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画家罗聘称能看到鬼,还画下了鬼的样子,从乾隆时期流传至今

 沧海一粟1951 2022-11-18 发布于江苏

爱画画的天花

中国人的民间信仰是多元、多样的,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流行神鬼文化,比如我们熟知的《聊斋志异》。在清代也有一位画家,他说他能看到鬼,并且画出了鬼的样子,他叫罗聘,他创作的《鬼趣图》从乾隆时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副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鬼趣图》作者罗聘

罗聘(1733—1799年),清代画家,祖籍安徽歙县,后来迁居到扬州。他自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并培养他成为一名画家。后来他拜金农为师,因为才华横溢,成为“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怪在擅长于创作世俗之外的新奇有趣的作品,他们并非故意为之,而是看世界的眼光和角度确实不同常人。罗聘画鬼,也是如此。

有人称罗聘一半是人才,一半是鬼才。纪晓岚说,罗聘有一双绿色的眼珠,大白天就能看见鬼。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描述罗聘见到的鬼是这样的:

凡有人处,皆有鬼。那些横死的鬼,通常害人,万万不可接近。一般的鬼,上午阳气旺盛,他们在墙根底下庇荫,午后,阴气盛行,他们则四散游走,穿墙而过,遇路人则避着走。



罗聘喜欢写鬼,也喜欢画鬼。他曾在诗中写道:

深秋的黄昏,我在昏黄的灯下读书,三五个鬼伸长着脖子,佝偻着身子,龇牙咧嘴地向我走来。

中年时期的罗聘,从扬州到北京卖画,但是并不顺利。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识了清代官场的虚伪,也体会到了世态炎凉,画山水花鸟无法表达他对社会的看法与观点,他知道自己有异于常人之处,所以,他声称自己能看到鬼,并且将他所见到的鬼画了下来。

奇特的《鬼趣图》

罗聘创作的鬼图有很多幅,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鬼趣图》。

《鬼趣图》很特别,它没有总体的构思,是由散页拼起来的,每一页的尺寸都不一样。《鬼趣图》一共有八幅:

第一幅图中有一个胖鬼一个瘦鬼,瘦鬼头上戴着官帽,因此有人认为这副画针砭时弊,一胖一瘦两鬼分别代表了穷人和富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不满。但是为什么瘦鬼是官员,而胖鬼是穷人,至今没人说得清楚。



第二幅图中画的是无常,后面一对男女,好像被无常勾走了,女鬼被画得美艳又凄惨。

第三幅图中一个大头鬼正在追两个小鬼,小鬼一面跑一面回头张望。

第四幅图中画了一个女鬼,据说是罗聘在镇江焦山看到的,因为他的眼睛是绿色的,能白日见鬼,于是,大家就信了。

第五幅图中画了一个瘦弱得只剩一副骨架的鬼,亦步亦趋地跟在另一个满身肥肉的胖鬼后面。这幅图最有趣,是《鬼趣图》的画眼。

第六幅图中一个矮鬼扶杖踞地,一个红衣小鬼在他的挟持下给他捧着酒盅。



第七幅图中在风雨中一个鬼打着伞匆匆忙忙地走,前面有个先行的,还有两个鬼脑袋在伞旁出现。当时戏曲中“钟馗嫁妹”的桥段里经常出现破伞,这应该是钟馗嫁妹的场景。

第八幅是两个白骨骷髅在枫林中的坟冢说话。

《鬼趣图》新颖奇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罗聘本人也非常喜欢《鬼趣图》,多年来一直随身携带。他去京城卖画,人们看到《鬼趣图》纷纷称奇。其实,罗聘《鬼趣图》中的鬼并不可怕,当年鲁迅先生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也说“哪里有鬼影子,只不过是一些怪人而已嘛”,但是创作《鬼趣图》的历史意义重大。

《鬼趣图》的影响深远

《鬼趣图》有150多个题跋,1766年,文人沈大成为《鬼趣图》写了第一则题跋,之后有七十余人在《鬼趣图》上留下题跋,他们大多为清代的名人贤士和学者。这些题跋中有谈论鬼神的,有感叹命运的,还有讽喻世事的,罗聘也因为这幅画名声大噪。



罗聘画鬼声名远扬,不仅仅因为他精湛的画功,更重要的是画中的奇巧心思。虽然他说画鬼只是玩笑之作,但有人认为,画鬼即是画人,清朝的“文字狱”非常残酷,罗聘不便于直接描摹人间丑恶现象,只能转而画鬼,借鬼暗讽当时社会,寓意人类终将变成鬼的同类,表达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懑。所以,《鬼趣图》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同时期的《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为了避开“文字狱”,用“鬼”来反映社会现实,这也是清代文坛的一个特点。

当然,画鬼并不具备多深的艺术价值,只是一个影射现实的载体,但它体现出的历史价值,却是其他题材画作无法比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