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庆丽丨雅集西山话红楼

 新用户6981V1ce 2022-11-18 发布于河南

“曹雪芹美学艺术暑期讲习班第四期”散记

文/彭庆丽

2022年8月15日至20日,注定是一段难忘的日子。

14日来北京学习,刚下火车,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迎面扑来,路边国槐的黄白色小花在秋雨中瑟瑟下落,凉凉的雨滴砸在脸上,一种薄薄的丝滑的秋意袭来。没想到北京的秋天来得这么早,连日来的酷暑躁热已退让到千里之外。

我于这初秋里有幸参加第四期 “曹雪芹美学艺术讲习班”,聆听大师们深度解读《红楼梦》和一线老师分享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也许是佛前求来的。一周的学习,许多欢乐和雅事值得铭记一生。

由北京曹雪芹学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联合主办的第四期“曹雪芹美学艺术讲习班” ,8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西山脚下景明园宾馆举行。主办方延请了曹学会、红学会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一线优秀教师为来自十个省市的26位学员作专题讲座。他们合力打造了一场红楼文化盛宴。从美学思想、悲剧性、叙事艺术等不同视角深度解读《红楼梦》,让我们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结束回家,意犹未尽,一有时间就抱着“蒙古王府藏本《红楼梦》津津有味地慢品细读;掩卷沉思,对书中人物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梦中醒来,还沉浸在着西山雅集的盛会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西山美景彩云飞

刚到景明园宾馆,就喜欢上这里了。宾馆院子不大,倒梯形,背靠西山,前邻国家植物园,环境清幽,蝉声嘹亮,不绝于耳。西山虫唱不只是回响在《故都的秋》里,而是能听得真真切切了。

初秋的北京天朗气清,早晨可以看日出时霞光万道的壮观;日暮可以赏晚霞千变绘虚空的飘渺;午间能感受北国秋高气爽的辽远。

站在酒店门前的小广场上,仰望万里晴空,碧蓝碧蓝的天宇下,洁白的云朵聚集成海,叠砌成山,散落成牛羊。流苏一样,薄纱一样,瞬息万变,煞是好看。刚拍下蜿蜒连绵的群山,一会儿功夫就变成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还没来得及按下快门,游走的牛羊又牵手联袂幻化出新嫁娘的一床床崭新的棉花被子,真想飞上去,躺在那软绵绵鲜腾腾的棉花被上,做个慵懒悠长的美梦。

闲暇时光可以放飞心灵,朝随晨曦飞出室外,跑进植物园看澄明湖里万道霞光的光影变幻,踩着从水杉林的枝丫间漏下的阳光沿着雪芹小道,探访木石前盟的神话源头;暮追夕阳飘进植物园,轻托醉蝶兰的绚美,仰攀海棠果的热烈,心也灵动起来;有时约上室友带着小馒头(室友的宝贝儿子)欣赏落日下的醉蝶兰,走在雪松茂密的山间小道去瞻仰梁启超先生暮园;抑或午间三五成群,走进黄叶村参观曹雪芹故居西山瓦屋,在芹圃学坊疯狂购买红学研究方面的书籍。

优美的自然环境,神奇的石上松、元宝石、水源头,保存完好资料丰富的曹雪芹纪念馆凝成五色祥云,漂浮在西山上空,日日朗照着我们。我真想变成一朵云,天天吮吸这浓郁的红楼文化氤氲出的香气,长成曹雪芹纪念馆门前的一棵小槐树,开花,结籽,散播四方。

二、红楼锦色传真情

报到那天,受到芦笛老师和周秀丽老师的热情接待,收到了曹学会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小礼包:一个印有《红楼梦》人物图案的白色手提袋,里面装着一套精装的蒙古王府藏本的《红楼梦》,一盒精致的老君眉茶饼,一本印有学员姓名的宝蓝色软皮笔记本,一枚圆形的学员胸牌,两支笔。

端详这些礼品,一股暖流温软了我,小小的感动和惊喜荡漾心头。蒙古王府藏本《红楼梦》是我梦寐以求的,我有几个版本的《红楼梦》,但没有这个。老君眉茶盒精致的包装,独到的红楼茶语设计更令我喜不自胜。包装盒正面创意是曹学会老师们设计的:“我不吃六安茶”“这是老君眉”。另两行小字是“色色好味,红楼语茶”“色色都是好的红楼语茶”。

