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村中核酸检测点见闻

 庚儒说 2022-11-18 发布于黑龙江

本文约1000字,阅读约需3分钟。

坐标黑龙江省西南部某村。

因省会再次发生疫情,本市作为邻市,早在未发生疫情时就已预案的冬季全员核酸检测正式启动了。为了就近就便,更重要的是避免大规模聚集,这次全市采取的都是在本村屯、本社区设立临时站点进行检测。市指挥部对临时站点的格局布置、人员配置都做了详细的要求。相应物资,各县区自行筹备。

只靠医护人员显然无法完成这个任务,除了最专业的捅嗓子那一下,其余人员都是现培训、现上阵,包括登记信息、录入信息、现场维持秩序等,都是屯子里的年轻人儿、明白人儿。此外,乡(镇)干部一名,作为临时站点的点长来总负责总调度;派出所民警一名,作为安保人员;其余乡村人员若干,机动应对。

采集的前一天,布置现场就反复改了几次。理想状态当然是前来检测的村民“不走回头路”,一条直线完成,才能最有效地避免聚集。村委会的小楼是没这个条件的,因为每间屋子都是进出一个门。因陋就简,用垃圾桶架设警戒线、用砖头作为户外的“一米间隔线”,蛇形排列,基本已经做到一字排开。

随后,分管科教文卫的副乡长来验收,看到现场布置后非常诚恳地说,县里几次开会强调了“几个不可以”,咱们这么布置肯定是不行的,要是来检查,咱们又得被问责。改吧。点长、村书记思考一番,凑来了一堆路障,做了改动,这次比之前确实看着要利索一些。

第二天,五点半起床,医务人员六点到场,各个岗位的人穿上防护服,准备一场恶战。通知六点半开始,没到六点半,就已经有老乡们陆陆续续前来排队。尽管我们自认为已经考虑的足够周到,也做好了当天各种意外发生的心理准备,但是检测当天的状况,还是有些疲于应对。好在,整体进行地比较顺利。

做工作,似乎应变能力比准备周密更重要。




党章中明确规定,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再建言献策。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执行是第一位的。村民们的反应还是比较积极的。他们常说的,“共产党和国家还管着你,在老美国咱们就没人管了。”

有些难落实的地方还是值得说说的。在村里一年半,我深深感受到上级机关与基层单位的互不理解。机关里总觉得基层“怎么这简单的事落实不下去,怎么这么简单的表格填不明白”,基层觉得机关“成天没啥事,工作压力小,责任都推到基层”。基层对机关的不了解,造成的伤害不大;机关对基层的不了解,伤害可是灾难级的。

比如,要求扫行程码和健康码,但是很多老人不但不会扫,甚至手机都还是功能机。虽然方案中已经想到,可以让年轻人用自己的手机添加自家老人的,但很多老人家中年轻人根本不在家。最后只能用手动登记身份证的方式解决。

比如,划定了警戒线和安全距离,但是老乡们见面就唠两句的习性和不愿轻易被人劝的犟劲儿,让我们在维持现场秩序时很难办。甚至还有不戴口罩就来的。

……

我始终对基层缺人手缺青壮力量的现状是忧心忡忡的。可以说疫情让我们的治理体系在公众面前完全展示出来,既展现出了坚强的韧劲,也展现出了不足的后劲。就像乡干部说的,“上级既然要求了,我们唯有克服困难去落实。”

眼下的稳定运行是靠不少人的奉献得来的,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那句话,农村(或者说基层)应该是一部大书,我只不过翻看了几页,便忍不住做了这么多批注,而且未必批注得恰当。或许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翻阅这本书,甚至连封面都没有看到过;但有志于从政,有志于主政一方的此中人,真该来好好读读这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