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题难”的深层原因是我们与导师、编辑之间存在“知识差”

 昵称30214245 2022-11-17 发布于湖北

本文根据乌角先生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乌角先生,国内知名科研写作辅导老师,悟空科研、学术期刊智能检索与精确投稿系统、AI智能论文生成系统核心研发人员,国高·科研写作研究所“科研写作经典课程”主要授课人,学员遍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600多所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博士生群体,近5年来辅导学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各级各类课题100多项、发表SSCI/CSSCI/北大核心等各级各类论文800多篇。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选题都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就是去拆解“选题为什么很难”。我们尝试着从选题本身、选题难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去梳理,以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可以说,我们从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到毕业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几乎每个阶段都会面临着选题难的问题。我们几乎尝试了所有办法,但是这个问题始终很难解决。这次我们尝试着从另外的角度去切入,回归常识,通过一些常识性的路径,去解决从理论或者说从研究本身很难解决的这个问题。此次分享内容中也没有过多的所谓的技巧性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强调,通过唤醒常识去解决我们的理论困惑。

一、“选题难”的一般理解及其常见归因

我们先来拆解反思一下选题难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它有哪些原因,简单讨论完原因后,我们再尝试去找解决办法。

1.“选题难”:找到一个研究题目难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选题难”,指的就是写论文、做课题时想找一个研究题目很难。比如硕士、博士准备写毕业论文,找题目这第一步觉得很难。

2.常见归因

(1)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更重要

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很多人也爱把这句话当成自己写论文难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要注意爱因斯坦说这句话的情境。他并非想强调选题难,而是想说科学家的工作重心或者说更有价值的工作,应该放到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上。

(2)所有人反复强调选题难

我们的导师、同学等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强调选题难,导致我们自己在写作之初有畏难情绪,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以至于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感觉确实很难。这恰恰又巩固了自身认为“选题难”的认知。

(3)选题的重要性加剧选题困难

当前,开题在一些学校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中至关重要,甚至把它和毕业答辩一样作为独立环节。开题环节通不过,就不能开展后续工作。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学校为什么不把论文写作当成一个独立的环节来设置工作,或者组织一帮专家来带领大家写论文呢?尤其是当前博士论文开题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其实,我觉得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选题、写作、修改、答辩等环节都同等重要。即便你有一个好的开题,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出了问题,难道就能说你的论文就没有问题吗?我们有多少人开题通过之后,后面在写作过程中又换选题,这个比例也不少。不管是硕士阶段还是博士阶段,很多人都是在开题环节顺利通过,但是一进入写作就想换题,而且中间觉得换一个还不过瘾,换一个写不下去又想换,不仅自己很无奈,导师也很无奈。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写作不比开题更重要吗?在论文初稿写出来之后,后面的修改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修改有问题,最后还是进入不了答辩环节,期刊论文也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第三个理由也是不成立的。

(4)自身专业学术积累不够

很多人觉得自己专业学习程度不够,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这个理由有点道理,但也不充分。比如说一个博士,他从本科开始一直读到博士,这么多年的专业积累其实是有的。如果不学习,也不可能考上博士。所以从个人学习的角度来讲的话,这个理由也不见得能完全成立。

(5)惯性思维

我们很多人都是想的多、干的少,思想与行动脱离,有“万事开头难”的思维惯性,认为这也是自己选题难的理由。但是这种思维惯性具有普遍性,不单单影响选题,因此也不是个充分的理由。

综上来看,我们平时所考虑的这些原因可能都是不完全成立的,选题难这一问题可能有更真实的原因 。

二、“选题难”的深层理解及其归因反思

关于“选题难”,我们一般会将其简单理解为“找到一个研究题目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反思。不管是写期刊论文还是写学位论文,最终都需要获得导师或者编辑的同意和认可。所以,“选题难”这个问题并非是说“找一个题目难”,而是“找一个让导师通过、让编辑接受的题目难”。

至此,我们对“选题难”这个问题进行了第一层的过渡,那就是由“选题难”过渡到了“是因为我们自己说了不算,所以它才难”。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思考,“选题难”真正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的内容可能不是导师、编辑和专家满意的东西。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导师和编辑不满意呢?本质上是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知识差”。“知识差”是我们一个常规的思考路径,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导师不满意题目的原因”,就会通俗易懂,比如论文理论性不够、思考深度不够、缺乏创新性等等。所以,解决“选题难”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去解决双方'知识差’的问题”,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如何弥补“知识差”。

常规的策略就是要好好学习,提升专业知识的积累。但是按照这个路径往下推,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它就会陷入一个无底洞。你们有没有跟着导师见过他的导师,甚至是去见他的导师的导师?一个很好玩儿的现象是,你的导师指导你的时候,天上地下无所不知,但是他在自己导师面前,基本上也是一无所知的,和你的状态差不多。

如果有人有过这种经历的话,那么就能很容易想明白——提升专业知识可能是个无底洞。你的导师通过的论文,其他专家不一定能通过;你所在学院的老师通过的论文,外审不一定能通过;你的导师觉得不错的一个期刊论文,编辑不一定能通过。因为知识可能不是纵向而是横向的。虽说编辑的专业水平不一定比导师高,但是他拥有期刊入选的决定权,在论文选择上也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我们想要投中期刊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而且“学无止境”,仅仅想通过好好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来解决“知识差”,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综上来看,依靠常规策略去解决“选题难”也是存在问题的。那还有没有更简单实用的策略呢?下一节我们就带大家从技术性角度来突破这个难题,真正做到摈弃技巧,回归常识。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