打开包装盒,里面有12小袋,12种颜色,放在桌上一字摆开,红楼十二钗似乎从大观园中款款走来。细看,每包的反面一律印着对老君眉茶名的介绍:“老君眉,其名有恭贺长寿之意,也有解腻之效。叶形如眉,温和养胃,符合寿眉的特点。白茶一年茶三年品多年藏,故我们选择三年以上寿眉,命名'老君眉’,可喝可存,以飨茶客。”

正面是12款红楼锦色系列:雨过天晴、石黄、杏子红、水绿、莲青、碧色、月白等,袋子中间印有不同的茶语诗句。如:“是旧年蠲的雨水”“金笼鹦鹉唤茶汤”“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等等。

读着这些红楼茶语,一些早已封存的问题早又跳荡出来:贾母带着打秋风的刘姥姥吃过酒肉之后为什么会来此讨茶喝?贾母为什么不喝六安茶?妙玉怎么知道贾母喜欢喝老君眉?

捧读文本,《红楼梦》第41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妙玉深谙茶道,用名贵的成窑杯和用旧年蠲的雨水,亲自煮水烹茗,乖巧伶俐,热情周到。给贾母奉上“老君眉”,即迎合贾母口味,有解腻之效,又含恭祝长寿之意。一箭三雕。这功课也是做足了。只是,“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的妙玉,清高孤傲却这般讨好贾母,全不像方外之人所为,况妙玉自称“槛外人”呢?是曲意逢迎?还是虽在佛门却六根不净?抑或在人屋檐下的无奈?毕竟“栊翠庵”是贾府的,她虽是王夫人下帖派人用骄子请来的“上等客”,但住在贾府,只能委曲求全!

而贾母只喝了半杯就递给刘姥姥,这个一向慈善的“古今中外第一祖母”,似乎对妙玉不善,刘姥姥评茶,焉知不是借评茶评妙玉,暗含讥讽:人如其茶,火候欠佳,为人浅薄,淡而无味!好一个刘姥姥,说的话正中贾母下怀,所以“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妙玉情何以堪?“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

客人还没走,就拉着黛钗到内室喝体己茶,应该是妙玉对贾母刁难的无声反抗吧。她虽依附豪门却傲视权贵,接下来嘲笑黛玉是个大俗人,分明是借题发挥,借以发泄对贾母的不满。妙玉的茶器全是犀牛角、玉器、竹器,皆天然之物。而贾家金器银器,富贵俗气,把个钟灵毓秀的林黛玉都教俗气了,竟然认不出茶水。“大俗人”三个字嘲讽的不是林黛玉,而是贾母,是贾府。

妙玉嫌弃刘姥姥,要把刘姥姥用过的成窑杯扔掉,弃之如敝履,骄傲与任性之至。当宝玉要大杯吃茶时,妙玉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喝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这分明是骂刘姥姥,又像是把贾母一行人都骂了。妙玉骨子里的倔强和抗争一直都在。

可惜“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就是妙玉,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一个青春美丽的异样女子就这样被毁灭,让人悲悯同情。

喝红楼茶,品红楼文化,这是曹学会老师们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妙的心思。茶盒独到的设计,红楼文化的巧妙穿插,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红楼文化浸润到生活里,铺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已经被红楼文化包围了。曹学会老师们周到贴心的安排,让我们每天都可生活在画一样的西山美景中;沉醉在专家学者的《红楼梦》的精妙讲解和分析中;每天都是小醉微醺在馥郁芳香的红学氛围中。

三、红楼盛会百家谈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期讲习班请来众多专家共谈《红楼梦》,传播红楼文化,让我们这些学员做经典文化的摆渡人,把红学研究的种子撒遍祖国各地。

十六字偈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四句首字倒过来读即是“自传由因”,这独到的见解一下子吸引了我。抬头望去,一位慈祥和善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在专注地讲课。他就是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曹雪芹研究》主编胡德平。接着胡会长讲《红楼梦》是借用“色空”大旨谈情的。从佛、道、儒三教的角度讲曹雪芹的“有情世界“。我的注意力再也没有抛锚过,手不停地记。胡会长讲课思路清晰,博古通今。看上去精神俊朗,耄耋之年,依然怀着赤子之心,致力于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研究,著作等身,依然孜孜以求。闲暇时我们围着他问长问短,他都有问必答,耐心细致。原来真正有学问的大家这样平易近人,温和敦厚,有长者之风。

