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纪念:编《慈云桂院士论文集》书稿

 慈航的园子 2022-11-18 发布于广东

今天清明,是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院士105岁诞辰之日,特编辑《慈云桂院士论文集》纪念他老人家!

慈云桂院士(1917-1990)

慈云桂院士传略

慈云桂,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被称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他是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系统。在中国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历程中,他作出了重要贡献。慈云桂在中国计算机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他的业绩与贡献,在国际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六年(1917年)4月5日,慈云桂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杨树湾外坂庄(今枞阳县麒麟镇梅花村)一户耕读世家。他自幼聪颖过人,强文习武,5岁入村塾,7岁能文,8岁能诗,像《滕王阁序》,经私塾先生讲解、细读一两遍,他便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神童之誉,闻名乡里。因为家贫,辍学放牛,做家教,挣学费和补贴家用。先后就读山中学、桐城中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毕业于桐城中学。为了支持弟妹上学,他到庐江县当小学教员。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族人慈克庄(浩然)校长的经济支助下,慈云桂考入安庆一中学习,每学期考试成绩均列全校第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安庆被日军攻陷,学校被迫迁往九华山。毕业后又随学校撤退到湖南。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慈云桂考取了清华大学航空系。此时的清华大学已经南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因身体虚弱和贫困无法启程,只好借读于湖南大学机械系,后转入电机系。在湖南大学,他不仅各科成绩出类拔萃,而且在全校的中文、英文和数学竞赛中连获第一名,深受同学、教授的青睐。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大学毕业,8月被保送到当时依托于昆明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当研究生,潜心于微波理论与雷达技术的研究。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至7月,他被选派赴英国考察雷达技术。回国后,清华已迁回北平,返校途中顺便看看阔别八年的家乡。当时,家乡有一种恶性传染病流行,他拿出积蓄为家人和乡亲买药治病。为了报答慈浩然校长的知遇之恩,在家乡当了短暂的中学教师。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被分配到物理系,从事无线电实验室的创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慈云桂在安徽老乡家里认识了清华大学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学生琚书琴,二人彼此接触了解,增进感情,心心相印,结为伉俪。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慈云桂毅然放弃公费留美的机会,加入清华大学教职员志愿进城工作团,投身革命,积极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

1946-1950年,慈云桂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19504月,奔赴大连高等海军学校,任指挥系副教授,1953年,任雷达通信系副主任。195411月,被选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雷达教研室主任,19553月,任电子工程系副主任。期间,他主持建成了雷达和声呐实验室,研制了我国最早的舰用雷达和声呐,培养了我国第一批舰用雷达和声呐工程师,为我国雷达和水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夏,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批科学家专攻数字电子计算机项目,正在苏联和东欧访问的慈云桂也包括在内。他回国后,接受了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的任务。19585月,他带领一个8人小组住进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科院计算所,经过日夜奋战,模型试验告捷。195898日,一台代号为“901”的样机在哈尔滨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901样机作为向国庆十周年敬献的礼物在北京展出期间,周恩来总理和朱德、陈毅元帅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1961年,慈云桂主持晶体管通用计算机441B的研制,克服重重困难,1965年通过国家鉴定,成为中国最早研制成功的晶体管计算机。1966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创建电子计算机系,慈云桂任系主任。1969年,他提出国产化、集成化、百万次、双机一体的大型计算机方案,领导并主持了该机的研制工作,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研制成功,圆满完成洲际导弹全程飞行测控任务。1977年,他担任国家重点任务“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打开中国计算机史册,发现慈云桂的名字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总是紧紧地连在一起。慈云桂先后主持研制出26种型号各异的大、中、小型计算机70多台,并开始智能计算机的研制。除901电子管计算机外,主要包括全晶体管化的441B系列通用计算机,百万次级151-3/4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以及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19831222日研制成功,获中央军委特等科技成果奖)。这些计算机富含时代气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慈云桂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是一位帅才。他非常爱才(尤其喜欢将才),且知人善任,有非凡的组织管理能力。他能团结一支队伍,凝聚一批人,带领并支持大家干。他有很强的事业心,做事非常严格,不做则已,做必做好。他有过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锐意进取,思想开拓,工作魄力大,说话号召力强。他办事果断,作风踏实,讲求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慈云桂主要负责总体结构与系统分析,提出指导计算机研制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工艺。他对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计算机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战略远见,能够在计算机的各个发展阶段把准研究的大方向,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攀登高峰,而且每一次都凭着顽强的意志、执著的追求以及求实的科学作风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 

