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航:足球误判何时改?

 慈航的园子 2022-11-18 发布于广东

北京时间20106月27日22:00,第19届世界杯英德1/8决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结局是英格兰1:4负于德国。上半场,德国队先进两球,大约第37分钟英格兰队推进一球后,攻势迅猛,大约第39分钟兰帕德的远射击中德方横梁后弹下,皮球明显超过门线,英格兰队本以2-2扳平德国队,可是裁判未被判罚有效。这样英格兰队不得不接受上半场1-2落后的比分。28日凌晨230分,在1/8决赛的阿根廷和墨西哥交锋中,大约在第25分钟时,阿根廷队员越位,而裁判判第一粒进球有效,最后结局是31

裁判严重误判打击了英格兰的攻势,应该是这场比赛的转折点;裁判误判激起了墨西哥队员的怨恨和心理的涟漪。这两粒误判的球由不得人们不想足球史上两大经典误判:一是1986年6月22日,世界杯阿根廷、英格兰1/4决赛,第51分钟,巴尔达诺传球被后卫铲到空中,马拉多纳飞速杀入禁区高高跃起,在空中转身时非常隐蔽地用手将球拍进,即所谓的“上帝之手”,可是主裁判贝纳塞乌判定进球有效。这样阿根廷2:1胜英格兰。二是1990年6月13日,世界杯小组赛阿根廷对独联体。在禁区内防守对方角球时,马拉多纳再次上演“上帝之手”,将对方射门挡出,主裁判“视而不见”。

不知这两次影响比赛结果的误判会不会引发新一轮关于引入电子裁判的大讨论?

足球场上,主裁判要不停地跟着运动员奔跑,同时监控22人,偌大的场地他不可能全看在眼里,准确判罚确实困难,误判也再所难免。曾经有人提出实现双裁判制。国际足联曾经进行双裁判制实验,失败了,原因有二:一是比赛中两名裁判在判罚的尺度上很难保持一致;二是中线球问题。也有人提出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用高科技在球中安装芯片定位装置,以判断球是否越线;二是引入场边录像回放,帮助裁判确定是否进球。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曾经说:“用类似于电视重放等技术手段判断越位与否会毁了足球比赛的自发性,因此只要我还是国际足联主席,就会全力反对运用电视录象重放等技术手段协助裁判在比赛中进行执法。”即使IFAB通过决议,底线也只是前者。2002年世界杯后,布拉特才表示对高科技手段的赞同:“我们在寻找一种可以被接受的解决方案,来判定球是否过了门线。”

我不明白国际足联为什么强烈反对使用录像证据来改变裁判的决定?他们仅仅是担心如果引入录像回放,诸如越位、犯规和禁区内手球等都会进入讨论范畴,足球就不再是足球,而变成了NBA。难道国际足联有什么尴尬的事情不好处理?难道要顾及赌球吗?现代高科技能够给裁判及时传递一个信号,让他能在不中断比赛的情况下立即作出准确的裁决,不会影响足球比赛的流畅性。即使是误判,可以先让比赛继续进行,然后再通过录像判定进球是否有效,而不能把裁判当时不管对错的一锤定音作为唯一的依靠,而且是不能更改。裁判把“钉”说成是“铆”,或把“铆”说成是“钉”,我们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吗?“钉就是钉,铆就是铆”。显然错判不改结果是滑稽可笑的,就好比法官不可避免冤案,一旦发现,就必须改判纠正一样。误判必须知错而后改,如果这样,足球运动员就不怕误判,情绪不容易受影响,更不会轻易地闹事。另外,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裁判的益处还可以避免吹黑哨,虽然也因此而减少一点足球流畅性的魅力,但它保证了体育竞技的公正性,体现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人类正确的价值观。人们看比赛:首先强调的是公正,其次是娱乐。裁判有意或无意的误判,岂止是影响运动员的情绪,球迷的心情,严重的是影响年轻球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010年6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