北京大学艺术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郎教授讲了“《红楼梦》的悲剧性”。他指出《红楼梦》的悲剧性不在于贵族之家的没落,而在于曹雪芹提出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被毁灭。

叶朗教授的课堂洋洋大观。他从“太虚幻境”的对联、《红楼梦引子》,“青埂峰“谐音”情根峰“等说起,一直讲到书中大观园的经典情节“龄官画蔷”“晴雯死前和宝玉换袄”“芙蓉女儿诔”,有力论证了曹雪芹寻求的“有情之天下”存在现实生活中。

叶郎教授讲曹雪芹继承了汤显祖的美学理想,又超越了汤显祖。因为汤显祖的“有情世界”只存在于梦中,“因情生梦,因梦生戏”。而曹雪芹的“有情之天下”存在于现实世界,存在于大观园中,一群异样女子的青春美丽爱情自由平虽然短暂,但确实绽放过。

叶郎教授的课微言大义,鞭辟入里,论证翔实。从美学的角度解读曹雪芹的美学思想,于我是闻所未闻,打开了一扇理解《红楼梦》的新窗户,真是如听仙乐耳暂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编审顾之川讲了“《红楼梦》与教材、教学与考试”。从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谈到《红楼梦》整本书进入高中教材,高屋建瓴,宏观指导,并给我们指出了教学方向和研究课题。

“语文老师不读书,不写作,不旅游就是不务正业”,虽不是全新的观点,却振聋发聩给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会写文章,不然又怎么教学生写作呢。 

顾老师讲课还是一贯的风趣幽默,他讲了一则趣闻,著名物理学家魏荣爵1941年在重庆南开中学任教时,在一张白卷上批诗一首“卷虽白卷,词是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这破例的及格分,让那个学生顺利毕业,得以考上西南联大法律系,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法学院第一刑庭厅长,他就是谢邦敏。魏荣爵独具慧眼,成就了一位法学院的高材生,避免了人才的埋没,这是物理老师的语文素养。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张平仁教授声音不高,娓娓道来,却极具穿透力,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他从对比描写、模糊叙事、留白暗写等几个方面讲《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他对《红楼梦》各章回的内容,信手拈来,汩汩滔滔,与会者都屏气凝神,目光聚焦到前台,手忙乱地记着笔记。他把《红楼梦》整本书背下来了吗?怎么这么娴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于他,一点都不夸张。

如果说专家们从学术领域对《红楼梦》的内容和曹雪芹审美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和个性化解读,启发了我们的思路,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那么一线教师分享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和成功案例又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8月17日早晨接到通知,因突发的疫情防控,只能上网课。聚餐时和名师面对面研讨的机会倏忽已逝,一日三餐的盒饭由服务员定时送到房间门口,我们只能蜗居室内听专家讲课,但学习兴致不减,笔记本记得满满的,来不及记录的截屏了几百张,留待日后完善整理。

第一节网课是陕西省特级教师王建红,她分享的主题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浅谈高中学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她说利用暑假,建立QQ群、微信群跟踪指导学生,每天跟她一起读书的有六百多人。她为孩子们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天在群里布置阅读任务,解答学生疑惑,展现了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非有大格局大情怀者不能如此。

北京十二中的杨毅老师青春貌美,活力四射,语速极快。她分享的研究型阅读:构筑《红楼梦》教学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她提出的开放式阅读经验让人震撼。那是用青春和汗水以及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浇灌出的成功之花———学生对《红楼梦》的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杨毅老师说让学生每天读一回,完成四个任务:梳理情节、分析人物、诗词句子摘抄、提出问题。她每天都回答两个班的80个学生提的80个问题,认认真真批注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共性问题课堂上讲解。在学校批不完,利用课余时间,甚至去医院产检时还带着学生的作业本,一丝不苟地批复。她说在回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时不得不翻阅很多《红楼梦》研究方面的资料,促使自己也做起学问来。不仅如此,杨毅还请来红学专家给她的学生们做专题讲座,解答学生的困惑。

教无定法,她让学生提问题老师回答,打破常规思维,是给自己加量加码,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她无怨无悔。默默耕耘、培桃育李的奉献精神于此可见。杨毅独辟蹊径的教学设计彰显了新时代年轻教师的探索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原来,研究型教师是这样练成的。

