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别图表

 刘金宸 2022-11-18 发布于云南

赵竞按:

我整理了经别的资料,以便临床参考,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及治疗操作。

络脉,我也做了类似的整理。

链接:十六络脉图表

十二经别记载于《灵枢·经别》篇,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其循行有(从经脉分出)(进入胸腹腔)(于头颈部出来)(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的特点。

本文整理《灵枢·经别》《古典针灸入门》和教科书的经别原文、图片和表格,并附《素问·缪刺论》相关文本,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别》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肾,3胆、4肝,5胃、6脾,

7小肠、8心,9三焦、10心包,11大肠、12肺。

经别“离入出合”之腧穴

“离入出合”是经别循行的特征,《内经》却未指出对应的腧穴,以致教科书认为经别无穴。

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所列甚详,与《经别》篇基本吻合,见下表。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合穴歌诀(自拟)

小海天井曲池求,尺泽曲泽少海游,

委中阳陵足三里,阴陵曲泉阴谷流。

所入穴歌诀(自拟)

中府肩髃气冲门,极泉臑俞委阴谷,

天池百会环蠡沟,经别所入十二处。

汇合穴歌诀(自拟)

经别汇合穴,大肠肺扶突,

三焦包天牖,膀胱肾天柱,

肝胆瞳子髎,小心脾胃睛。

经别的病候和治疗用的井穴

《内经》记载了经脉、络脉、经筋的循行和病候,而经别却有循行、无病候。

《古典针灸入门》借鉴《素问·缪刺论》给出病候和治疗用的井穴。病候,见后文各经别。井穴,见下表,表中用穴与《素问·缪刺论》基本一致,个别稍异。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歌诀(自拟)

经别补井脾曲骨,大肠商商焦冲冲,

胆经窍阴复至阴,唯此四经有不同。

经别症状的时辰节律

《古典针灸入门》经别症状的起始与加重时间,与子午流注纳支法一致,见下图。

图片

歌诀(《针灸大成》)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1膀胱之经别

《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一道:即一条或一支),别入于,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入散;

直者,从膂上入于项(项:约当天柱穴部),复属于太阳(张介宾曰:“足太阳之正,入腘中,与少阴合而上行;其别一道下尻五寸,当承扶之次,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散于肾,循膂当心入散,上出于项,而复属于本经太阳,此内外同为一经也。”)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项:《太素》《甲乙》“项”下并有“痛”字。)。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王冰曰:“谓至阴穴”,《新校正》引《甲乙》:“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王冰曰:“谓金门穴”),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如食顷已:《太素》无此四字。)

“头项肩痛” ⇒至阴、金门

按:膀胱的经脉“上额,交巅”、“从巅至耳上角”、“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胂)”。

其络脉循行与上述症状无涉。

其经别“从膂上入于项”。

其经筋“上挟脊上项”、“结于枕骨,上头下颜”、“上结于完骨”。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太素》“引胁而痛”下有“内引心而痛”五字,与《新校正》引全元起本合。),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如:《太素》《甲乙》并作“而”。),刺之傍三痏,立已。

“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内引心而痛)”⇒背部膀胱经之阿是穴

按:膀胱的经脉“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胂),挟脊内”。

其络脉循行与上述症状无涉。

其经别“循膂,当心入散”,“从膂上入于项”。

其经筋“上挟脊上项”。

2肾之经别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腘中:委中以上会合足太阳经别。)

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椎:原作顀,据《甲乙》改。带脉:从第2腰椎处横出)

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项:约当天柱穴部。),合于太阳(张介宾曰:“足少阴之正,自腘中合于太阳,内行上至肾,当十四椎旁肾俞之次,出属带脉,其直者,上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王冰曰:“然骨之前,然谷穴也……刺此多见血,令人立饥欲食。”高世栻曰:“胀满有积,当刺其胸胁;若无积者,病少阴之络,上走心包,故当刺足少阴然谷之前。”),如食顷而已(食顷:即一顿饭的时间。),不已左取右(不已:《太素》《甲乙》并无此二字。),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取:《太素》《甲乙》并无此字。)