  慈云桂在高校工作40余年,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他早年编写讲义《概率论与信息论基础》、编著《雷达原理》和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数字积分机原理、结构与应用》(再版三次),共有100多万字。40年代-70年代,在各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19615月,他晋升为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1970-1978年,他任长沙工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797月,他被任命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80年代中期,他积极撰文,宣传中国新一代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尽快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智能化新一代机的研究。他身体力行,组织中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率先在逻辑程序的并行与串行执行机制、数据流机、知识表示模型和知识库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共获国防科工委技术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并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2篇在国际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他负责筹建了新一代机专业组,并成功地主持了一次新一代计算机系统的国际会议。80年代后期,他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三部英文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学生们在智能化新一代机和巨型机等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就。其中在荷兰出版的《新一代计算机前沿研究》(New Generation Computing:Recent Research)被出版社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一致评为一部高水平的科学专著,对人工智能和智能计算机的发展将有所推动,还有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Research on Frontiers in Computing》学术水平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特别高。三部专著中关于并行与串行逻辑推理机体系结构,并行执行模型PSOF以及同步数据流系统结构等论述,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的高度重视。1990年,慈云桂与阿姆斯特丹大学赫兹伯格教授合作为荷兰未来计算机系统FGCS杂志主编了一期专集,收集了中国作者的论文13篇。他还应邀作为美国第二届人工智能工具国际会议(TAI90)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学者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严格的评审。这些活动,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新一代机和巨型机的学术研究,也提高了中国新一代机研究的国际声誉。

80年代中后期,慈云桂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计算机学术活动,并集中较多时间指导博士生从事新一代计算机前沿课题研究。他一共培养了12名硕士和10名博士研究生。作为导师,在学业上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博士研究生要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3-5篇论文,特别鼓励和强调创新精神。他治学严谨,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本书稿,都亲自研读,对其中的问题,哪怕是文字、标点错误都一一认真修改。他学风民主,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大胆提出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在专业研究方向上,他能站到学科前沿去选择那些最有意义、最有前途的课题,并把握住研究方向,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他经常告诫学生和青年教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也是他自己几十年治学生涯中一贯恪守的格言。他告诫学生:“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要披荆斩棘,开辟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这是他对自己几十年治学经验的精辟总结。

慈云桂不仅是严师,而且是慈父。他除了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外,在思想、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学生成长。他的座右铭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学生遇到生活中困扰或不快时,他像父亲般地耐心和他们谈心,用自己的坎坷经历去开导、鼓励他们,使他们振作起来,重新努力学习工作。

慈云桂教书育人,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品德修养。198711月他的学生孙成政赴荷兰研究深造,他赠诗道:“饮水难忘深掘井,思源常保国家爱。此去西欧磨一剑,虚怀若谷读从头。”

慈云桂对事业执着追求,对工作严谨认真,对生活艰苦朴素。他不仅注意平时的言传身教,而且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都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他教育自己的孩子:“在金钱和物质上,我不能给与你们什么,但我能给你的就是给你们引上一条路,指一个方向,尽可能创造一些机会。至于能不能成功,完全在于你们自己的刻苦程度。”198711月慈云桂的小儿子慈向荣留学国外,他写诗赠送并教育之:“秋高喜迁重洋外,拓阔胸怀志更昂扬。叮咛彻夜存殷望,相见时难别也难。”他的四个儿女都继承父业,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工作。

慈云桂秉性刚直,意志坚强,生活俭朴,待人热情。他是个大孝子,长年累月担负着父母亲的生活费用,接济在农村生活的几个贫苦姐妹,乐于帮助穷亲戚家里的孩子读书。他说:“几块钱,十几块钱就可能拯救一个人才,也可能毁掉一个人才。”对同志、下属也是乐于相助。他生活极为俭朴,没有像样的衣服,既不好酒,也不抽烟,喜吃用白菜帮子腌制的咸菜便是见证

慈云桂博学多才,古文基础扎实,对文学颇有偏好,善于写诗填词,书生意气,曾经一度立志当文学家。例如,银河亿次级巨型计算机全面考核胜利结束后,他回顾五年多与同志们风雨联床、忧乐与共、知难而进的战斗历程,颇饶兴趣,特书一首七律《银河颂》和外一首《浪淘沙》以遣怀。“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英才”,这首七律正是他一生的写照。慈云桂写过诗给张爱萍、方毅,方毅又给回复,他们有时在一起还对诗。1987103日,慈云桂痛闻母亲仙逝噩耗,悲伤万分,书写挽联“半世清贫,一生辛苦,恭俭温良,慈母愿;教子成材,勉孙好学,自强不息,老人心”,永远纪念。

1974年和1979年,慈云桂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现改称为院士),成为中国计算机领域最早的两个学部委员之一。他曾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组组长,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评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学位评审组评委,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计算机学科评委,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和《计算机学报》编委,以及荷兰未来计算机系统FGCS杂志的国际编委和《科技导报》的中国编委。19851月,慈云桂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19897月改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1990721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73岁。1990824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向慈云桂遗体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聂荣臻、刘华清、张爱萍、李铁映、邹家华、方毅、周培源等送了花圈,康世恩、宋健、钱学森等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199010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人工智能工具国际会议上,第一项议程临时改为:向世界著名的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慈云桂教授肃立默哀。为了纪念慈云桂的业绩,1995年国防科技大学设立了“慈云桂计算机科技奖金”,2006年、2012年,在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校园内分别树立了慈云桂铜像,使其开创的团结、献身、求实、创新的银河精神发扬光大!

  (撰稿:慈 航)

湖南大学校园内慈云桂院士铜像

国防科技大学室内慈云桂院士铜像

银河一号

安徽百位文化名人之星之一:慈云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