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成功的标志

 王笃年 2022-11-18 发布于北京
家教不是家庭教学,是家庭教育,或者叫“家庭教养”。
近来关于教师子女学业优势的分析很多。居然有人提出,为“公平”应立法教师不准辅导自家孩子。
其实,有几个教师专门辅导过自家孩子?
我虽是化学教师,但我从未给自己孩子讲过一道化学题。
他也不听我讲,嫌耽误他玩。
其实,即使有老师会辅导自家孩子,他也只是能够辅导一个学科,这管多大用呢?
教师子女成才率高,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比较懂教育规律,不去瞎管孩子。
或者因为善于调动孩子自身积极性。
也有身为教师,对自家孩子却束手无策的。
因为他没有站好位、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角色弄混了。
比如詹大年老师公号里描述的这位:

詹老师给她分析出了五大败招:
第一:迷信书籍;
第二:分数至上;
第三:死缠烂打;
第四:误把爱好当特长;
第五:软硬兼施。
“迷信书籍”跟“看着别人咋办我咋办”是一样的,针对自家孩子,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能形成好的家教;
“分数至上”不要说在家长这里,就是孩子的学科教师,都不可以如此教育孩子。这叫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软硬兼施”、“死缠烂打”都是最最下策,也是一些家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在孩子眼里,你早就已经失败、投降了。请问哪一个胜利者还会在意手下败将的张牙舞爪?
误把爱好当特长”,不少家长试图投机取巧,引导孩子走人生捷径。通过一项特长,便获得某大学的入学资格,绕开普通高考。
殊不知,人生是旅程,没有哪一段是能够轻松绕开的。
“出力少、挣钱多、离家近”,据说是当下求职的最佳选择,果真如此吗?
这些话,在大多数年轻人那里,只是一种调侃而已。
一个青年人,如果天天想的只是“出力少、挣钱多、离家近”,你觉得他能有出息吗?
如果全社会的年轻人尽皆如此,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

下边说一个亲眼所见的事情,颇有感慨。
我认为,如果家庭教育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我说的这个小姑娘的样子,咱们的家教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2163日,周四的清晨7:20前后,有事外出一趟,返回学校的路上。
学校周边,道路车水马龙,狭窄的人行道上,学生、家长,熙熙攘攘,十分拥挤。
一个穿十一校服的女孩,走在我的前边。
忽然她停了下来,走向路边的小黄车(扫码可开的那种)。
我当时想,还有这么几步就到学校,不需要骑车了呀。于是故意走慢一点,看看她到底要干嘛。
结果,这姑娘只是把一辆屁股朝外撅着的车子向前推了推,让它跟别的车子屁股平齐。然后,就接着赶路了。
这样,人行道就相当于比原来宽出了二三十公分,大家走着顺畅多了。
说实在话,在看到此景之前,我这个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老教师,都不见得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
我怀疑自己主动服务公众的意识能不能达到这种高度。
什么样的家长,才能教出这样的孩子呢?
想起了鲁迅先生“一件小事”里那位扶起老妪的人力车夫。
想起了“觉醒时代”里北大教授辜鸿铭讲的中国人的和善精神。
我不知道这个女孩子她的学习成绩怎样。
但是,单凭这一小小举动就可判断,这个学生的家教是极其成功的。
我想,她知道为公众服务,就一定懂得努力学习的道理,成绩也一定不会差。
跟这个姑娘摆自行车行为类似的,还有我之前描述的:
把第一张卷子传给同桌;
开大会早入场则坐到一长排坐椅的中部;
轻轻拉着门把手关门;
等等。
这些行为,都是长期的家教培养出来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不是临时装可以装出来的。

关于家教,近来流行一词:鸡娃。
鸡娃,鸡什么娃?怎样鸡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