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宗祈在汉逝世

 睿智。启点 2022-11-17 发布于美国
11月16日,天空洒泪,大地无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第四届中华医学会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呼吸内科奠基人董宗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图片

董宗祈历任中华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副组长、中华急诊医学会儿科学组副组长、湖北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的编委等职。

他为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奋斗了一个甲子,耄耋之年,依旧默默耕耘在小儿呼吸内科,引领后辈,服务患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期盼着能回到工作岗位,回到孩子们身边。

求学之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945年,董宗祈的父亲患上了疟疾,因为缺医少药而去世。11岁的董宗祈悲痛不已,他想:“如果我将来能当上医生,就可以治好其他得疟疾的人,不让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

1949年底,年仅15岁的董宗祈,被推荐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一军卫校(后改为湖北军区医药专科学校)医士班学习。

1952年5月,董宗祈从五一军卫校毕业,来到武汉市立第二医院汉口天主堂医院联合医院(现武汉市中心医院)实习,成为一名内科医士,并兼任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董宗祈观察发现,成人的慢性病往往迁延数年,难以根治,但在儿科,不少就诊时奄奄一息的孩子,出院时活蹦乱跳,恢复了健康,家长也满心欢喜,他决定做一名儿科医生。

图片

1954年,董宗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调干生的身份考入华南医学院儿科专修班学习。三年后,他回到武汉市儿童医院(现武汉儿童医院)工作,创建了呼吸内科,正式成为一名儿内科医生,兼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图片

图片


1960年,他被医院派往吉林医科大学病理专业学习深造。一年后,他结业回医院,和同事鲁建生一起建立病理室。之后,除了在呼吸内科工作,董宗祈还做了17年的病理工作,解剖了400多例病例。他在显微镜下描述患病脏器的切片共4万多份资料,存放在现在的病理科。他也因此成为武汉儿童医院病理科奠基人。

作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他练就了从宏观看到微观,从表面看到脏器的本领,更深入地了解疾病,逐渐在国内小儿呼吸专业领域结出丰硕的果实。

他先后担任《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当代儿科杂志》副主编。相继荣获国家经委金鹿奖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成果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武汉市科技进步奖等三十余项科研奖项,逐步成为享誉全国的儿童呼吸内科专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他的座右铭。为了方便上网审稿和查阅资料,在年近八十时,董老学会了用微信,手机成了他会诊的工具。他一生都保持着“上下求索”的热忱 ,保持着和医学前沿的“零距离”交流。

图片

杏林拼搏: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

刚到武汉儿童医院工作时,环境很艰苦,董宗祈和同事们没有一间像样的诊室,只有几十副听诊器、几台显微镜、1台最基本的X光机和满腔热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孩子极度营养不良,由于他们没有姓,只好都姓毛,叫“毛家孩子”。1958年,董宗祈被派至专门病房救治“毛家孩子”。

眼见这些孩子九死一生,命悬一线,还只是普通住院医师的他和同事们废寝忘食,竭尽所学,让多数孩子们活了下来。他也总结出了“慢慢来最好”的治疗方法,实践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

除了在医院看病,董宗祈还响应党的号召,去东西湖填湖造田、积粪送肥、下农村巡回医疗。

1959年,应山县广水镇一百多个村民误食苍耳子导致中毒性肝炎,情况危急。刚毕业不久的他临危受命,带着几名医生护士前去救治。他日夜守护病人,同吃同住,一同过春节,一待就是三个多月,最终将村民救活。因为抢救有功,他被授予“人民的好医生”光荣称号,武汉市卫生局根据他的救治经历编写《抢救苍耳子中毒》一书,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王任重亲自作序。初出茅庐的他,懂得了何谓“为人民服务”。

上世纪60年代,流行性脑膜炎暴发流行,患儿铺天盖地般涌进了医院。也正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他总结出了疗效好、易操作的“磺胺三日疗法”。

不久后,“中毒性痢疾”暴发,高热、抽痉、休克,来势汹汹,不少患儿失去了生命,大家都没见过这么凶险的痢疾,束手无策。他不服输,边治、边学、边研究、边摸索。经过反复的斟酌论证,最终用红霉素治疗痢”挽救了不少孩子的生命。他将这些治疗心得归纳整理后,发表在了专业医学杂志上,让更多的同行和患儿受益。