遇见杨毅,觉得自己半生的教学光阴都虚度了,兢兢业业地教学,抓成绩,提高升学率,只是一个合格教师,不是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纵使桃李满天下,自己的学术成果在哪里?真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浙江平湖中学金中老师分享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教评’”。从三个方面“化整为零”“主次分明”“抓大放小”指导学生阅读。上海市正高级教师余党绪强调“批判性思考”,“以思辨为要,思辨的价值在于发现冰山下的八分之七,没有理性思辨就无法走进《红楼梦》的文本深处”。陕西省高凤香老师提出“批注性阅读”,每页批注不少于十处,她自己身体力行,把《红楼梦》整本书的每页都批注得满满的。他们的成功经验,经济适用,可操作性强。对我们帮助很大,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实际,找到最适合本土实际的方案才是“最哈姆雷特“。

8月19日上午线上论坛更是群英荟萃,专家云集。他们都给出了建设性指导,段江丽老师说“获得知识只是手段,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才是终极目的”。

19日下午,美丽知性、温婉博学的位灵芝秘书长做了“《红楼梦》阅读社会课堂实践”的主题报告,以翔实的资料和图片展示了《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会后,还把她的讲座课件分享给大家,以供我们查阅。

这些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展示,无疑于黑夜中航行的灯塔,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而且给我们引领学生阅读《红楼梦》提供了思路和经验。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不止是获得碎片化的知识,更要让他们受到文化熏陶,陶冶性情,培养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五天的学习愉快而短暂,结业仪式上,每个学员都谈了心得体会,都表示收获满满。各位学者对《红楼梦》各个层面的独到发现和精辟分析,一线精英教师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经验,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座谈会”汇成一曲红楼梦中人追梦的交响曲,厚重绵远、韵味悠长。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四、秋窗风雨夕缠绵

来这里学习的前几天,天天晴天丽日,看惯了天高云淡的辽远,云卷云舒的飘逸,19日忽地下起了小雨,也别有一番风味。

一场秋雨一层凉。淅淅沥沥的雨声,让蝉唱有了几分哀婉,雨雾蒙蒙中西山也飘渺起来,看着窗外连绵的秋雨,似乎看到黛玉临窗盼望宝钗来的切切眼神,听到她秋窗前的生命悲吟。《红楼梦》第45回黛玉病中,宝钗来看她。二人互抛金兰语,真正交了心,黛玉那颗孤高傲世的诗心最终被感化,心情高兴畅快。宝钗也真心承诺她:“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于是,黛玉打心底里认下了这个姐姐,宝钗临走时,黛玉道:“晚上再来说会儿话。”

而晚上,竟然下起了雨,“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知宝钗是不会来了。便拿起书来读,案头恰好又摆着乐府杂稿《秋闺怨》、《别离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便生出凄凉,吟成《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窗外秋花、秋草、秋雨、秋风等萧杀的景物,凄凉的氛围把黛玉寂寞的心境侵袭得喘不过气来。花残草衰,雨凄风紧,滴传竹梢,寒烟萧条。当日《葬花吟》中花谢花飞已魂断花家,今宵风雨秋窗更何以堪!

这样唯美凄凉荡气回肠的诗只有天才诗人的黛玉写得出。黛玉有一种纯真的诗心天性和超常的诗感才华,她把生活过成了诗,她是清雅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

宝钗的爽约,让人怀疑她对黛玉的情谊是否纯粹,虽然后来她派婆子送来了燕窝和雪花洋糖。好在黛玉刚写完诗,宝玉就来了。命运之神并没有拿走黛玉所有的东西,她有宝玉的爱情,以对抗整夜的秋风秋雨的凄凉。宝玉来了之后嘘寒问暖,俩人“渔翁”“渔婆”的说笑,驱散了黛玉的寒凉。

一场秋雨,想到黛玉的遭遇,对黛玉的多愁善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红尘之中,若能怀揣一颗诗心生活,岂不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探访小道逸兴飞

解除封闭后8月20日,参观曹雪芹文化中心,探访雪芹小道。

上午八时许,我们一行人在胡鹏老师和位灵芝秘书长的带领下走进植物园,先在曹雪芹纪念馆门前的歪脖子古槐下合影留念。几天的学习,收获满满,又逢解除封闭后第一次户外参观,大家精神饱满,喜气洋洋,笑靥如花,把最美的笑容定格在了北京初秋最美的时空中。

