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湍水注》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11-18 发布于山西

○湍水

△湍水出郦县北芬山,南流过其县东,又南过冠军县东。

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水甚清彻,东南流迳南郦县故城东,《史记》所谓下郦也。汉武帝元朔元年,封左将黄同为侯国。

湍水白河支流。又称湍。在河南省西部。源出内乡县东部伏牛山西北麓。南流经内乡县城南,至邓州市急滩汇合赵河后,又南流约20公里注入干流。《水经注》:“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至新野东入于淯。”全长216公里,流域面积4946平方公里。

南郦县故城,按上述注文:“南郦县故城《史记》所谓下郦也汉武帝元朔元年,封左将黄同为侯国”则南郦县故城至迟于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已建成,并成为左将黄同侯国治所南郦县故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内乡县赵店乡郦城村,东汉遗存,面积为300万平方米,1976年以来曾多次进行考古调查。现存夯筑城墙长200米,残高2米。在城址范围内出土有砖、陶器,铜镞、“军中侯印”铜印、金饼等[0]考古工作者将该遗址判定为东汉遗存,但按《史记》等典籍记载早期的郦城被称为下郦,至迟为汉武帝元朔元年所筑,很可能东汉时期又进行了增筑修缮。

底图截自《河南省文物地图集》P227

翼望山在今河南内乡县北与嵩县西峡县交界处。《山海经·中山·中十一经》:“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焉,东流注于济。” 《水经·湍水注》:“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比对腾讯地图翼望山约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夏馆镇北部伏牛山南麓一带。按此上述《水经》所谓的湍水源头---郦县北芬山亦应在此。

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司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绥养,是以君子留心,甘其臭尚矣。菊水东南流入于湍。湍水又迳其县东南,历冠军县西北,有楚堨,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泽润不穷。

菊水又名鞠水、菊。即今河南内乡县西北丹水河。源河南西峡县东铁佛寺北,南流至内乡县赵店东湍河。《续汉书 · 国志》 南阳郡国注引 《荆州记》 曰:“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以为夭。” 《水经·湍水注》:菊水 “源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置菊潭县即以此水为名。

楚堨,一名楚堰。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六十里。《方舆要》 卷51邓州:楚堰,“或曰,杜预所作,引湍水溉田千余顷”。

湍水又迳冠军县故城东,县本穰县之卢阳乡、宛之临駣聚,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诸军,故立冠军县以封之。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碑之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自后古坟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见发。六年大水蛮饥,始被发掘。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墓不甚高,而内极宽大,虚设白楸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锢南山,宁同寿乎?

冠军县故城冠军故城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三十八里湍水西岸张村镇冠军村汉代遗存,为西汉霍去病的封地。城址包括今之冠军、上营、汤家、苏楼等村,面积20万平方米。夯土城墙遗迹不明显。出土有砖、红陶仓、长颈壶、灰陶猪圈等[1]

《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据熊会贞考证:张敏无考,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2]

魏征南军司张詹墓碑杨守敬认为此处的征南军司,本即军师。按杜佑所言西晋时为避讳司马师之讳,军师改称为军司[3]。张鹏飞认为此处郦注所言当源于《荆州记》。另《太平御览》亦引盛弘之《荆州记》云:“冠军县东一里有张詹墓,魏太和时人也。刻碑背曰: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钱不入,瓦器不藏,嗟尔后人,幸勿我伤。自胡石之乱,坟墓莫不夷毁,此里元嘉初犹俨然。六年大水,民饥始被发,初开金银铜锡之器烂然,毕备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薄帘,金钉钉之。”所言详于《艺文类聚》、《水经注》,而《北堂书钞》卷七九、卷一一〇二,《太平御览》卷五八九、卷七六七皆载盛弘之《荆州记》之言,互有详略,但皆以爲张詹碑。《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二“山南东道邓州南阳县”条载有“张澹冢”,引《隋图经》云“魏征南军司张詹冢有碑刻,其背文曰……”,碑阴所载之文与郦注同。据《太平御览》,张詹为魏太和时人,太和爲魏明帝曹睿年号,共七年,即公元 227 年至 233 年。然《三国志》、《晋书》皆无张詹之人,唯《宋书》载有武陵内史张澹,爲刘宋顺帝时人,而非魏明帝太和时人,故其名其事无考[4]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正史上籍籍无名的张詹,其碑文之鄙薄与墓葬之丰灿,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反映出这个张詹狡诈异常另一方面也可见明帝曹睿时期,太祖(曹操)大力提倡的节俭薄葬政令之余威尚存,至少在形式上官吏们保持表面的顺从。尽管这个张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虽然侥幸一时,但终究不过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罢了。而张詹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官吏其墓葬之丰令人咋舌,也折射出当时贪腐盛行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故此明帝曹睿执政期间的曹魏政权内部实已危机四伏。

