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邮之间

 鲸鱼腹 2022-11-17 发布于广东

  我已经整十年没有再伺候邮票了,其实最狂热也不过初中那三两年的时光,曾经骑上三小时的自行车到邻邑街头邮市淘贝,曾经在同是叫价八元的《庚申年》和《西厢记小型张》间犹豫,在都是三块的《奔马》和《工艺美术》间踌躇,曾经小小年纪便在交换邮票中学得你虞我诈,也曾经在懵懂间将八张《毛主席诗词》与同学换了卡通贴纸……。现在想来也只好淡然一笑,而许许多多的细节却也值得慢慢回味。

  90年以后的邮品我已不太熟悉了,但我总觉得就算撇去金钱上的衡量,也还是以前的精美,那些老特、老纪、八十年代上半页的TJ票,美仑美焕,精彩纷呈,印刷上的技术或者是无法与现在相比,但方寸间的艺术却是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对祖国风光、名胜古迹最初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集邮,记得《徐霞客》就是我最早集齐的套票之一,而《黄山》、《桂林山水》、《万里长城之春夏秋冬》、《苏州园林之留园》、《水乡新貌》、《庐山风景》、……还有许许多多,这些指掌间的天地,五光十色、奇幻迷人,怎能不教孩童的我爱不释手、神游无数?

  而今天,当我翻开老集邮本子,更让我流恋的却是那些最最普通的普票,她们是那样亲切、那样平易近人,每一张都眼熟能详,象我这个年纪的人,八分钱的《工农生产图——农业》、《祖国风光——长城》、《中国民居——北京》,曾经载负了多少书信的往来,寄托了多少想家的思切、同学的友谊、还有羞答的情昵?如今,八分钱早成往昔,书信亦已骄矜,曾经的一份份或情或谊也如这些邮票般、包裹在夹子里尘封。

  初三时,有一回小镇里难得的有邮展,看到一套《革命圣地》的实寄明信片,邮主是从每一处相对应的地方寄回来的,都一一盖着那些地方的邮戳,只感到无比的佩服和羡慕。那时便有一个梦想,要走遍我一十七张《祖国风光》里的每一处,也要贴上邮票也盖上那里的邮戳!当我长大了,当我真能穿行“东北林海”而沐浴“海南风光”,纵马“天山”而流连“虎丘”时,即便三两分钱的邮票还可再寄,却发觉那份年少的热诚却早已失去!

  若热情再拾,河山尤在,但还有的那些民居呢?四套的《民居》共二十一枚,二十一种的中华民族的乡土建筑!我,或许还可再见,但我的儿辈呢?当真只有在博物馆、在文俗村里徜徉缅怀?有时游走在外一觉醒来,推窗看去,几不知身处何方,举国俱一色的屋子楼房、白条瓷砖、玻璃幕墙。这些年,热衷于古镇老街、廊桥吊脚、青石板路,与其说去游玩,何如说是去对其弥留之际的最后的送别?……

  2003-08-28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