然后,胡鹏老师和位灵芝秘书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曹雪芹文化纪念中心,把红学课堂延伸到实地参观中。

在曹雪芹《红楼梦》资料馆,胡鹏老师详细介绍了书架上各种版本的《红楼梦》。《红楼梦》有抄本和印本两种。由于《红楼梦》被辗转传抄,仅清代就有十多种手抄本。如“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郑藏本”“列藏本”等等。最早的木活字印刷本是“程本”,是程伟元和高鹗整理的百二十回本,分“程甲本”和“程乙本”,书名是《绣像红楼梦》,书中有20多福人物绣像,成为“红楼艺术”的滥觞。有一些珍藏手抄本是私人捐赠。

各种版本的《红楼梦》摆满了书橱和书架,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胡鹏老师介绍了各种珍藏本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没想到胡老师讲起《红楼梦》来逸兴遄飞,滔滔不绝。丰厚的红学功底和满腔热忱,让人感佩。我们感受的他不仅是一位贴心细致的班主任,又是红楼文化的优秀讲解员、传播者。

参观费艺斋工坊时,位灵芝秘书长介绍墙上悬挂的各种风筝:“雏燕”“成燕”“比翼燕”“肥燕”“瘦燕”,每一种风筝的把扎糊口决,行云流水般地脱口而出。你听:

“比翼双飞燕,同命相依依。

雄羽夹青衫,雌衣耀紫辉。

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

我疑心听到的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了。

她接着说:

“这种燕画时左青右紫以为地。色子者在前,青着居后。青者眉做桃红,目润水绿……”

她是教徒画风筝吗?还是已沉浸在风筝制作的世界里?这样声情并茂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节奏,让我们如身临其境!讲者痴了,听者也醉了。一群红迷沉醉在曹雪芹的风筝世界里。

我好奇地拿起一支风筝骨架,位秘书长说这个是带锣鼓的,她告诉我怎么转,声音果然清脆响亮。仿佛把我们带到潇湘馆众人放风筝的场面,探春的凤凰风筝和另一只凤凰风筝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 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

见这些风筝上燕子蝴蝶栩栩如生,听画诀写的这样生动形象,可想当年曹雪芹在风筝上画的燕子、蝴蝶、老鹰等该多么惟妙惟肖呀!,难怪几只风筝就能帮朋友度过难关,过个肥年。

我问曹雪芹怎么做起了风筝呢,他移居西山不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专注于《红楼梦》吗?位秘书长又耐心地讲述了曹雪芹扎糊风筝的缘由。

曹雪芹本来就是一位制作风筝的高手,他少年时期就跟家里的花匠学会了做风筝,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家道中落后有一段时间靠卖画为生,所谓“绳床瓦灶”“举家食粥就常赊”,但生性豪爽的他,贫困潦倒也接济朋友。

有一年腊月,老朋友于度叔冒着风雪来造访,因腿有残疾,仅靠画画卖画无以为生。谈话中于度叔说到王府公子买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马上来了兴致,于是剔竹、裁纸、绘画、裱糊,扎了四只风筝,给于度叔。没想到他很快卖了很多钱,在除夕赶来酬谢曹雪芹。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此事:“是岁除夕,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矣。’”后来曹雪芹就把扎糊风筝的技艺传授给于度叔。曹雪芹又想到附近不少贫困和残疾之人生活艰辛,便将糊扎风筝的手艺也教授给他们,家贫犹记帮乡邻。而曹雪芹算得上扶贫第一人。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余,创作了《废艺斋集稿》,详细记述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可惜大部分散佚,其中《南鹞北鸢考工志》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种类,绘制了图谱,创作了歌诀。图文并茂地讲解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

参观费艺斋工坊,我们了解到曹雪芹不仅有扶危济困的侠肝义胆,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全才,他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都有研究。于我而言,不参观曹雪芹纪念馆就无从全面了解曹雪芹;不参观费艺斋工坊,就不知道曹雪芹的另一部旷世奇著《南鹞北鸢考工志》。

美景易逝,时光难再,繁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优秀传统文化是侵入式的,是植入到骨髓里的,读过听过再也不会忘记。

