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餐厅2》丨美食背后的基因

 新用户9366MN2j 2022-11-18 发布于江苏

法国人和中国人的共同特质——爱吃

这几年,我已经很少看电视,为数不多的有《中餐厅2》,不仅仅是因为明星有关注度(不少人关注看起来人到中年却不油腻的苏有朋、赵薇、舒淇),更因为美食。

这一季取景在法国的小镇科尔马。据官方说法:

旨在通过节目让中华美食文化走出国门,走进法国,让更多人品尝中国味道,感受中国温度,也以美食为介质,促进中法两国全方面、多角度的沟通交流,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在大师林语堂看来,中国人和法国人是最为相近的,这从法国人著书和饮食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

这在其所著《生活的艺术》里有颇多着墨。而在中餐厅里频频被提到的法国蜗牛在林语堂看来是法国人爱吃的美味,中国亦然,在味道上和耐嚼性方面和鲍鱼和扇贝颇为相似。

《生活的艺术》是F进化群2.0共读的一本书,这篇文章节选自我(微信号ID:fyfyfx)在微信群的语音分享(节选)。

更多信息,欢迎加入“F进化群”,公众号(ID:fyfyfx)回复“F”,入圈

中国人和法国人对饮食都很着迷,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饮食、喝酒方面。这方面,和注重效率的美国是大不相同的。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吐槽美国饮食,在菜肴上过于单调,不知变化。一个人只要在旅馆公寓或轮船上连吃三个星期的饭食,无非是皇帝鸡、牛排、羊排、菲力(里脊)这几样菜。西方对烧煮蔬菜类更为幼稚:

第一,所用的蔬菜类太少;

第二,只知道放在水里白煮;

第三,总是煮得过了度,以致颜色暗淡、烂糟糟的。

菠菜从不好好地烹煮,以致儿童见了就讨厌……鸡肝已被西方人认为是美味,铁排羊腰也认做佳肴……

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人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国家的人。

林语堂比较喜欢美国作家梭罗(F进化群1.0共读过他的《瓦尔登湖》),他认为梭罗是一切美国作家中最富于中国人的色彩的。

进而推论,在这MY战的当口,美国人是不是也要尊重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差异?

我们要了解西方人的生活,就得用西方的眼光,用他们自己的性情,他们自己的物质观念,和他们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同样西方人也应该这样对待东方人。比如,西方人普遍热爱运动,但是很多中国人却喜欢静坐喝茶,这就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曾经是不讲究效率生活的

中国人是勤劳的,但是在林语堂看来并不是讲究效率生活的,这倒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假如不是这样“富于哲理性而少实效性,一个民族经过了四千年如果专讲效率生活的“高血压”,那早已不能再生活了。

中国这个民族是比较注重思想的,但是也是少实效性的。这个大家从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都是由西方先开始大规模运用得到明显的感受。

大家想想,为什么日本那么弹丸之地小一个国家可以侵略中国?

就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先于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但是,并不需要悲观?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器”、“术”方面已经奋起直追,未来中国全球化的企业,甚至引领全球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但是,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我们中国人血液里基因里面的内生性才是最强大和最值得我们传承和骄傲的。

按林语堂的观点:

中国的哲学是和诗歌发生联系的,我们通过诗词歌赋言志,无论是陶渊明还是毛主席,最近这几年中国古诗词的大热再次验证我们的基因;而西方的哲学都是跟科学发生联系的。

中国人的哲学因为具备现实主义和极端不相信逻辑及智能,就变成了一种对人生本身有直接亲热感觉的东西,而不肯让他归纳到任何一种体系中去。中国人的哲学里有健全的现实意识,纯然的动物意识和一种明理的精神,反而压倒了理性本身。

更多信息,欢迎加入“F进化群”,公众号(ID:fyfyfx)回复“F”,入圈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林语堂在书中提到他以喜欢“躺在椅子中”出名,他曾经写过一篇说明吸烟之害并不存在的文章,因此很多人传言林语堂“一天到晚不做事情,只是躺在椅子中吸雪茄”。

林语堂是一个文学大师,能做到这样的地位,不花功夫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同时他是一个善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处处体现他的这种哲学。比如我刚刚提到的喜欢躺和吸烟。

他引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脚踏车的链子如若绷得太紧,即有碍于转动的顺利,人类的心力也正相同”。无论什么事情终是个习惯问题,人体内有一种调节的无穷能力。

工作是个持久战,如果不能做到和娱乐、休息的平衡,很难坚持到终点。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提到了“烟酒茶”,其实这就是他平衡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提到《独裁者不饮酒》这篇文章。希特勒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他这种闷人的美德之外,再加上更进一步,更可著称的克欲德行。他之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总是不好的。

中国人能将饮茶之术教给西方人,而西方人能将饮酒之术教给中国人。

中国人极其讲究饮酒的时机和环境,这一点弥补了酒类缺少花色(实际上,现代中国这方面已经不缺了)的缺点。

在林语堂看来,强行劝酒以取乐是酒席的恶习,这类事情在西方比较少见。而中国的酒席可以赞美的部分在于声音的喧哗,在一家中国菜馆吃饭,有时候让人感觉置身于一次足球比赛之中。

酒席多见的划拳,只到今天,在中国部分城市如成都还是可以常常见到。

做一个近情的人

林语堂在书中提倡我们要做一个近情的人。

林语堂认为近情是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而近情的人生是最高形式的有教养的人。世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他智能力争上游去做一个近乎情理的生物。

什么是近情?在林语堂看来:

中国的一切社会生活是以“讲理”为基础的,中国人的争论之间,他们最后一句有力的论据必然是“这岂是合乎情理的吗?”

一个人在争论中不讲情理,则他就是输了。

一个西方人,一个说法只需要有健全的逻辑,他便认为已很充足。但在一个中国人,则一个说法虽然在逻辑上已经很对,他也还不能认为充足,同时还需要其近乎人情。中国人实际上对近情比逻辑更为人所重视。

人性化的思想其实就是近情的思想。专讲逻辑的人永远自以为是,所以他不近人情,也是不对的;至于近情的人则自己常疑惑自己是错的,所以他永远是对的。

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于快乐之中。林语堂在替女儿挑选丈夫时,只要一个标准,那就是——近情。

他不期望世界上有终身不吵架的夫妻,我们只能期望他们都是近情的男女,只近情地吵架,并近情地言归于好。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