湍水又迳穰县为六门陂,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堨也。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馀顷。汉末毁废,遂不修理。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六门侧犹有六门碑,是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以太康五年立。湍水又迳穰县故城北,又东南迳魏武故城之西南,是建安三年,曹公攻张绣之所筑也。

穰县穰县故城位于今邓州小东门外贾庄一带,系战国遗存。城址周长3000米,城墙夯土遗迹不明显。城内发现有房基、水井、路土、绳纹砖、瓦、陶瓮、壶等遗迹、遗物。战国时初为韩邑,后入秦,汉设穰县,治所设此[5]

六门陂,即六门堤,亦名鹿门堤。六门堤遗址在今河南邓州县城大西门外岔股路村北,系西汉一明遗存,为召父渠遗迹。该渠乃汉南阳太守召信臣于西汉建平五年(前34年)所筑。原长100公里,初开三门,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改为六门。后历代重修,明末废。现存闸门缺口等遗迹,稍高出地面[6]

魏武故城魏武城遗址位于邓州火车站南,系东汉遗存。遗址稍高出地面,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0米。出土有陶器残片,铁器等。据明嘉靖《邓州志》记载,系东汉时曹操与张肃(应为张绣)作战时所修的土城[7]

△又东过白牛邑南。

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刘嵩为侯国。东南迳安众县故城南,县本宛之西乡,汉长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

白牛邑即白牛城址,位于邓州市白牛乡,系东汉遗存,故城分东、西二城,中隔一小河。东城周长4公里,西城周长1.5公里。夯筑城垣最高处约4米,基宽8米。城址内发现有绳纹砖、板瓦、陶壶残片等。据文献记载,东汉刘嵩封侯于此[8]

底图截自《河南省文物地图集》P227

湍水东南流,涅水注之。水出涅阳县西北岐棘山,东南迳涅阳县故城西。汉武帝元封四年,封路最为侯国。王莽之所谓前亭也。应劭曰:在涅水之阳矣。县南有二碑,碑字紊灭,不可复识,云是《左伯豪碑》。涅水又东南迳安众县,堨而为陂,谓之安众港。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与荀彧《书》曰:绣遏吾归师,迫我死地。盖于二水之间,以为沿涉之艰阻也。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湍水。

底图截自腾讯地形图

涅水即今河南镇平县西、东赵河。《资治通鉴》: 东晋咸和七年 (332),后赵郭敬南掠江西,陶斌、桓宣等 “乘虚攻樊城,悉俘其众。敬旋救樊,宣与战于涅水,破之”。即此。

涅阳县故城涅阳故城位于邓州市穰东镇翟庄村张寨,系汉代遗存,涅阳县,西汉所置。面积20万平方米,尚存少许夯土城墙痕迹。城内文化层较厚。发现有汉井,出土陶片、绳纹砖、瓦、五铢钱等[9]

左伯豪左伯豪,即左雄,(?-138)东汉南阳涅阳(今邓州市穰东镇翟庄村张寨)人,字伯豪。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不与豪族结交,奏案奸猾二千石,无所顾忌。顺帝永建初,征拜议郎,再迁尚书令。屡上疏陈时政,指责郡县官吏,“视民如寇仇,税之如豺虎”,以致政损民伤。阳嘉元年(132),复请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皆被采纳。每有章表奏议,台阁奉为准则。后迁司隶校尉。坐法免,复为尚书。卒于官[10]。据张鹏飞梳理:此两碑除郦注外,欧、赵诸家皆未载,唯洪适《隶释》卷二〇、顾蔼吉《隶辨》卷八依郦注亦着有《左伯豪碑》,其文同。明周宏祖《古今碑刻》载有《左雄碑》碑目,并注云:“在故涅阳城,今邓州东。”明于奕正《天下金石志》亦载有《汉中书令左雄碑》,赵均《寒山堂金石林时地考》亦载此碑,然皆据郦注,亦未载其碑文。未知此碑亡于何时[11]