六、雅集品红诗意满

20日晚上,部分学员走完曹雪芹小道,已经踏上回程,留下来的按原定计划在曹雪芹文化中心的品红轩雅集,由位灵芝秘书长主持,把《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抽花签行酒令的雅事搬进了现实生活。

一走进品红轩,茶酒飘香,瓜果盈桌。茶点、瓜果、牛肉干和红楼月饼摆满圆桌。这是曹学会的老师们提前准备的。茶点有精致小巧的小桃酥,吉祥果。茶是“女儿红”,酒是 “雪芹南酒”,位灵芝秘书长介绍道:曹公一生嗜酒,他给自己刻了一枚闲章,自诩“燕市酒徒”,还说,“欲快赌我书《红楼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鸭享我。”

每人面前放两只杯子,一只茶杯,一只酒杯。

满屋的红楼文化扑面而来,未饮心先醉。

围桌而坐,大家推荐多才多艺的周哲为令官,她拿着一个精致的象牙白纸质签筒,里面装着36枚花签。又拿出两个骰子,摇一摇,掷在桌上,数点数,数至谁谁抽花签,根据花签行酒令。

王文婷抽到“虞美人”,上写诗句“ 剑气江山红颜生死皆千古“。王文婷即兴表演舞蹈”霸王别姬“,她说得请一位男教师演项王,大家立即推荐郝立鹏,这小伙子英俊洒脱,声音浑厚,还真有王者范儿。只见他面容悲戚,声调呜咽地吟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王文婷舞剑,舞着舞着,把“剑”往颈上一横,立即气绝身亡,把一出“霸王别姬”演绎得形神毕肖,活灵活现。全场笑声一片,掌声阵阵。

顾以诺抽到梅花,上写“竹篱茅舍自甘心”,掣者自饮一杯,下家掷骰。周秀丽主动请战,说:“光喝酒没有节目怎么行,我陪你一杯,你表演个节目。“于是顾以诺表演昆剧了《牡丹亭·游园》念白: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那腔调拿捏的像专业演员,顾以诺本来天生丽质,皮肤白皙,性格豪爽,那天晚上陪酒喝的又多,脸色白里透红,娇艳的像桃花。雅集结束时,周秀丽笑说需要“醉扶归”吗?

令官周哲可圈可点,留学过法国,抽到花签时大大方地载歌载舞,一支《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轻松俏皮,一曲法文版《两只老虎》简练流畅,把聚会推向高潮。

大家或唱或跳,热闹非凡。当我抽到“含笑“花签时,酒令是”掣者歌一曲为和“,天生五音不全的我只好请人代唱。这几天跟高凤香老师比较熟,知她豪爽仗义,虽是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并不摆谱。果然,她爽快地答应了,唱一首《相逢是首歌》,深情婉转,唱出了大家的心声。是啊,天南海北,茫茫人海,我们相遇是缘,相逢是首歌,相聚是红楼佳话。我第二次抽到梨花,酒令是海棠陪一盏,当时海棠还没出现,先等着,后来高凤香老师抽到海棠,我俩还真是缘分不浅,不禁相视一笑,把盏共饮。想这几天的雅人雅事,感慨万端:

西山美景绚如画,碧荷芙蓉醉蝶肠。

雅集学坊生趣满,品红盛事笑声扬。

一周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是能有幸听专家们讲课,去曹雪芹纪念馆参观,和名师面对面交流,品红轩雅集,真的把平生没有经历过的都经历了,借用刘姥姥的话:"虽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

是啊,这次学习从视觉、听觉、味觉体验了《红楼梦》文化的艺术魅力,可以说这是一场文化盛宴,一次红楼文化之旅,一场大伽云集的兰亭盛会,更是现实版的红楼梦大观园的群芳聚会。

8月21日上午,老师和学员们基本都走了,我因为是下午六点的高铁票,时间比较从容,就又去植物园,重走曹雪芹小道,再访曹雪芹纪念馆,把之前匆匆忙忙看过的景点又重温一遍,感慨良多:

秋窗风雨一层凉,北上京都慕胜光。
朝访灵河青埂下,暮来黄叶故居旁。
补天顽石今犹在,小径疏篱翰墨香。
蝉唱西山诗意满,红楼盛宴咏流芳。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彭庆丽,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周口市作协会员、理事。有诗歌、散文、小说多篇见诸报刊、自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