“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然骨

按:肾的经脉“上贯肝膈,入肺中”、“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其络脉“并经上走于心包下”。

其经别、经筋循行与上述症状无涉。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贲上:《四库》本“贲”下无“上”字。杨上善曰:“贲,膈也”。)。刺足下中央之脉(脉:《甲乙》作“络”。),各三痏(王冰注:“谓涌泉穴”。),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刺:《太素》《甲乙》“刺”上并有“缪”字,应补。),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涌泉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然骨

按:肾的经脉“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其络脉“并经上走于心包”。

其经别“系舌本,复出于项”。

其经筋“上至项”。

3胆之经别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

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散之上肝,贯心:《灵枢评文》拟改为“散之肝,上贯心”,以与足阳明条“散之脾,上通于心”和与足太阳条“散之肾”句法相合。如是,则足三阳经别分别散于脾、肾、肝而皆通于心。),以上挟,出颐颔(颐颔:均指下颌部,又释颐为颔中,颔为腮下。),散于,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张介宾曰:“足少阳绕髀阳,入毛际,与足厥阴合。其内行而别者,乃自季胁入胸属胆、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贯心,上挟咽,自颐颔中出,散于面,上系目系,复合少阳本经于目外眦瞳子髎也。”)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王冰曰:“谓窍阴穴”。《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窍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足窍阴

按:胆的经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循胸,过季胁”。

其络脉循行与上述症状无涉。

其经别“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

其经筋“上乘䏚、季胁”、“系于膺乳”。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王冰曰:“枢,谓髀枢也”。),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王冰曰:“则环跳穴也”。),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为:《太素》《甲乙》“为”下并有“痏”字,应据补。),立已。

“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环跳

按:胆的经脉“横入髀厌中”、“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

其络脉循行与上述症状无涉。

其经别“绕髀”。

其经筋“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4肝之经别

《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跗上:此经别于足背部分出。正统本《甲乙经》“跗”作“膝”,如是,则经别的部位上移。),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张介宾曰:“足厥阴之正,别足跗内行,上至阴毛之际,合于足少阳,与别者俱行,上布胁肋。”)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王冰曰:“谓大敦穴”),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杨上善曰:“疝痛者,阴之病也,女子阴气不胜于阳,故有顷已也。”),左取右,右取左。

“卒疝暴痛”⇒大敦

按:肝的经脉“入毛中,环阴器”。

其络脉“上睾,结于茎”。

其经别“上至毛际”。

其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

5胃之经别

《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上循,出于口,上頞䪼(頞:鼻根;䪼:眼眶下部),还系目系(目系:眼后内连于脑的组织),合于阳明也(张介宾曰:“足阳明上至髀关,其内行者,由气街入腹里,属于胃,散于脾,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上頞䪼,入承泣之次,系目系,为目下网,以合于阳明本经也。”)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明之经(经:《太素》《圣济》并作“络”字。),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次指:《太素》无此二字。王冰曰:“中当为大,亦传写中大之误也。……当言刺大指次指爪甲上,乃厉兑穴。”),左刺右,右刺左。

“鼽衄,上齿寒”⇒厉兑

按:胃的经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其络脉“上络头项”。

其经别“出于口,上頞䪼”。

其经筋“上挟口”、“下结于鼻”。

附《素问·缪刺论》:缪传引上齿(引:《太素》作“痛”字。),齿唇寒痛(齿唇寒痛:《甲乙》作“齿唇寒”,《太素》作“齿唇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脉血:疑作“血络”。王冰曰:“若病缪传而引上齿,齿唇寒痛者,刺手背阳明络也。”)。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足:《甲乙》“足”上有“刺”字。王冰曰:“谓第二指厉兑穴也”。),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王冰曰:“谓商阳穴。……《针经》曰:'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痛上齿,齿唇寒痛” ⇒手背阳明血络、厉兑、商阳

