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什么样子的,3分钟带你看图了解

 12345csdms 2022-11-18 发布于湖南

小樱老师 环球奇观大全 2021-07-09 23:16

收录于合集

#探索发现55
#探索宇宙24
#神奇动物10
#航空航天11
#自然奇观3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和岩石圈。地球中心是地核,由因高温而熔化的金属构成。地核上面是由固态和液态岩石组成的地幔;地幔上面就地壳,再往上面就是岩石圈,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岩石表层,它只是一个包裹着地球的薄层,叫作岩石圈。整个地球被一层气体环绕保护着,即大气层。

图片

图片
地球的结构

岩石圈厚度为6千米至70千米,为地壳的最外层。

图片
地壳的厚度为6千米至70千米

我们岩石圈之上的水圈


水圈就是陆地上的大洋河流和我们上方的大气层。岩石圈、水圈及水圈环绕着地球,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必要的空气、水分、营养物质等生存条件。

大气层

大气由多种气体组成,还含有少量固体和液体杂质。
大气里除水汽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干洁大气里主要成分是氧、氮、氩、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氖、氦、臭氧等微量气体。

大气层根据不同气体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层。大气层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空气以及饮用水。

大气层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空气以及饮用水

空气中的气体

按体积计算,干洁大气里氮占78.08%,氧占20.95%,氩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合起来还不到0.01%。90千米以下,干洁大气成分的比大致不变。90千米以上,大气成分主要是氮、氧,但是由于太阳紫外线照射,氧、氮已经电离成带电粒子。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占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冰山将不会融化,全球将不会变暖,温度将恢复正常,冬天将会变寒冷,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将为零下22摄氏度。

图片

温室效应


水圈


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液体部分,占地球表面积的71%,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等;但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淡水。

图片
水圈的占比


我们脚下的地幔和地核


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地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图片
上地幔

下地幔

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地幔是传统固体地球划分的一个层。为了研究和探讨地球的起源与地球内部运动,江发世在《地球新论》一文将固体地球的结构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将传统的地幔划分为地球的外过渡层。

图片

下地幔

外地核

外地核的物质组成为液态的 铁、 镍(少量硅硫等), 温度3700~5500℃。 外核的深度介于2900千米和5100千米之间,外核温度约为3700摄氏度。研究表明,地核可能仍然影响着 地幔的温度分布,因而也可能间接地控制 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随着科技发展也发现地球表面的很多热点就起源于核幔边界。地磁、 地震和 极光中包含着丰富的地核信息。

外地核

内陆核

内陆核又称内核G层,呈球体状。位于地球的核心部分,距离地表的深度为5155~6371千米。其半径,即厚度为1216千米,占地核半径的1/3。呈固态,能传播横波。物质组成为铁镍合金。温度4720~6000℃。有些科学家认为,内陆核还分为两层,分界面大概在中间,虽然两层都是铁镍合金,但有不同的结晶结构。

内陆核

地球这么厚,那么人类目前能到达地球内部的哪个部分呢?前苏联在在人迹罕至的帕钦加地区,钻出有史以来最深的洞,洞深超过7英里(约11.2公里)。俄国钻了15年多,最终钻到地壳内部40226英尺深处,这项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不能继续下去的原因据说一个是地下高温会融化钻头,还有一个原因是听到了来自地下地狱般的恐怖声音。


我们脚下的岩石和土壤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则由微小的矿物碎片组成。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变成原始土壤后经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作用变成成熟的土壤土壤的侵蚀堆积又是岩石圈沉积岩的重要来源,岩石是古代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物质,经过很多自然原因慢慢形成了土壤。

岩石的种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三种岩石是最基本的岩石。三大类岩石是可以通过各种岩作用相互转化的,这也就形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不同类型的岩石形成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条件

岩浆通过裂缝到达地表,冷却时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岩石在海底积聚的沉积物在水的压力和其他岩石的挤压下变为沉积岩

图片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变质岩是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摄氏度)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当温度高于800度时,岩石开始融化,重新变回岩浆。

图片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岩石和矿物

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绝对的纯净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纯净物是指物质化学成分相对单一的物质。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

所以说,矿物是组成岩石的一种主要成分,当然,还有玻璃质的岩石是不能分辨其中的矿物的,而岩石则是由多种矿物或者玻璃质组成.比如,花岗岩中包含了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等矿物岩石是两种或多种矿物的天然混合物,其成分决定了它的种类。比如,花岗岩包含石英、长石和云母。如果缺少其中任意一种矿物,它就不能被称为花岗岩。

图片
花岗岩的成分

矿物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和单质,是岩石的基本组成成分通常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原子排列规则和性质,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绝大部分是固态的(如石英),极个别是液态的(如自然汞)。

根据其成分和内部结构对其进行分类,其硬度通过摩氏硬度来衡量。按照从最软到最硬,摩氏硬度比较了10种矿物。每种矿物均可用下一级硬度的矿物划出划痕。

图片
矿物硬度可通过摩氏硬度来衡量

土壤

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土壤在自然界中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所以,土壤既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又是各种地理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从左到右依次为永久冻土、沙漠土壤、高山土壤、热带土壤

永久冻土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的北部、北美洲、北冰洋大陆架以及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高原。一般分布在地下30~40厘米处,通常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夏季融化,下层仍处于冰冻状态。

沙漠土壤腐殖质含量很低,通常在0.5%或0.3%以下。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表层为孔状结皮层和结皮下的鳞片状层;亚表层具有“黏化”和“铁质化”的红棕色紧实层。土层中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的易溶性盐类。

高山土壤森林郁闭线以上的高山或无林高原面上的土壤。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上部浅浅地覆在花岗岩表面。

热带土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被称为红土。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来自岩石、无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构成。地球表面形成 1厘米厚的土壤,约需要 300 年或更长时间。土壤被分为不同的土壤层,为生命在地表生存提供营养。

土壤层

我们人类的日常活动,已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人类和各种动植物的生命安全。

地球因表面70%被水覆盖,被称之为“蓝色星球”。地球已经有近45亿年的历史,在银河系和太阳系中适宜的位置,使其在大约10亿年前就产生了数百万种生命。《全景图解百科全书:思维导图启蒙典藏中文版——地球》一书详细介绍了地球的历史和结构、大陆的形成,构成地球的岩石、土壤、河流、冰川、大气等,讲解了地球上的火山、地震、海啸、云、雨、飓风等活动和现象,并介绍了地球的水循环、生态系统与栖息地、森林、沙漠等相关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