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课堂好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之二)

 云语禅心 2022-11-18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课堂教学环节“十步走”】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多问善问→学会观察→积极回答问题→精于阅读→熟记笔记→认真独立做作业→规范书写→作业反馈

第四步 认真观察

——语文课堂

【不良学习习惯采撷】

  1. 不按顺序观察,东拉西扯
  2. 只看主体画面或文本个别句段,简洁明了、断章取义
  3. 对前后事物的联系衔接不清
  4. 表达不连贯,不流畅
  5. 想象思维不敏捷
  6. 课外阅读积淀太薄,语感“词穷”

【模式选择】

教师 培养思维→课堂与生活相结合→落实“小练笔”→中肯评价

学生 先易后难→掌握方法→细致认真→搜寻细节→做好笔记

教学环节 1、 从学生思维上培养

2、在课堂与生活中培养

3、在“小练笔”中培养

4、在评价中培养

5、时刻提醒学生注重观察细节和方法

【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一举措,不仅为低年级学生写话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更强调了低年级学生要留心观察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提高低年级学生写话的兴趣,积累素材,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呢,我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学生思维上培养

  1、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蹲在鸡窝里孵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正是由于爱迪生从小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刻苦学习钻研的精神,才成长为大发明家。我们要让孩子多接触广大的世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留心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

  2、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以后,就会愿意观察,就会事半功倍。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

  二、在课堂与生活中培养

  1、培养学生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在教材中出现日记题材的课文后,我鼓励孩子种一盆花或种一粒种子,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这样学生由于在观察过程中充满兴趣,往往能观察到丰富的内容,效果就会很好。

  2、教育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只观察而不思考是不会有新奇的发现的。可以每天安排学生课前5分钟进行“谈天说地”演说,说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久而久之,促进了学生留心身边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的习惯。

  3、教育学生通过观察去验证所学知识。

  比如《夕阳真美》一文,讲了夕阳落山的变化。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性的东西,我让孩子在课外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的透彻了。

  三、在“小练笔”中培养

  小练笔,因其“小”,故可以经常进行;因其是“练笔”,故没有许多框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再加老师的批阅也是采用“松放”的做法,学生写起来会更容易表达。

  1、课前观察,迁移练笔。

  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开始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如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时,我就有意识地在课前训练学生观察熟悉的动物的特征。课上,我先出示《翠鸟》一课中介绍翠鸟样子的段落,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羽毛、头顶、嘴、脚的。随即,我引导学生用此方法口述自己观察的动物,并写下来。这样既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抓住时机,灵活练笔。

  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田野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无时不在吸引着我们的感官。我引导学生及时观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全感官地投入,启发学生用通顺的话写下来。

  3、看图说话,想象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对低年级学生很有吸引力、感染力。对于这些图画,要抓住观察画面、发散思维,口头叙述、想象写话、评议修改这五环节。经过实践,学生的写话能力提高较快,收效较好。

  四、在评价中培养

  1、自评与生评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习作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修改完毕后,引导他们与原文比较一下,看看自己进步在哪儿。然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练笔读给别人听,采取小组合作进行修改。

  2、教师评价。

  讲评练笔时我以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提高其练笔的兴趣和信心。我经常选两三篇有代表性的学生练笔,投影到银幕上,组织全班讨论,细致点评,让学生在具体的指导中有效地学会修改方法。

  3、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让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我也对自己有同样的要求,时常写写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堂上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首先观察应该注意以下细节:

(1)观察要做到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

(2)在观察的同时要积极动脑思考。

(3)观察要讲顺序,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观察要细致认真,不能走马观花。

(5)要注意搜寻每一个细节,不要放过每一个例外的情况。

(6)要注意做好笔记,凡是自己头脑里突然灵光一闪冒出来的有用东西,都要及时记下来。

第二,掌握以下观察能力的方法:

(1)对比观察法。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比如先观察其他同学的作业,并同自己的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方面,指出不足之处。

(2)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动作可进行反复观察,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3)顺序观察法。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来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从而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

(4)重点观察法。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

认真观察

——数学课堂

【不良学习习惯采撷】

1、观察的目的不明确,无效观察较多

2、观察实物和图形时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

3、没有抓住特征观察

4、没有选准角度观察

5、观察的时间不充分

6、不会运用逆向思维观察

【模式选择】

教师 引导→注重习惯→强调目的→逆向思维

学生 分析→感官参与→明确任务→找出规律

教学环节 1、注重引导,教贵得法

2、讲究策略,培养习惯

3、突出目的,防止干扰

4、逆向思维,发现规律

【指导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小学数学学科而言,不仅仅限于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观察能力的培养。大量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说明了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组老师根据自身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浅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具体做法,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定帮助。

  一、注重引导,教贵得法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有时候很难现学现用。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学会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法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分析事理为目的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特别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够顺利处理问题的关键点上。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后,设计了如下题目:请同学们观察和思考图中5个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如何?本题中的三角形形状各不相同,若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观察来找出其中面积的关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就会仔细观察三角形之间底和高的关系。显然,5个三角形中都存在同底同高或等底等高的情况,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准确结论。

  二、讲究策略,培养习惯

  观察能力不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为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情,设计相关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活动中得到经验,获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参与其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教学知识,巧用知识迁移,嫁接到图片、标本、模型等实物上。教师还应该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算式中的数据特点,巧用运算定律,进行化繁为简来解决问题,不要拿到题目蒙头就做,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三、突出目的,防止干扰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一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就容易忽视观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以硬性的规定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使其提高注意力并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进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这节教学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数学课本中的情景图,课本上的情景图用整个版面呈现了公园的风景,这就造成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极易被公园的风景所牵制,或者被公园其他的事物所干扰,而忽视右下角小小的公园定向运动图。如果不排除这样的干扰,观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缩小观察的范围,然后强化提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与数学相关的信息。观察的目的会指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观察,观察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四、逆向思维,发现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题目相对简单,程序相对简洁,很多问题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只要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出解题规律,这与传统的解题方法相比,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计算过程。