6脾之经别

《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上:此前应据《甲乙》补“别”字,与诸阴之例合。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指股前,约当冲门、气冲部会合入腹。),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上结于咽(结:应据《太素》改为“络”。),贯舌本(舌本:原作“舌中”,此据《甲乙》《太素》改。张介宾曰:“足太阴之正,上股内,合于足阳明,与别者俱行,上咽贯舌。”)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是腰俞:《太素》无此三字,与《新校正》引全元起本合。),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王冰注曰:“《中诰孔穴经》云:左取右,右取左,穴当中,不应尔也。次腰下侠尻有骨空各四,皆主腰痛,下髎主与经同,是足太阴、厥阴、少阴所结。”)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腰俞(王注谓下髎)

按:脾的经脉、络脉、经别循行均不涉及上述症状。

其经筋“上腹,结于脐”、“其内者,着于脊”。

7小肠之经别

《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指地:地在下,由上而下的意思。杨上善曰:“手之六经,唯此一经下行,余并上行向头。”),别于肩解(肩解:指肩关节部。),入腋,走心,系小肠也(系小肠:此经未记“上行向头”的一支,应与各经别一致,上合于手太阳,并与手少阴经别同行。张介宾曰:“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经脉》篇言交肩上,入缺盆,络心;此言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盖前后皆有入心之脉。”)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无之。

8心之经别

《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渊腋:指腋窝部,非胆经穴名,此处约当极泉部),属于心(此经未记与小肠的联系,应补),上走喉咙,出于(出于面:约经天窗、天容穴部与手太阳经会合后上行),合目内眦(张介宾曰:“手少阴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阳渊腋之次,行两筋之间,内属于心,与手太阳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挟于咽,出于面,合于目内眦,是当与足太阳睛明相会矣。”)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无之。

9三焦之经别

《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指天:两字疑原属添注,与手太阳经别的“指地”相仿,与他经文字不一致。或说手少阳经别,起于巅顶,其部位在上,故称指天。手三阳只此经从头部分出,与手阳明、手太阳所说不同),别于,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张介宾曰:“指天者,天属阳,运于地之外。手少阳之正,上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包罗脏腑之外,故曰指天。”)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中:《太素》作“小”。),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痏:针后穴位上的创痕,在此意指针刺之次数。王冰曰:“谓关冲穴”。),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有顷:不久。),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关冲

按:三焦的经脉“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上项”。

其络脉“外绕臂,注胸中”。

其经别“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其经筋“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当曲颊入系舌本”。

10心包之经别

《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渊腋:指腋部,其下3寸当天池穴处),入胸中;

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循:《太素》作“上循”),出后,合少阳完骨之下(完骨之下:约当天牖穴部。张介宾曰:“手厥阴之正,其别而内行者,与少阴之脉,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阳渊腋之次,入胸中,属于三焦,乃出循喉咙,行耳后,合手足少阳于完骨之下。”)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无之。

11大肠之经别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膺乳:膺,胸旁;乳,乳部。《太素》作“至膺乳”三字,指达到胸旁和乳部。)

