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叙事不止一个,叙事不拘一格

 新用户6797taE5 2022-11-18 发布于上海

从新加坡归来,主要的感悟有三:

1.这是一次狂欢式的大集结:来自中国的机构几乎全都在新加坡,不论大咖小咖,不论阵营地域,甚至不分Web2还是Web3。当年万向都没有如此齐齐整整。

2.从活动的参与度可以看出,东西方生态的割裂:

◆华人币圈高参与度:交易所、分布式存储公链(矿币生态)、GameFi

◆欧美币圈高参与度:Jump,SUI,1INCH,Solana,Algorand

真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在与我交流的VC同行中,绝大多数处于高度焦虑当中,急切想要了解海外在关注什么,急于与“主流”建立联系。

个人认为,大家焦虑的根源主要是话语权和叙事的转移:上一个周期(且把它叫做“币圈时代”)市场的主要力量是矿工/矿商/矿池以及交易所。在币只能用来炒的年代里,华人在“做市”(绝对的褒义)方面的天分发挥到了极致,为“币是资产”这个概念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这个周期里,因为中国众所周知的原因,矿业生态遭遇灭顶之灾,基础设施的进步尤其是DeFi的兴起导致大量中小型交易所覆灭,再加上市场中大量的国产项目表现一言难尽,中国的市场力量遭遇严重打击。而大洋彼岸,通过灰度等“懂老钱”的Young money的尝试,让Tradf资金进入市场。

欧美在这一轮构建了以L1/L2生态+主力VC+CeFI中介为核心的新市场力量,更是围绕着Web3这个概念构造新叙事。这本就是他们所擅长的。叙事-资本-喉舌,从而主导话语权。占领散户心智高地,就可以主导流动性(尤其是QE周期里)。此消彼长,不在话下。

然而非美市场真的就此大势已去?个人觉得不是。亚洲主力游资性质不可说但是什么规模我相信从业者都略有耳闻,欧美资本构建叙事是在一级市场,而退出必须要么有后一轮接盘,要么指望二级市场。而深陷熊市囹圄,一级市场抱团资源接近耗尽的情况下,到亚洲来找倾销地就势在必行。

老韭菜都理解,每个熊市,维持二级市场仅存体面的,都是亚洲市场。举个例子,看看@Quest3的用户来源,你就会发现用户、市场、流动性其实都在亚洲。表面说着"正统性“故事,心里想的,其实也全是生意。这就是Token2049的实质:挣钱嘛,不寒碜。

回顾所有欧美机构抱团热捧的“天王级”项目如@solana@AptosLabs@dfnity几平无一不符合以下特征:团队履历华丽、阵营清晰(EVM or非EVM)、头部机构抱团支持(往往看到一个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且多数面向开发者而非终端用户。

他们的根本逻辑是“技术叙事及发展将会带来用户”,而生态的宏大叙事和伞下大量项目也更难让人快速证伪。给散户一种“靠谱”“该冲”的直观感受。

而这些除了基本的可用性,其他几乎都可以归为“叙事”。所有人都知道为什么会去参与这些项目,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为了“获利”而不是为了“使用”。这也指向了Web3人群的本质或多或少赌性的degen,它作为一种人性广泛存在于每一个人类的心中。

如果这样的“底层技术驱动”宏大叙事真的如此管用,那么告诉我,为什么同样是RUST,拥有更多来自以太生态正统性的@NEARProtocol会在流动性、Dev数量、活跃地址数等各个方面都输给SOLANA?为什么SHIBA INU明明没有任何叙事,它的市值和活跃持币地址都远胜于很多DeFi Token?

或者直接一点,为什么@Axielnfnitv和@Stepnoffcial甚至有机会获得现在规模的成功?这难道不说明,叙事不止一个,叙事不拘一格?如果将华丽的欧美底层叙事项目路径比作“成仙”的话,那么“成仙”可以证道,“成魔”它也未必不能证道。

他们不需要正统性,甚至直接社区发射;他们力求近乎于宗教的强大社区向心力,力求做高速、大规模的增长。

为了做到这些:

-他们清晰理解目标用户的真正需求,哪怕是不能明说的;

-他们关注物流问题(如何被看到、如何上车);

-他们选择形成标杆叙事,比如“某地区第一”“超越 Web2同业”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项目不可持续,但是不要忘了,在Web2里,拼多多就是靠这种方式农村包围城市,杀出电商重围。Uber靠着这种方式,险些消灭了一个行业。

甚至,“可持续性”本身也可能只是一种“叙事”。无法实现高增长的新项目,不论多可持续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很多投资者和项目方都被不断地叙事洗脑而忘记了市场本质:

●一个项目的成败,是有它的Token/NFT流动性衡量的,而不是它的技术/产品/叙事

●投资最终是为了退出,再大的梦想家也要向LP交

●任何人进入Web3都会变成某种Degen。在全是degen的Web3,获客决定讨论度,讨论度决定热度,热度决定流动性。

因此增长才是一切,不论社群CX也好,拉盘升天也罢,想尽办法让用户买/烧/用token,都是为了增长,都是为了流动性。无法实现这一点的项目,必死无疑。

泡沫过大是一种不可持续,不会搞事/不懂搞事,连谈论“不可持续”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亚太尤其是中国的buidler大可以不必妄自菲薄,认清自己的长处(迭代、运营、推广)。说的通俗点,你们要相信,决定你流动性的交易所是要靠流量吃饭的,欧美机构再能抱团最后也是要靠交易所变现的。

你们所要做的,是深入田间地头,认清到底是谁会冲你的项目,到底产品路径里用户会卡在哪一步。

你们要尽可能保证所有用户都与你的核心资产发生互动,或者试着成为@IOHK-Charles或者@RichardHeartWin那样极富魅力的教主

●你做的,欧美叙事项目不敢做、拉不下脸做、不会做

●你们要做的,是做给他们看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东南亚、澳洲、 Crvpto的边民们不缺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