  观察能力作为一种数学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进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以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第五步 积极回答问题

【不良学习习惯采撷】

  1. 太怯生,音量小
  2. 说不清,道不明,语顿生涩
  3. 课堂沉闷,没表现欲望
  4. 学生“碰壁”太多,得不到肯定
  5. 教师多个连贯性问题,生不明确
  6. 喜欢“抢先”,不尊重他人
  7. 懒动脑式的“静守型”
  8. 思维不灵动的“愚钝型”

【模式选择】

教师 激发勇气→方法示范→情感鼓励→及时校正→挖掘潜力

学生 专心听讲→参与讨论→表达流畅→认真倾听→补充发言

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激兴趣

2、 创设情境促交际

3、实践活动妙趣多

4、注重评价促提高

【指导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亲切、感人,语言丰富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尽最大的能力释放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要消除怕错、怕羞、怕笑话、注意力不集中、不明白、不会、不确定等等心理,学生大多数表现欲望很强,喜欢听表扬的话,经历的挫折太少,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当他的发言被师生无情否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教师要经常向灌输学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扬长避短”等观点,特别注重以下环节教学:

1、复习导入激兴趣: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成败的因素之一;

2、创设情境促交际:创设情境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媒介;

3、实践活动妙趣多: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要让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4、注重评价促提高:课堂教学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始终以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如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题组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用尊重的态度。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这者莫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每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这使学生心中激发起学习的乐趣,学生也会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言,才能激发起他们发言的勇气,才能提高课堂上的发言率。

2、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发言。针对不同的问题,回答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都做示范,让同学们懂得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了。

3、教育学生敢于面对失败。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出错,我们要正确及时地批评与鼓励,课后多进行个别谈话,从内心深处打动他们,让他们敢于面对真实,能经得起打击,使他们感受到犯错不要紧,关键是改错,更重要的是把失败化为力量,能鼓足勇气,增加信心,加倍努力。再者,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哪怕再简单的问题老师都要耐心的回答,消除学生不敢发问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中提问时,教师应以友善、谦逊的态度对待学生。可以尝试让其他学生回答,让学生说服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使学生受到鼓舞。尽量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大胆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中肯评价及鼓励,让他们从中感受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思考和提出学习中的总问题。古语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我们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到心有灵犀一点就通。

4、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挖掘学生回答问题的潜力,要精心优化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经常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更应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路标作用。激发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必须了解提问艺术和技巧:

1、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心理;

2、问题的难度要适度;

3、学生的回答如果有可取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感觉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4、要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的问题,开阔学生思路,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

同学们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能集中听课的注意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使自己思维更加活跃,还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为课堂上老师讲的都是重点,如果同学们在上课时积极思考,一些问题就可以当堂解决,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就很自然地解决了上课走神、精力不集中的问题了。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使我们的思维更灵活,建议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上要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

2、课堂要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举手和站立的姿势要端正,做到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4、说话要完整流利,不要语无伦次,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不照本宣科。

5、敢说“我不懂”、“我认为”、“老师,我还有意见”等。

6、当别人回答问题时,不插嘴,不要抢着和别人起说。

7、当别人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对同学的发言要用掌声给以鼓励。

8、当别人回答问题时,不要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9、当别人回答问题不全面或不完整时,可举手要求补充。补充回答问题时,要用欣赏的语言对别人的发言加以肯定或者否定,如采用“你回答得很好,我还有补充”、“我觉

得你还要静静地思考一下再回答,我是这样想的。”

第六步 精于阅读

【不良学习习惯采撷】

  1. 姿势不对的
  2. 只动嘴皮不发声
  3. 查找资料行动较缓
  4. 记忆速度较慢
  5. 文本里的新字词感到陌生
  6. 没掌握阅读能力和方法
  7. 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弱
  8. 对语言的形象性感悟较弱

【模式选择】

教师 结合朗读与理解→选择文体不一的阅读方法→引导培养

学生 朗读→默读→略读→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教学环节 1、朗读

2、默读

3、略读

4、注重不同体裁的行文程序及阅读方法

【指导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增进阅读理解,提升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标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获得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朗读。叶圣陶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用眼睛看,光凭用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更容易领会。”教师应在教学中将朗读与理解相结合,只有理解了文本的内涵,朗读才能真正到位。

  2、默读。朗读作为阅读的一种形式,有着自身的价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费时、费力、受场合的限制等。而默读可以弥补朗读的不足。中年级有关阅读教学的大部分要求都纳入了默读的范围,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结合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都和默读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写写,帮助记忆、思考、理解。

  3、略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除了朗读、默读,又增加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和“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其实质就是在训练精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迅速阅读、准确把握信息点的能力。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文,明确背景,抓住线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需要对整个文本作鸟瞰式的俯视,抓住文本关键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略读时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自主克服阅读困难。

  学习不同文体“方法不一”。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记叙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往往通过动词、形容词等的巧妙运用,各种句式及大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记叙文的不同着眼点,如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状物的,引领学生抓住学习的主攻方向。

  2、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承载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能力,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说明文,如苏教版《水上飞机》等。在关于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默读引领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在头脑中建构事物的图式,这对学生理解说明文,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3、议论文。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行文程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日后再接触议论文时,就能按照这样的思路理解、欣赏文章,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言:“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日复一日耐心细致地引导和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