别于肩髃(肩髃:此指肩峰部。),入柱骨(柱骨:指锁骨,又指颈椎。《素问·气府论》:“柱骨之会各一”,王冰注:“谓天鼎二穴”,杨注:“柱骨,谓缺盆骨上极高处也。与诸脉会入缺盆之处,名曰会也。手阳明脉上至柱骨之上,复出柱骨之下入缺盆也”,这是指的锁骨。滑注:“肩胛上际会处为天柱骨……上出柱骨之会上,会于大椎”,张注补充说:“肩背之上,颈项之根,为天柱骨;六阳皆会于督脉之大椎,是为会上”。可知原先意指锁骨,骨下称缺盆,后以之称颈椎,名为“天柱骨”,以与原“柱骨”相区分。),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出缺盆:约当扶突穴部。),合于阳明也(张介宾曰:“手阳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间,其内行者,别于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肠,属于肺;其上者,循喉咙,复出缺盆,而合于阳明本经也。”)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息:《甲乙》作“急”。支:《六元正纪》王冰注曰“支,拄妨也”。胠:龙伯坚说:“腋下叫作胠,胠下叫作胁,胁的尽处叫作季胁,季胁的下面侠脊两旁空软处叫作䏚。”),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王冰曰:“谓商阳穴”,《新校正》引《甲乙》:“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商阳

按:大肠的经脉“络肺,下膈”。

其络脉循行与上述症状无涉。

其经别“循膺乳”、“属于肺,上循喉咙”。

其经筋循行与上述症状无涉。 

附《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音:《太素》无此字。)。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王冰曰:“亦同前商阳穴。”),立闻(准前后例,“立闻”下,似脱“左刺右,右刺左”六字。)。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王冰曰:“谓中冲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古经脱简,无络可寻之。恐是刺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何以言之?下文云,手少阴络会耳中也。若小指之端,是谓少冲。”《新校正》云:“按王氏云'恐是小指爪甲上少冲穴’。按《甲乙经》'手心主之正,上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如是则安得不刺中冲,而疑为少冲也。”),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王冰曰:“不时闻者,络气已绝,故不可刺。”)

耳中生风者(姚止庵曰:“生风谓耳中自响,如闻风声也。”),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耳聋,时不闻音”、“耳中生风”⇒商阳、中冲

按:大肠的的经脉、经别、经筋与上述症状无涉。

其络脉“入耳,合于宗脉”。 

附《素问·缪刺论》: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通:《甲乙》作“过”。王冰曰:“手阳明……谓前手大指次指去端如韭叶者也,是谓商阳。……耳前通脉,手阳明脉,正当听会之分。”森立之曰:“耳聋定法,宜刺手阳明。若不已者,其动脉自有通耳前者,探得之,而直刺其处,亦阿是之法也。与后条治龋法同理,而此云出耳前,后云入齿中,出入二字,下得尤妙。”)

齿龋,刺手阳明(阳明:《甲乙》此下有“立已”二字。)。不已,刺其脉入齿中(《针灸大成》:“龈交”),立已。

“耳聋”⇒商阳、听会(此从王注)

“齿龋”⇒商阳、龈交(此参王注和《针灸大成》)

按:大肠的经脉“入下齿中”。

其络脉“上曲颊偏齿”、“入耳,合于宗脉”。

其经别、经筋循行与上述症状无涉。 

附《素问·缪刺论》:缪传引上齿(引:《太素》作“痛”字。),齿唇寒痛(齿唇寒痛:《甲乙》作“齿唇寒”,《太素》作“齿唇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脉血:疑作“血络”。王冰曰:“若病缪传而引上齿,齿唇寒痛者,刺手背阳明络也。”)。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足:《甲乙》“足”上有“刺”字。王冰曰:“谓第二指厉兑穴也”。),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王冰曰:“谓商阳穴。……《针经》曰:'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痛上齿,齿唇寒痛” ⇒手背阳明血络、厉兑、商阳

12肺之经别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正: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意指从十二经脉分出。),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别入渊腋:指分支进入腋窝。“渊腋”不宜作穴名解。),入走肺,散之大肠(大肠:原作“太阳”,据《太素》改。);

上入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复合阳明:又合于手阳明经,约当扶突穴部。张介宾曰:“手太阴之正,其内行者,自天府别入渊腋,由手少阴心经之前,入内走肺,散之大肠;其上行者,出缺盆,循喉咙,复合于手阳明经。”)

《古典针灸入门》

图片

附《素问·缪刺论》:无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