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心痛

 老庄友华 2022-11-18 发布于海南

题目是出自一位波斯诗人的名句,这是我在去年出版的《THE HEARTBEAT OF IRAN:Real Voices of a Country and Its People》(伊朗的心跳: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的真实声音)中读到的,不过今天的这篇文章不属于介绍英文书籍的《西书漫读》系列,也并不打算谈论伊朗,尽管文章中提及的某些东西或许也适合今天在西方的伊朗人。

今天主要是想谈一谈各国的润出者对于其故国的心态问题,之所以想聊聊这方面,倒是的确也和前一段看过的几本书籍有关,这些书中有的是讲纳粹上台前后德国人移民去美国的故事,也有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是冷战时代的俄国和东欧流亡人士,又或者那些形形色色的脱北者,但是为了行文节奏的连贯性以及读者想必可以理解的某种原因,就不再逐一点出这些书名或引述并翻译了。

在上述这些地域的润出者当中,有一派是比较洒脱的,与另外一些人相比没有那么深厚沉重的故国情怀,就好比某位谷歌大佬的老爹,告诉他的儿子,哪里有freedom,哪里就是祖国,一走百了,不再回头。有些人的情绪中则不仅仅是洒脱,恐怕还带有几分遗恨,比如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即便在纳粹垮台之后,也不曾考虑再踏回德国本土一步,因为对于德国的普通人,爱因斯坦也是不谅解的,他说“站在纳粹党背后的是德国人民……他们把他(希特勒)选举出来。德国人是唯一没有做过任何认真的抵抗来保护无辜的受害者的民族”。说实在的,当初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建议造原子弹,内心中大概不会想到原子弹有一天会投向日本人,但是会不会投向他自己的祖国呢?对于这一点,说爱因斯坦从来没想过,也不那么让人信服。

但是也有另外一批润出者,虽然他们在故国时活得并不开心,有的甚至颇为淒惨,但其心态可能正应了现在流行的那句“彼之虐我千百遍,我却待之如初恋”,这些人心中仍旧总是放不下那片令其伤心之地。在他们当中大致上又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并不觉得眼下生活的地方好,认为此地亦非梦想之地,并且始终还怀抱着期盼,认为其故土早晚应该会变成梦里的样子,比如同样大名鼎鼎的索尔仁尼琴,他在西方的境遇,可能和当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情况类似,因为西方人并没有多么拿作家当回事,更何况你还是外语作家,所以这两位大作家对西方的感受原本就不大好,正好故国新统治者对其发出回国邀请,于是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只不过,像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这类在故国新统治者眼中份量很重的润出者毕竟不多,所以第一类中即便有人同样不满意新生活的地方,但是因为没有人邀请你回去,自己想回去的话,一来有个能否再回去的问题,二来有回去之后活得如何的顾忌,所以也只好学会在不大习惯的新环境中慢慢适应了。

第二大类则是切身感受到新地方的好,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感受,反而让他们更加不能割舍对故国的牵挂,也更加强烈地梦想着:故国有一天也能像新地方这样好。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对故国的态度表面上和爱因斯坦背道而驰,但又或许有某种相通,爱因斯坦是有遗恨在故国,而这些人则是有遗爱在那里而已。这些人也正像开篇所提波斯诗人说过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心痛”,一想到故国,一对比当下所在,他们就心痛,一心痛就不能在新地方彻彻底底开始全新的生活,而是可能时不时还想介入故国之事。他们当中的人,运气好的可能像捷尔吉·施瓦茨那样的金融大亨,终能活到梦想成真,这大概因为他们故国之人原本族群智慧和品格并不低,仅仅是因外力作用而困于一时,类似的可能还包括朴正熙或全斗焕时代润去日本的那些韩国人,运气不好的,则这种心痛大概就要伴随到闭上眼睛的那一天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