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法国使馆旧址

 新用户8926AVU2 2022-11-17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法国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5号,这里原是纯亲王府的宅地,清咸丰十年八月初“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法军占领了纯王府,11月初签订《北京条约》,允许法国在北京设使馆,《辛丑条约》后,法国使馆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柴火栏胡同以南、原法使馆西北部的民宅区并入,现仅存建筑为法国攻占这里后所建,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使馆大门为单券凯旋门式,整体由清水灰砖砌筑,局部采青石装饰,用砖做出壁柱和拱券,其外形颇似法国巴黎凯旋门,某些地方的细微处又恰似中国城墙的“敌台”,中央门洞两侧,粗大的砖壁柱敦实磐稳,向外凸出,自下而上收分、呈梯形墩状;柱础、柱头皆为简化素面方墩,柱身以简明凹槽为饰,最上部以细长的外凸线脚勒边;在柱头部位对应中轴朝下,此线脚又延伸出与凹槽上端呈垂直的竖条状装饰,交互呈现T字形,同时与凹槽偏上方的竖长孔洞相互点缀,中央门洞上部,呈平缓的半圆券,拱脚以石材承托,支护于两根砖砌圆形倚柱上,柱头为爱奥尼式,门头上部线脚向上,可见一层卷草龙图案的浮雕,再朝上即为多层次的古典檐口,下方饰以齿状叠涩,顶部为砖块粗砌的女儿墙,远远观瞻,呈现近似中式城防“敌台”之风貌,大门两侧建有弧形侧墙拱卫,弧墙之外陈置石墩、连以铁链围护,门前一对石狮,则是地道中国气派,门前置放的两座石狮,已非纯公府旧时原物,系新中国建国后更换,院内现仅存中央喷水池和四栋配楼,配楼大体作对称排列,多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有的配楼采用木质外廊,有的则采用砖式连续券廊,均属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风格,使馆院内现状格局,北部主楼已经翻建,东、西两侧仅存4栋原始配楼,东面为3栋、西面为1栋,均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复合式坡屋面,各檐口高度在9-11米之间;建筑平面不甚规则,立面设计不刻意追求对称,以砖木结构为主,局部安装石材,台基和窗下墙均施用花岗石,石材加工成长方体模块,以平、侧交替的手法逐层垒放,又自下而上加工出收分;墙面为清水灰砖砌造,每一皮以顺、丁砖交替相间,采上、下 皮错缝的法兰德斯十字砌法;它们在立面处理上,大多趋同主楼,设有带简化圆柱承托的连续拱券外廊,一层辟拱券门窗,二层辟矩形窗,择不同立面的主要入口、窗洞,作“凸显化”强调,加大了构造尺度;檐口下方延伸出中式造型的挑檐构件,外端形如角梁端头,作枭混线组合状,各楼附加结构并不统一,譬如在不同立面、不同局部凸出不同造型的外飘窗;有的加装了贯通二层的木结构外廊阳台,围护高窕的宝瓶栏杆,搭配步步锦图案的倒挂楣子,又对方形廊柱的某一段长度采取抹角切削,甚至加工出收分和波纹,以模仿宝瓶的变形,连同顶部的单坡式屋面,通体油饰亮白;有的是按中式传统形制建造室外的垂带踏跺,有的则发挥创意,将菱角石设计为中式寺庙常见的半扇石券窗牖,三角形的斜边为圆弧线,浮雕三交六椀菱花纹,又在六分夹角内部,装饰出一个微缩的透雕圆孔,整体彷如六瓣梅花满铺阶台,各楼细部装饰也丰富多变,同样不做制式统一:譬如有的在一层窗券拱脚位置,采水平延伸,施以厚石材的线脚、横贯墙体;有的在二层窗梁一线,采水平延伸,以石材为框罩,框内比照立砖丁砌,采错身斜插,即以砖料的长身侧面,一侧棱角垂直立面冲外、横布一皮,呈现连续锯齿状效果,又在其下缘与墙面交接处,作一排面并列的三角抹灰装饰;有的择部分窗框,加装二根带柱础、柱头的简化方砖柱,或在立面施以砖墙封堵的三联式盲窗,以双壁柱划分矩形空间,承托中央凸出的圆券,被分隔的两端细长窄小,呈现一主二从,符合帕拉第奥母题之外观,其外框又施加石材,表面刷錾道;有的在拱券外廊上部之墙面,作双层正菱形嵌套的吉祥花卉砖雕,甚至还在大菱形的四个外角,对应环绕一个相同的小装饰,用以加强几何艺术渲染,这些建筑基本采用了欧洲新文艺复兴风格的手法,又在屋面和外廊处、在装饰细部,结合了中式元素和法国乡村别墅的做法,呈现着尊循复古、又兼顾自由烂漫的设计美学,现为北京市第五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