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聚散如行云流水,有的模糊得没有半点痕迹;有的却象佳酿,愈久愈香醇,使人心醉,让人回味。此刻的夜半钟声,又令我想起我的老师陈忠先生。 那是多年前的岁末之夜,我揣着浓重的忧郁和无望的心绪,在校园里徘徊,徘徊在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照耀的校园,本打算不辞而别,让冷漠磨难的心到处流浪。可是两年来,先生书房那盏灯一直温暖着我。我于是扣开书屋,仅想与先生一人话别。这是怎样一个亲切真挚而又欢畅的促膝长谈啊!一股暖流缓缓地从我心田流过,我的心开始复苏。要不是新年钟声敲响,我才不愿离去。打那以后,我才真正感受到大学生活中有阳关,有温情,也有信念。 先生为人正直,治学严谨,敬业育人。先生的师德和私德,学识和远见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我不能忘记先生那洋洋洒洒的讲座;不能忘记先生融知识和思想于一炉的教学;更不能忘记那个酷暑先生精心辅导我撰写毕业论文的情景。 毕业以后,常常拜读先生的来信,聆听淳淳教诲。先生对他的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一直称“您”,简直让我诚惶诚恐得站立不稳。惶恐中我被先生谦逊和蔼、热诚助人而深深感动。去年12月先生的文学评论集《苦乐其中》出版。先生惠赠我一本,在扉页上题写:“慈航同志留念”,并盖上“苦乐其中”印章。我熟知先生的煞费苦心。先生甘愿用头作铺路石,用骨当登峰台,象蜡烛照亮别人,似春风催开桃李。诚如他在《苦乐其中·自序》中所言,青年作者“刚冒尖出新作、或吃力爬坡上档次的时候,愿意发点议论,说几句鼓励的话,尽管有时是千字文,却温藏热气。倘若他们成功了,众人评说时,我却愿意沉默”。这就是先生诚笃的心迹袒露。 这些年,走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偶感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就想到先生。所以我对教育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以至从不摇晃。与先生相距较远,几乎没能拜见先生,然而总觉先生在我身边,关心我,引导我前行。我对先生的恩德没有报答,但对先生的情谊不能忘怀。夜深人静,我又拿出先生那张题有“生命之源”的照片,端详先生谦和的笑容,慰籍思慕之心,汲取精神力量。 夜深了,我熄了灯,但先生书房那盏明灯却永驻心中。 (刊发1995年9月20日《九江师专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