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到举报,说你私藏枪支!”1996年,民警前来收缴枪支。老人拿出两把枪和一张纸条。不料,民警看完:误会了,枪给您! 中国是个武德充沛的国家,建国之后,为了抵御前苏联和其他的潜在军事威胁,民兵制度应运而生。 但到了90年代后,世界趋于和平,民兵的存在也不再至关重要,再加上民兵所持有的武器时常被用来进行械斗,国家便发布了禁枪的命令。 发布禁枪令不久后的一天,山东莱芜的民警接到群众举报,说有一名老人私藏枪支,可能会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民警听了,如临大敌,立马集合,全副武装地来到了老人的家门口。带头的民警敲响了老人的家门,而他们的旁边伏着几名荷枪实弹的民警,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可是门一开,出来的老人虽然白发苍苍,但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老人一看这几名民警,心里就明白了七八分。随手招呼他们进来。 老人先引着他们进来,随后自顾自地进入卧室,拿出了一个用好几层红布包裹的布包,随后说:“这就是那两把枪,都在这了,你们等着,我去给你们泡茶去。” 民警各个面面相觑,但还是没有立马收缴枪支,只是等着老人泡茶,静观其变。 老人来之后,民警们就迫不及待地将群众对老人的举报给老人说明,随后表达了要收缴枪支的要求。 老人一听,也不答话,拿出了一张纸,交给民警让他们看。民警们打开折好的纸条,一眼就看到了这是来自解放军某部队下发的文件,右下角还有部队盖的红印章。 民警看了上面的字,各个惊愕万分。老人这才将枪的来历娓娓道来。 老人叫滕西远,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当时兵荒马乱,他小时候父母双亡,只得到街上乞讨为生。 日军发动侵略后,山东就是被战火波及的最前线,老人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不仅如此,老人的叔叔和堂兄都被日本人抓走。 眼见自己的生活和亲人都受到了日本人的残忍迫害,再见到了日本人在山东的强盗行为,他对日本人自然是恨之入骨。 随后他便自告奋勇地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 当时他才十三岁,再加上长时间的营养不良,还没一杆枪高。游击队的首长看他这个体型,便让他专门搜集日军的情报,用来帮助游击队。 稍长之后,在他再三请求之下,他终于能够参与战斗了。 没过多久,他就因为机缘巧合参加了1940年的杨家恒战斗。 老人的第一把枪便是在这时缴获的。当时我军虽然是伏击日军,但是装备质量和弹药数量远远不及日军,所以他们没办法用火力压制日军,只能冲上去跟他们肉搏。 当时,滕西远凭借着灵巧的身躯,成功接近了一名带着武士刀的日军军官。滕西远已经没有子弹了,他枪上的刺刀便是他唯一的武器。 日军军官看到他后,提刀便向滕西远的心口刺去,滕西远躲闪不及,还是被刺到了腋窝处。 但滕西远此时已经杀红了眼,他不顾疼痛,举起枪便朝敌人的胸口刺去,而敌人便倒在了血泊之中。 战斗结束后,滕西远因为自己的英勇表现,被首长奖励了一把当时十分稀有的毛瑟手枪,俗称“王八盒子”。 第二把枪则是从解放战争中得到的。 当时他和两个战友监视敌军,突然发现有大约两百人的敌军正朝着他们的方向突围。滕西远看到后,冷静地指挥两名战友去报信,自己则躲在一块高处的大石头后面。 敌军一靠近,他就大声呼喊,一下子镇住了惊慌失措的敌军,敌军不知虚实,以为面前的是一支大部队,随后竟然听从滕西远的命令,放下枪投降了! 战斗胜利后,粟裕听闻了滕西远的壮举,将一把崭新的德国毛瑟枪送给了他。 之后,老人又讲到他参加抗美援朝的事情,听得那几个民警个个唏嘘不已,感慨万分。 老人说,部队为了表彰老人,特地发布了一道命令,特许老人自己保管这两把枪。 民警得知后,二话不说,请示上级,特别给老人办了一张持枪证。 对此 ,民警们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收缴枪械是为了不让枪械危害人民的安全,可是老人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民警们又怎么能把枪收缴呢? ![]() |
|
来自: 新用户2830kzGu > 《中国政治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