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学习汉唐经方的过程中,读过的古籍

 德寿堂图书馆 2022-11-18 发布于黑龙江

一、出土文献:

马王堆、武威、居延、敦煌、新疆、张家山、天回等地出土的简帛医学材料。

不能只读译文、释文,要与影印图片对照着看,与传世文献对照着看。

二、传世文献:

汉代:《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素问》和《灵枢》:是绵崽大一时看的最多的两部书,其中《素问》大约通读了两遍,《灵枢》通读了一遍。后面由于学习重心逐渐便宜到了汉唐医方上,所以对这两本经典就看的稍微少了一些。但在做一些汉唐医学理论研究,尤其是与《删繁方》及出土文献比对研究时,仍时常翻阅。注本方面,可以参考森立之的《素问考注》,郭霭春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和《灵枢经校译》。

《神农本草经》:绵崽在本科期间是可以通篇背诵的,对后面理解汉唐医方的组方用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现在忘了一些,但常用药还是有些印象的。注本方面,感觉背就可以了,不需要看什么注本,后世一些“本草经解”类的书籍意义也不是很大,反而会干扰初学者对药物功效的理解。

《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于这两部书,相信每一位学中医的人都清楚它无与伦比的价值,绵崽仅在这里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以《伤寒论》为例,首先,找到大学图书馆中所有版本的《伤寒论》,无论是《玉函经》本、唐本、宋本、淳化本、康平本、康治本通通找来,堆在桌子上;其次,找到大学图书馆中所有有关《伤寒论》的注疏,不管古今中日的,一齐抱过来,大大小小几十本摊在桌子上;最后,逐条推进,横向阅读,每学一条,就把关于这条的所有版本及注释通读一遍,并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自认为重要的注疏记录下来,形成一部自己专属的“《伤寒论集注》”。可惜的是,绵崽的这两本“集注”在毕业搬宿舍时不知道放在哪个箱子里找不着了,不过也许哪天搬家的时候又自己出来了。版本方面,绵崽背的是《金匮玉函经》版的《伤寒论》和吴迁本的《金匮要略》,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版本。注本方面,可以参考李彣的《金匮要略广注》,森立之的《伤寒论考注》和《金匮要略考注》(残卷),郭霭春的《伤寒论校注语译》《金匮要略校注语译》。

绵崽认为,在经典的学习上,“考”的意义要大于“注”,“注”的意义要大于“释”,因此如能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阐释历史,那么你必将有超乎意料的收获。

晋唐:《脉经》《肘后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

《脉经》:是绵崽读过的第一部中医书籍。记得是高二放暑假的时候,在图书大厦高高的书柜顶层,放着这么一本不太起眼的小册子。因当时听闻中医“把脉”是门了不起的功夫,因此便买了回家,想着闲暇的时候可以翻翻。也未曾想,即是从此刻开始,便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历史上很多医家对王叔和的功过褒贬不一,所以导致了《脉经》这部著作也是常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然而绵崽认为,《脉经》这部书虽以脉为名,但事实上却是一部对我们今天梳理两汉时期医学脉络,研究两汉时期医学理论有着重大意义的不世之作。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多地出土医简的先后现世,中医医史文献界对《脉经》也愈发重视起来。

《刘涓子鬼遗方》:绵崽通读过一遍,启发良多,例如其中大黄牡丹汤的组成与《金匮》不同,在甜瓜子难求的今天,颇有借鉴意义。

《诸病源候论》:绵崽通读过一遍,但检索过无数遍,是学习经方必备的工具书。

《肘后方》《小品方》《备急千金要方》(含《新雕》和《真本》)《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这六部医书是晋唐医学的灵魂所在,也是除《本经》《伤寒》《金匮》之外,绵崽读过最多的六部方书,学术研究的根基,临床诊疗的方库,均源于此。其中《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认真研读不下六遍,《外台秘要》三遍,《医心方》一遍,至于《肘后方》《小品方》两本小册子就记不清翻了多少遍了。由于体量庞大,系统繁杂,因此在学习时,既要按疾病整理类方,又要跨疾病归纳方证,需要一定的毅力与恒心。碰到像五劳六极、藏腑寒热这样一时间难以理解的疾病时,不妨看看绵崽的文章,也许能为您提供一点思路。

《太素》和《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大一大二学习《内经》时读过一两遍,后面重心转到经方后就很少接触了。

《甲乙经》:由于绵崽不擅长针灸,因此只是草草翻过,没有太多的感悟。

宋元:《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苏沈良方》《类证活人书》《洪氏集验方》《严氏济生方》《杨氏家藏方》《仁斋直指方》《魏氏家藏方》《卫生家宝方》《鸡峰普济方》《永类钤方》以及张元素和金元四大家的各类著作

在对六部唐方有一定的积累后,再读宋以后的方书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并且可以明显感知到医方由上至下,由古至今的衍生和燮变。绵崽阅读这部分方书的目的,主要想从中摘取些好方,充盈临床诊疗的方库。《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只是用药品类上发生了些许改变,但大抵还是沿用了晋唐经方的法度。另外几部,像《仁斋直指方》和 “家藏方”们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阅读这类方书时可以轻松一点,见到好方、怪方可以先摘录到自己的方库中,日后再慢慢研究。

明代:《奇效良方》《赤水玄珠》《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傅青主女科》

明代的医书实在是太多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诸多明方之中,绵崽最喜欢的一部就是明太医院院使董宿编著的《奇效良方》,别看这本书虽然名气不大,但处方用药却颇有晋唐神韵,完全不像是那个百家争鸣时代的作品。这便让绵崽不禁猜测,是不是从唐至明千百年来,宫廷里太医们的路子从来就没怎么变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