部,经前厅和走道进入楼梯厅,铺装木地板,依托平行双分式木质楼梯衔接上、下层,楼内房间现已经过重新划分,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国际俱乐部的前身,是创设于1878年的西绅总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外国列强入侵,东交民巷地区沦为各国使团驻地,居住在内的外交、工商业人士,为便于开展社交和娱乐,联合成立了西绅总会,其选址最早在英商怡和洋行与德国公使馆之间,占地4185平方米,八国联军攻入东交民巷后,随《辛丑条约》的签署,各国或在原址,或改址复建、扩建使馆。殖民势力日渐壮大,新建一处固定的社交娱乐场所也成为当务之急。1901年初,德国公使馆以东交民巷台基厂中段路东,今台基厂二条西口路北一片5500平方米的地权,与西绅总会交换,为满足后者扩张规模奠定了基础(迁改进程缓慢,西绅总会旧有建筑约保留至1909年),改址建设后,这处新的社交、文娱设施便更名为“北京俱乐部”,建设费用部分取自“庚子赔款”余额,部分来自各国公使馆集资,俱乐部早年为英、法、美三国掌管,实行会员制,会员按月缴纳会费,经营设施有餐厅、酒吧、阅览室、桥牌室、地球、网球、舞厅等,此外,在京西莲花池设有跑马场,在东单花园设有马球场,当时的会员多为各国钦差、驻京司令、银行经理等,195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派军代表段伯宇,率人接管了该俱乐部,对其进行改组后正式更名为“国际俱乐部”,明确规定沿用会员制,重点针对外交人员服务为宗旨,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邓颖超、贺龙等国家重要领导人经常来此参加活动,20世纪70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外交事业取得迅猛发展,驻京外交使团日益增多,俱乐部原有设施已远不能满足外事服务需求,因此,国家正式于1973年择址北京建国门外大街, 新建国际俱乐部办公大楼,此处改为它用,现为北京市第五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