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压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负担重。累与不累总是相对的,要想不累,就要学会放松;生活贵在有张有弛。心累,使人长期陷于亚健康状态;心累,会使自己精神不振。 文|丹丹 说起《写给想哭的你》这本书,就像一张护身符一样,陪伴了这一年来的生活。也许就像刘珂矣《风誓》里写过的:“最短暂的相逢最动人是缘分”。 回想起过去,我是一个没什么读书经验,更别提什么写作了,也许就像《写给想哭的你》说过的:关于那时的我与尾琦先生的缘分。 是呀,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每每当我翻开书页,又或者是翻开那一页又一页的笔记的时候,此时我意识到了:原来,写作并不难,而且它并不需要什么华丽的包装,只需要用心在记录关于生活上的点滴,然后告诉自己:生活,学习是对自己真诚的必然的最直接的方式。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人生只有一次 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摩西奶奶说过的:“不要惧怕未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从中找到乐趣,那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这样的人生自然是美好而愉悦的。” 也许吧! 就像在小的时候,无论见到谁,我在朋友、家人面前总是给人以“怪”来形容。而他们总是认为内向、安静,甚至会觉得我无法沟通,可以说像这样的话任谁听了,都会不高兴的事情。 坦白说,在独居的一年里,也正是开始认识书本,然后拼命看书的时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在慢慢地成长着,也才明白:这些都是经历而来,只是真正懂你的人不会有很多,甚至没有,所以生活不需要迎合任何人,能做好自己,已经算很好的事情了。 其实,当时我也一点不觉得读书很有意思,不过现在觉得很特别喜欢。直到现在,就像有人还会问:”你大学哪里读的?”之类的问题,我也总是回答:“其实我没上过大学,但是现在的我会想知道自己该干嘛而选择生活”。 只是,大概我也是那种不想半途而废而坚持的心理作祟吧,哪怕,在别人眼里,觉得像是在碎碎念也好,文字也是只不过在对自己负责的方式,仅此而已。 有的时候,看着枕边的书籍,每每打开一页,便会觉得心情很放松,此刻我才意识到了:原来,生活并从来没有容易过,而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之不过是在提醒自己:时光一去不复返,开心是一天,不开心 也是一天,但是怎么生活,是可以选择的。 说白了,写作这件事,在于要把脑海里的内容往简单写;再把简单的内容往深奥写;又或者把深奥的内容往有趣写;把有趣的内容往严谨写;把严肃的内容往散漫写;把散漫的内容往坦白写;把坦白的内容往谨慎写;把谨慎的内容往刺激写;把刺激的内容往克制写;把克制的内容往明白写。 是的,认识《写给想哭的你》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种缘分,看了松浦弥太郎的书籍,从他温润的笔触里,从他18岁辍学,只身前往欧洲闯荡的经历理解到了自由豁达的人生态度,犹如李白《将进酒》里的那一句:“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情怀。 看着他从读书、工作、旅行到恋情、人生的私分享,都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处处透出了开朗豁达、文艺治愈的气息,从而让我们明白了:人生,随时从零开始,不被体质现实束缚,去走和别人不一样的路,也就意味着那一句“你的付出,终有回报”。 就像他在《做乞丐也做王子》说过的:人生,可以遇到很多杏色不一的事情,但是每一种经历都是难忘的体验,就算很糟也是最棒的,然后过着乞丐王子的生活。 爱看书也爱远行 心情在路上 ![]() FIND YOURSELF 读很多的随记也写下很多的文字/浅浅淡淡 似乎还能感受到那是的安稳自由惬意和 一种特殊的安静的力量 如果还能出发去遇见更多的未知的人和事 那我一定不辜负世界的温柔 此次的灵感,来源于凤凰书店,坐在靠窗边的坐椅上,就犹如书里提及的那一句:“把椅子放在窗边,我们来聊聊天,无需面对面就这样呆呆地望着窗外的一切;又仿如《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摩西奶奶说过的:”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我所希望的就是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