1963年,山东、河南交界处的漳河水库决堤,疟疾、伤寒肆虐,他受命带着一帮应届毕业生前往灾区。方圆上百里,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25个公社间,赶往一个又一个病患安置点。饿了就在地里挖出新鲜红薯,用手搓搓,一个红薯一餐饭;累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往路边的草地上一躺,睡个囫囵觉,又精神百倍地赶往下一个公社,因为在那里还有大批患者在等着他。他率领着大家与死神搏斗,与时间赛跑,控制住了疟疾和伤寒的流行。由于贡献突出,他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1972年,他被湖北省政府任命为援外组组长,带领湖北省医务援助人员奔赴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期间,恰逢马里总统特拉奥雷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中国和法国医生之间就选择西医手术治疗还是中医针灸治疗争论不下。

作为中方医疗队发言人,他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准的外交辞令说服了法方同仁采用中医保守治疗。最终,特拉奥雷总统经过针灸治疗康复,法方医疗队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也深深记住了中国有位名叫“董宗祈”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在援非期间,特拉奥雷总统先后五次与他会面,与这位学富五车、谈吐不凡的中国医生成为了好朋友。

二十一世纪初,非典、禽流感和手足口病先后暴发,已古稀之年的他再度披挂上阵,担任武汉市医疗队组长,保得一方平安,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

守护患儿:工作一甲子造福几代人
董宗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吸引了无数“粉丝”。29年前,12岁的河南小男孩王鑫(化名)因为葡萄球菌感染导致肺炎,高烧半个月,重度肺部脓肿、脓胸,生命危在旦夕。父母带着小王鑫辗转多地,但无人敢治,最后是董宗祈收治了他。他每天亲自会诊,时刻关注病情。

有一次,董宗祈深夜冒雨来医院加班,路滑摔倒骨折。他索性不回家,把自己的病床放在了王鑫病房的隔壁,守着孩子直到他康复出院。如今,王鑫已经当了父亲,女儿生病了,他也带她来找董爷爷看病。

董宗祈说,自己当年的好多小病人,都是从死亡边缘抢回来的。看到他们康复了,长大了,又有了下一代,感到十分欣慰,这就是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

图片

在患儿们眼里,董爷爷是一位“宝藏爷爷”。天凉了,董宗祈会将听诊器放在手心暖暖再听诊,小患儿表现好的时候还能收到小奖励。孩子们说:“找董爷爷看病我不怕,他总是笑眯眯的,抽屉里还有玩具。”“董爷爷就像故事机,脑袋里装了好多好多故事。”

有人调侃,医生开的医嘱都是“天书”,但董宗祈的医嘱,连小孩子都能看明白。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纸盒,里面放着十多个各式各样的印章。这些印章跟了董宗祈几十年,每一个印章都是他自己设计的,里面涵盖了各种小儿疾病的种类、检查以及常用药物。问诊之后,他就会从盒子里拿出相应的印章盖在病历本上,再写明剂量等内容,家长一看便清清楚楚。

“不吸不出水,吸了才出水,才是好奶嘴”,“呛一滴水或奶咳嗽14天”……除了看病,在董宗祈的诊室里,家长们也能常常听到这样通俗易懂的“小科普”,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也能听明白。

他常说:“医学需要严谨,但不能'冰冷’,必须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度’。”他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后辈医生们,感悟到了何谓医学的“温度”。

感动中国:疫情突发时坚守一线

2020年1月23日,董宗祈教授照常开动电动轮椅,从武汉儿童医院家属区出发去门诊部上班。当时的场景,令许多家长和医务人员心生敬意。每周四上午半天的门诊雷打不动,为了不让前来就诊的患儿久等,早上八点不到,董宗祈便到了诊室。

董宗祈教授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时间戴着厚厚的N95口罩让他有些憋闷难受,但一到询问患者病情的时候,他立马挺直了腰板,听得格外仔细。看检查结果、询问病情,仔细地为每一位患儿开出治疗处方。

穿戴着防护装备,脱卸比较麻烦,因此他很少喝水,也很少上厕所。那天,直到中午12时10分,将26个预约号全部看完后,董教授才离开诊室。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家人和同事都很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劝他暂停坐诊。董宗祈说,前来看诊的都是自己的“老朋友”,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免得他们跑空路。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刻必须站出来,而且我也做好了自我保护。”为减少大家的恐慌情绪,在每个患者家属临走时,董宗祈总是交代一句,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家中常通风,不要恐慌。

董宗祈坐着轮椅上一线,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的生动体现。他的身影在当年登上了央视春晚,这位86岁老教授镇定的态度,朴实的话语,在疫情的黑暗中,像一座灯塔,给万千国人带去感动和鼓舞。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余瑾毅、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通讯员:高琛琛 张祖国 章月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