安众县,安众,汉置。安众故城位于元庄乡南王村大王营东南,系汉代遗存。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城垣遗迹残损严重。城内出土有大量残砖、瓦片[12]

安众港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北赵河畔。按上述注文“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与荀彧《书》曰:绣遏吾归师,迫我死地。盖于二水之间,以为沿涉之艰阻也”据此可知太祖曹操在大破张绣之前,于安众港一带几为张绣谋士贾诩所图;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均战死于乱军之中,若非当时典韦死命保护,太祖亦险些命丧于此。贾诩策谋深长料敌致胜算无遗策在关键时刻往往有扭转乾坤的惊天之能,实为后汉三国时期最重要当然也是最危险的谋士之一,然诩明哲低调常为世俗所忽略;即便此处郦注亦未提及。

△又东南至新野县。

湍水至县西北,东分为邓氏陂。汉太传邓禹故宅,与奉朝请西华侯邓晨故宅隔陂,邓飏谓晨宅略存焉。

新野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东汉末,刘表使备“屯新野”。三国魏为荆州治。西晋为义阳国都,后为新野郡治。北魏属新野郡

邓禹故宅邓晨故宅邓氏陂地方学者认为邓禹故里在新野县城北面的板桥铺,古称三泉阪,因西汉灌溉水渠霞雾溪于此分流三支而得名。据清康熙年间的《新野县志》载:邓晨故宅与邓禹故宅相连,二宅基堑宛然。曾有清刻《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碑一通竖立于此,后遗失。1980年,此碑失而复得,遵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特予重修[13]邓禹故里碑是记载东汉云台“二十八宿”之首邓禹故居地的重要实物资料。该碑高2.56米,宽0.97米,由整块青色大理石刻制而成。碑正面中间刻“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九个大字。碑文曰:“公讳禹,字仲华。东汉中兴,功盖诸将。始封梁候,继封高密侯。永平元年薨,谥曰元。其故里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东北乡三泉陂,厥裔蕃昌,世守勿替,邑之人恒景慕之,标公爵氏,特建木坊于道旁。余公馀诣访,得晤其五十八世孙广东候补吏署香山司巡政名坤载,述坊年久倾欹,愿立碑以垂不朽,余掭笔立书,永成文献之—证云。咸丰六年新野知县倪正钧立”。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清康熙《新野县志》所载:“邓晨故宅与邓禹故宅相连”的记述明显与注文“汉太传邓禹故宅,与奉朝请西华侯邓晨故宅隔陂”不大相符。故此邓禹故宅邓晨故宅隔陂相望,而非相连。故此邓晨故宅的具体位置尚需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细探甄别。而邓氏陂的大致位置亦应在板桥铺一带。

△东入于淯。

水,一作育水。即今河南白河。《山海经·中山·中十一经》:“攻离之山,淯水焉。” 《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郦县:“育水出西北,南汉。”源出今河南嵩县西南,南流经南召、南阳、新野等县市,至湖北樊市东北汉水。《水经·淯水》:“淯水出弘农卢氏县离山,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又屈南过淯阳县东,又南过新野县西,南入于沔。” 《后汉书· 传》:新地皇四年(23),新市、平林 “坛场于淯水上沙中”,立刘玄为帝,建元更始,即此。

                     
                     


[0] 《河南文物地图集》,第548页.

[1]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59页。

[2] 《水经注疏》,第2466页。

[3] 守敬按:《魏志.杨俊传》徙为征南军师,是魏特置之官。此征南军司,本即军师,杜预领征南军司亦然。杜佑云,晋避讳改军师为军司也。(摘自《水经注疏》,第2466页

[4] 张鹏飞:《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地138页

[5]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58页。

[6]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59页。

[7]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59页。

[8]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59页。

[9]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58页。

[10]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646页。

[11]张鹏飞:《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地138页

[12]  《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559页。

[13] 邓欲治主修,邓氏宗谱  四川广安姚坪邦奇公分谱,,,第28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