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0年,28岁的清华教授周培源仍然单身,朋友拿来一沓照片让他

 快乐老年435 2022-11-18 发布于北京
上面都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女生。他漫不经心地翻看着,突然定格,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道:“就是她了。”

周培源是个大帅哥,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还特别的有才华,17岁考入清华学堂,22岁赴美留学。

在美期间,他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拿到了学士、硕士、博士3个学位,同时,还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学成回国后,周培源成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物理学教授。然而,事业上如此出色的他,直到28岁还没找到对象,成了大龄“剩男”。

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告诉他:“我老婆所在的师范学校可是秀色满园,给你介绍一位吧。”说完,他拿出一沓照片递给了周培源。

周培源也没报希望,随意地翻看着,突然指着一张照片说:“就是她了。”

照片中的女孩,名叫王蒂澄,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英文专业的学生,芳龄20岁,身材婀娜,眉清目秀,是一位神清骨秀的绝世美人。

当时,追求王蒂澄的人特别多,比较知名的有哈佛大学的博士陈岱孙,中国物理学家叶企孙(杨振宁的导师)。为了成全周培源,朋友隔天就安排了两人见面。

才子佳人,彼此一见倾心,交往了2年后,在校长梅贻琦主持下,举办了婚礼。

婚后,大女儿和二女儿相继出生,没想到,结婚第3年,王蒂澄却得了严重的肺结核。

那时候还没有治疗肺结核的药,王蒂澄等于是得了绝症,为了避免传染,周培源不得不把她送到香山疗养院隔离。

在这期间,周培源除了科研与教学,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即使如此,他还会坚持每周末去探望妻子。

当时,从清华园到香山,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骑着自行车,往返50多里,周培源风雨无阻。每次见到妻子,他都笑得像个孩子一样灿烂,可是,王蒂澄却被感动到落泪。

经过1年多的隔离疗养,没想到,王蒂澄的身体竟然痊愈了,“爱神”最终战胜了“死神”。

后来,周培源去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全家迁至昆明。不久后,三女儿出生了。

三女儿的作息昼夜颠倒,王蒂澄不能熬夜,晚上照顾新生儿的重任就落在了周培源身上。他经常会抱着女儿在屋里来回走上几个小时,等女儿睡了,他才能腾出时间来备课。

有时候,妻子一觉醒来,还看见他在煤油灯下刻着蜡纸。学校教材不够用,他只能自己刻蜡纸,然后油印讲义发给学生。

上课时,周培源经常鼓励同学们:“学生要超过老师。”

他因此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科技精英,比如钱三强、朱光亚、何泽慧、杨振宁等,都是周培源的学生。

周培源从家到学校要走很远,当时没修公路不通汽车,也买不到自行车。为了上课,他经常四五点钟就得起床。为了赶时间,他后来买了一匹马。

他骑着马先送两个女儿上学,然后再去学校上课。有一次,遇上了下大雨,马蹄一打滑,结果连人带马摔到了沟里。周培源爬起来后,居然正常上课去了。

几年后,周培源被调到北大,全家搬进了北大燕南园。他知道妻子喜欢花,便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花草草。

当时,周培源已经有4个女儿了,他常常笑着对妻子说:“家里有5朵金花,4朵是女儿,另1朵是你。”

晚年时期,这对恩爱夫妻,更是心有灵犀。

有一次,两人谈起家里的文物处理,王蒂澄说:“我们把这些书画捐给公家吧!”

周培源一拍大腿说:“正合吾意!”

就这样,这对情投意合的老夫妻,就把他们珍藏多年的藏品捐给了国家,总价值上亿元。

自从结婚后,两个一直非常恩爱,周培源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对妻子说:“我爱你!”

后来,王蒂澄卧病在床,他也会跑到她的床前嘘寒问暖:“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腰还疼不疼?……我爱你,你对我最好,我只爱你!”

1993年,周培源起床后,又来陪妻子说话。王蒂澄看他脸色不太好,就劝他回屋再睡会儿。

没想到,他这一躺下,便再也没有醒来。

王蒂澄握住他冰冷的手,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滚下来。

那晚,她给周培源写了一封信:“培源,你是我最爱的人,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16年后,王蒂澄去世,与她的爱人到另一个世界团聚去了,享年99岁。

@学史思今

周培源通过一张照片,对王蒂澄一见倾心,从此不离不弃携手走过60多年,一生一世一双人,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见钟情很容易,天长地久却很难,可是,周培源却是那个长情的人,他们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不顺而彼此抱怨过。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两人一起笑;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两人互相扶持。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世间所有人理想中的爱情,但愿大家都能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最好的那个人,一起白头到老。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